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作者:莫源秋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中 图 价:¥44.2(8.5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433704
  • 条形码:9787518433704 ; 978-7-5184-337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本书特色

贴近现实:整体架构和具体内容均从实际中来,并且到实际中去 理据结合:既涉及权威的情商理论,又穿插丰富有趣的案例故事 层次清晰:对与园领导、同事、家长和幼儿的交往进行分类讨论 简明有效:针对具体的棘手问题,直接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内容简介

情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效果,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水平,以及能否从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涉及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理论等情商理论知识,介绍了要成为一名高情商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的情绪情感管理技能,希冀于指导幼儿教师正确地认识情绪情感,提高自我激励技能。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幼儿教师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和幼儿交往中的高情商技能,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情商问题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简明的建议和策略。 《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实例丰富、方法实用、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俱佳,将为一线幼儿教师指明情商修炼之路。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目录

**章 正确认识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三、情绪情感的适应性意义

    四、情绪情感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

    五、情绪情感心理测试


第二章 幼儿教师高情商中的情绪情感管理技能

    一、幼儿教师营造良好情绪情感状态的策略与方法

    二、幼儿教师应对不良情绪情感的技能


第三章 幼儿教师高情商中的自我激励技能

    一、幼儿教师自我激励的目标

    二、幼儿教师自我激励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章 幼儿教师与园领导交往中的高情商技能

