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作者:王秀涛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0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22.4(4.3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77295
  • 条形码:9787532177295 ; 978-7-5321-772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具体的个案,为城市文艺改造提供*为明确的历史细节,*为深入地呈现这一时期除旧布新、由旧转新、新旧杂陈的历史情境。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3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步。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父亲去世后,继母冯仪芳软硬兼施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留学归国的陆焉识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夹在继母和妻子之间尴尬的家庭生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被发配到西北荒漠改造了二十年。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的命运置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这个大背景上,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小说获得中国小说学会"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排行榜靠前、《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1年度五佳、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归来》。小说2011年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此次由我社与果麦联合再版,仍有价值。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目录


绪 论

**章 革命文艺的示范与城市文艺的方向

**节 新文艺进城

第二节 《白毛女》进城与革命文艺的示范

第三节 **次文代会招待演出与“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四节 **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与戏曲改革的方向


第二章 城市文艺的清理与重建

**节 宝文堂书店改造与通俗文艺生产

第二节 城市文艺的清理: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

第三节 城市旧书摊改造与新文艺的推广

第四节 民营出版社的改造与文学出版秩序的重塑


第三章 城市文艺改造的新旧之变

**节 作家队伍的重建:从旧艺人改造到文艺工作者

第二节 剧场改造的范例:从华乐戏院到大众剧场

第三节 文艺的转向:从传统国画到新国画



结语:城市文艺改造与当代文艺的发生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节选

第三节 城市旧书摊改造与新文艺的推广 新文艺方向的确立,除却新文艺自身的缺陷需要加以解决外,对旧文艺进行改造,控制其传播同样重要,藉此既能压缩旧文艺的生存空间,通过改造后也能为新文艺所用,为新文艺的推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在城市旧的文艺传播体系中,旧书摊作为市民阶层公共阅读的集中地,其影响之广、渗透之深,自然成为被改造和利用的对象。本节拟从旧书摊改造入手,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重塑城市大众文学传播与阅读的。 一、 文艺的旧趣味 文学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是教育群众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引导大众进行文学阅读,提供给他们那些革命文学作品,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很多大众的阅读趣味与此背道而驰,丁玲曾提到,“*近我们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谈到喜欢些什么书,不喜欢什么书和需要些什么书的问题。这些读者,大都是新解放区的知识青年,文艺爱好者”,他们“不喜欢读描写工农兵的书,说这些书单调、粗糙、缺乏艺术性。说这些书既看不懂也不乐意看。又说这里主题太狭窄,太重复,天天都是工农兵,使人头疼”;“他们喜欢巴金的书,喜欢冯玉奇的书,喜欢张恨水的书,喜欢‘刀光剑影’的连环画。还有一批人则喜欢翻译的古典文学”。丁玲:《跨到新的时代来——谈知识分子的旧兴趣与工农兵文艺》,《文艺报》第2卷第11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旧文艺受众多,新的革命文艺的诉求和现实的文艺状况存在错位,因此,如何抢占旧文艺的阵地成为摆在新政权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旧文艺的生产和传播体系中,旧书摊是旧文艺的聚集地,是传播封建、反动思想的重要途径。康濯曾经调查过北京一家书摊三个多月的租书情况,在出租的书中,“武侠小说**,共租出去1859本,其中郑证因的669本,还珠楼主的644本,王度庐的208本,宫白羽176本,朱贞木的162本;言情小说共租出去432本,其中刘云若的303本,冯玉奇的69本,张恨水的60本”。康濯:《谈说北京租书摊》,《文艺报》第2卷第4期。 从旧书摊所传播的具体的小说和连环画来看,显然不属于“新的人民的文艺”之列,多以租售旧连环画、旧小说为主,“主要是出租一些封建、迷信、荒诞、神怪、淫荡、颓废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部分的也有《水浒》《红楼梦》一类旧小说,少数的间或有两本巴金和老舍的小说。大些的买卖往往有三几千本,小的也有几百上千本”。康濯:《谈说北京租书摊》,《文艺报》第2卷第4期。而据陈克寒调查,上海市旧书摊贩所经营的书刊,“旧书、旧杂志,如线状古书,旧章回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及《西风》《万象》等杂志”,约占25%;“神怪、武侠、侦探及鸳鸯蝴蝶派的所谓言情小说”,约占40%到45%。此外,“反动书籍如《希特勒画史》、《我的奋斗》、《汪精卫和平言论集》、《蒋介石庐山训话》等也屡有发现”。《陈克寒检查华东、中南出版工作致有关部门及负责人的信(1953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5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在沈阳市北市区和沈河区两个区所调查的书摊上的三百六十多种小人书中,描写革命战争、模范英雄人物的故事等“进步内容”的小人书,约占百分之十强。如《白毛女》《刘胡兰》《小夏伯阳》《米邱林》《铁木儿及其伙伴》等。其余是被视为落后的甚至反动内容的小人书,约占百分之八十强。色情的,如《爱情爱情》《春之花》《费贞娥刺虎》等;神奇武侠的,如《三侠剑》《彭公案》《施公案》等;低级趣味的,如《滑稽小呆子》《大家吃馄饨》等。禾果:《沈阳市北市区和沈河区小人书阅读情况的调查》,《人民日报》1951年4月1日。 旧书摊上书籍的内容和市民的阅读倾向是一致的,因符合读者的趣味,遍布街头巷尾的书摊成为大众阅读的集中场所,加之价格低廉,一度成为大众阅读的重要方式,因此不难想象旧书摊的繁荣景象。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当时旧书摊在大众中受欢迎的状况: 街头巷尾随处有小人书摊,这些书摊的生意很好。天冷,人们缩着颈子坐在背风的墙边读;天气好,人们在太阳底下读;天气实在坏透,小人书摊没法摆出来,人们就以加倍的价钱把书租回去读。这个现象说明识字不多的少年儿童和也是识字不多的而且很忙的劳动人民是如何迫切地需要着精神食粮。再进一步看,小人书的读者们绝大部分是小学生、车夫、小贩、店员、学徒、报童以及部分家庭妇女,他们都是为生活劳碌着的人,他们既没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来读小说(就算是赵树理的小说吧,也要相当的文化水平才能读的),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充分的经济力去看电影、戏剧,然而他们工作之余,确实是需要精神食粮的,那么别无他途,花一百元可以看一本小人书,花二百元就可以看两本。石池:《不要忽视“小人书”这个阵地》,《文艺报》第1卷第12期。 显而易见,旧书摊的存在和繁荣与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冲突,成为新文艺推广的巨大阻碍。新时代需要新文艺,旧书摊上这些“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是“传播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腐朽的思想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目前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行思想进攻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旧书摊自然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控制其租售书籍的同时,改造成教育大众的文艺阵地和新文艺的传播空间。

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第三辑)) 作者简介

王秀涛,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等著作,曾获首届《扬子江评论》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