    一、理解园领导的良苦用心

    二、了解园领导*不喜欢的五种教师

    三、努力成为园领导赏识的幼儿教师

    四、与园领导的关系要得体

    五、尊重园领导

    六、对园领导要怀有感恩的心

    七、有效化解与园领导的冲突

    八、与不同性格类型园领导交往之道

    九、服从领导


第五章 幼儿教师与同事交往中的高情商技能

    一、尊重每一个同事

    二、互惠互利

    三、经常赞美同事

    四、注意同事交往中的交互性

    五、打造亲密同事关系的策略

    六、应掌握的与同事交往的细节技巧

    七、与不同性格的同事交往之道

    八、化解与同事冲突的情商技能


第六章 幼儿教师与家长交往中的高情商技能

    一、让家长感觉到你很爱他的孩子

    二、让家长感受到他是受尊重的

    三、让家长感觉到你很专业

    四、让家长感受到平等

    五、将幼儿的*大利益置于中心

    六、将“丑话”说在前面

    七、要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

    八、要学会必要的家园沟通技术

    九、与不同性格家长交往之道


第七章 幼儿教师与幼儿交往中的高情商技能

    一、让幼儿感受到爱

    二、让幼儿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三、让幼儿感受到公平公正

    四、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五、宽容仁慈

    六、与不同性格、气质幼儿交往之道


展开全部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节选

**章 正确认识情绪情感 在情商中,认识情绪情感是指人能够读懂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变化的,以及情绪情感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幼儿教师只有察觉到某一情绪情感时,才能进一步监控、管理情绪情感的变化,才能更准确地调整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如果没有认知自身真实情绪情感的能力,那就只好听凭情绪情感的摆布。正确认识情绪情感,不仅影响着幼儿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管理,还影响着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 一、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了解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把握情商发展的要义,更有利于幼儿教师找到提高智商的着力点。 (一)情绪情感与需要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取决于该事物与个体需要的关系,取决于该事物能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能满足就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不能满足就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建立在相应需要的基础之上。请大家了解一下平时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的情绪体验。 ◆ 高兴,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体验。比如,孩子朝着幼儿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心态,对此,幼儿教师就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 愤怒,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面对某些调皮、难教的孩子,幼儿教师使用了所有的教育技巧都无济于事,这些孩子的行为没有一点好转。当他们再次做出调皮行为时,许多幼儿教师就会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情绪。 ◆ 恐惧,是人们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比如,许多幼儿教师整天为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担忧(因为在这方面,幼儿园和家长都会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可是他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每天都是安全的。因此,许多幼儿教师平时是在忧虑、恐惧中度过的,他们生怕哪个孩子出现安全问题。 ◆ 害羞,是对自己外部或心?的缺点被暴露的恐惧体验。比如,有些幼儿教师不善言辞,在家长会上讲话时特别容易害羞,希望自己能在家长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而这种欲望越强烈,越容易引发害羞情绪和行为。 ◆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且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情绪。比如,平时在幼儿园这个生活圈子里大家彼此差不多,可能相安无事,一旦有人冒尖出头、领先别人,往日平静的圈子就会荡起嫉妒的涟漪,甚至是波涛。比如,同时进入某所幼儿园工作、能力相当的两位同事,一位得到提拔,另一位就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 内疚,就是做了不太符合道德的事,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所形成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由于幼儿教师晨检工作的疏忽,A幼儿将小刀带进了幼儿园并在玩小刀的过程中受了伤,此时幼儿教师就容易产生内疚心理。 ◆ 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比如,幼儿教师的工作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发展,同时让家长们感到满意,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此时幼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幸福感。 …… 准确地理解情绪情感的本质,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情感,进而有效地提高情商。 墨顿·亨特曾说过:“如果我们产生互相矛盾或不可兼有的欲望,或产生与社会禁忌相左的欲望,我们就能体会到病态的情绪。” 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李斯,王月瑞,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03. 因此,改变情绪情感,管控情绪情感必须从改变个体的需要着手。 案例1-1 理想与自我现实相匹配就是幸福 2018年的一天,我回母校见了阔别近30年的大学老师、同学。大家有许多交流,有关于专业的交流,也有关于人生的交流。其中*让我触动的是大家达成共识的一个人生感悟——“理想与自我现实相匹配就是幸福”。 ——你是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很满足,这是一种幸福;我是一所普通中专学校里的老讲师,也很满足,我一点儿也不羡慕博导们,这也是一种幸福。 ——你结婚了,很满足,这是一种幸福;我没有结婚,可是我很享受单身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 ——你是厅级干部,乐于在官场上打拼,这是一种幸福;我是普通教师,很享受按时上下班、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 ——你开着豪华汽车,感觉很幸福;我天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也感觉很幸福。 ——你很有钱,时不时看看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不断地增加,很自豪,这是一种幸福;我没有很多钱,但我衣食无忧,出门不用保镖陪,徒步上下班看风景,也很满足,这同样是一种幸福。 处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想与你的现实相匹配,内心和行为相一致,就是幸福;否则,无论你有再多的学问、再多的钱,当再大的官,有无伴侣,你都是不幸福的。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 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又一个基础。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因为他们对该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一个在华英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使自行车倒了,他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周围的中国人见状笑了起来。那个英国人很生气,觉得自己被耻笑。当然,中国人的笑并无恶意,既非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可能表示“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意思。但在英美文化中,笑在这种场合是不礼貌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是很伤人的。因此,可以说,影响我们情绪情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观念。 认识是愤怒的触发器。对我们来说,愤怒情绪的触发器有: ◎想到丁老师和范老师故意冷落我。 ◎想到过去某些家长对我的误会。 ◎想到自己工作那么努力却得不到园长的认可。 ◎想到自己对他(家长)的孩子那么好,可是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点轻伤,他就翻脸。 ◎想到自己被诈骗、欺骗和背叛的经历。 认识是悲伤的触发器。对我们来说,悲伤情绪的触发器有: ◎想到自己和男友分手。 ◎想到已故的自己深爱的人。 ◎想到园长不喜欢我。 ◎想到以前非常要好的同事辞职离开幼儿园。 ◎想到去世的狗狗。 ◎想到带了三年的孩子们即将离开自己。 认识是恐惧的触发器。对我们来说,恐惧情绪的触发器有: ◎想到公开课可能失败的场面。 ◎想到孩子受伤后家长暴怒的样子。 ◎想到孩子出现安全问题后,自己被园长“炒鱿鱼”。 ◎想到园长对自己大吼大叫。 ◎想到明天要在全园家长面前发言。 ◎想到向不近人情的园长提出加薪请求。 …… 当善于识别自己各种情绪情感的内部触发器后,你就能更好地管理它们及其可能触发的情绪情感。 理查德·拉扎罗斯曾说过,思维能够产生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不能在没有思维参与的情况下产生。他提供的证据是:受试者的情绪被电影唤起,又可以被给出的不同信息的影片形式改变。拉扎罗斯此前曾利用电影中关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剧情做过实验。在电影中,土著居民用锋利的石片对少年男性实行割礼手术。当这一仪式着重强调少年的痛苦和割礼的残酷时,一些观众感到极其难受;但当强调少年在仪式中目不斜视,并因此获得成人地位和好处时,观众的反应则平缓下来。拉扎罗斯的结论是:认知活动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要体验一种情?,人们必须得理解——不管是原始的知觉,还是高度不同的象征过程——它们的好处均包含在一种转换之中,不管其好坏与否。对于那些能使自身得到好处的事情的重要性毫无知觉的动物,不会产生情绪反应。 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李斯,王月瑞,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01. 案例1-2 走出没有阳光的日子 A君是一个内向又十分敏感的人。他的知识面很广,对医学也略知一二。但不知从何时开始,A君一直怀疑自己有病,并且不是一般的病,而是癌症! 随着日子的消逝,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在心理负重的日子里,他看了许多相关的医学书籍,结果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症状与书上所写的癌症的信号有关。为此,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他常在想: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真是太不幸了!这“不幸”为何偏偏落到我的头上呢?这太不公平了! 随着日子的推移,“病情”的“加重”,他渐渐对世间的热闹失去兴趣,听别人谈“美好的未来”,他心中便有一种难言的痛楚,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未来”,更不敢去想那份“美好”。他对别人有说有笑、尽情享受人间的快乐很嫉妒,因为自从有“病”以来,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笑过了,好几年没有发现生活中的“乐”了。 由于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对工作、生活、学习都无“心”,无计划,也不想提高自己,因为他心里常常这样想:反正我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突然死去,那么努力、那么认真有什么用?!于是他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极端消极的生活。 他想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进而战胜“癌症”。他希望这样的奇迹能在自己的身上出现,于是每天坚持早起参加锻炼。后来,他又看了许多书,结果一直没有看到“体育锻炼能治疗癌症”的论述。于是他灰心了,刚开始不久的体育锻炼也停止了。他想,反正是一死,为何要多此一举,活得那么累呢?! 他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力气越来越不足!——有时走平坦的路,他都上气不接下气。他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他想过看医生,但又害怕“病情”真的被检查证实,他还在想:检查出来又有何用——反正治不了!他宁愿选择“不明不白地死去”。 “病情”越来越重,心情就越来越糟,他不敢想明天,不敢做长远的计划,过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他的“病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敢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子、父母、同事和领导等。因为他不愿看到他们异样的、同情的目光。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只有他一个人承受。 算命先生说,他在41岁时会有一场“大难”。而明年他就41岁了,随着41岁的临近,他的“病情”越发严重。他原以为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可没想到如今自己的“命运”被算命先生言“中”了,他内心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了心理重负的煎熬,走进了我们的心理咨询室。 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现实的态度——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我们告诉他,他很可能是得了“心病”,而不是“身病”。 我们陪他到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 不到两个小时,检查结果出来了——一切正常! 他接过医院的检查报告单,那种高兴劲儿真不知如何描述才好。他反复高呼:“我没病!”“我没病!”他那经过多年折磨近乎呆滞的脸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从此,他变了! 他身上以前的那些“症状”逐渐消失了,他沉重无力的四肢逐渐变得轻松而有力。 他原先看见周围到处都是灰暗的一片,而现在他看到的却是阳光一片! “苦熬”几年的他,度过了几年灰色的日子——没有理想、没有计划、没有乐趣……如今他发现自己没病,心中又重燃希望之火,重新计划、重新设计未来的美好人生,并积极投入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 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人们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往往就是这样相互交错、互为因果,使我们很难分清哪是因、哪是果。 莫源秋.走出没有阳光的日子[J].健康生活,2002(11):29. (三)情绪情感与身体行为反应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认为,情绪情感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情绪情感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詹姆斯和兰格(James & Lange)认为:“情绪情感,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情感,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们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情感。”他们还举例说:“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是由打斗而致,恐惧是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相关例证,例如,我们常说“越哭越伤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地就不会伤心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例如,只有当幼儿停止哭闹的生理行为,他们不愉快的情绪情感才会慢慢平息。 在*近的一项研究中,172名志愿者说出了他们感觉到不同情绪情感的身体部位:羞耻感主要产生于面部;恐惧感可产生在许多部位,但主要集中在肛门;厌恶感产生于胃部和喉部等。 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李斯,王月瑞,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03. 有两位英国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詹姆斯和兰格的观点。他们设计了三个温度不等的房间:**个房间是“热室”,温度为33℃,待在里边的人感到很热,浑身不舒服;第二个房间是“正常气温室”,温度在20℃左右;第三个房间是“冷室”,温度在7℃左右。研究者将自愿参与的被试分别安置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里接受书面测试。在他们答完书面问题后,由一个十分挑剔的主试通过一扇大窗户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主试不时地做出带有侮辱性和嘲讽性的评价。每个被试的房间里还装有一个电钮,被试被告知:按电钮就可以使主试尝到电击的痛苦,以此对主试进行惩罚。实际上电钮只连接了一台录有人的惨叫声的录音机。 结果是:**个房间(“热室”)里的人不停地按电钮,甚至不管主试的话好坏与否,都一律不听,只是按电钮;第三个房间(“冷室”)里的人,只是在主试说出他们认为“不公正”或“使人恼怒”的话时才按电钮;第二个房间(“正常气温室”)里的人,没有任何报复行为。由此,两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情感与其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人的情绪情感与人的身体感受和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在调控情绪情感时,也可以通过身体行为、感受来适当地改变我们的情绪情感。比如,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时常开怀大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境。再比如,恐惧时,你可以尝试做出一些与恐惧相反的行为,如:试着用一种感兴趣的表情看着别人;保持一种浅笑的表情;静静地坐着,脚不要轻敲地面;跟其他人有恰当的眼神接触;参加你害怕的聚会,你一到那里就问候他人、介绍自己,使自己融入其中;昂首走路……时间长了,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你的相应的恐惧心理也就消失了。 (四)情绪情感与体育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生活和实践中,幼儿教师不妨试一试。 ◆ 急躁、易怒:开展打太极拳、下棋、慢跑、游泳、长距离地步行等持久缓慢的项目,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情感。 ◆ 遇事紧张失常: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竞赛,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等。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常在这样紧张的场合接受考验,久而久之,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 孤独、怪僻:参加集体项目的锻炼,如踢足球、打排球、打篮球、接力跑、拔河,有助于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 ◆ 腼腆、胆怯:溜冰、玩单杠、走平衡木、跳马、摔跤、游泳等活动有助于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越过障碍。 ◆ 自负、逞强: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项目,如跳水、马拉松、艺术体操等,并找一些水平较高的对手比赛。 ◆ 活泼好动、较灵敏,但稳定性、自控能力、意志力较差:参加与平衡能力有关或者需要意志力的体育活动。 ◆ 意志力较强,但不够活跃、灵敏性较差:进行跳跃、躲闪跑等体育活动。

万千教育学前,做个高情商的幼儿教师 作者简介

莫源秋 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广西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已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独著有《做个机智的幼儿教师——巧答幼儿家长168问》《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等,与他人合著有《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个策略》《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教学技能》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