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作者:李宗刚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24cm 页数: 32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6.9(7.2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15631
  • 条形码:9787010215631 ; 978-7-01-02156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本书特色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对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体例的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进行了探讨,从历史的维度揭示了鲁迅的文人影像在民国教育体制内到底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并就如何辩证地看待鲁迅的斗士影像作出了深度解读。全书共收录了五章,包括现代教育与鲁迅现代小说的发生、鲁迅新文学教育的现代阐释、现代教育与鲁迅文学世界的建构、现代教育下的鲁迅影像及其文化冲突等。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通过现代教育维度对鲁迅的文学世界进行了解读,主要从现代教育对鲁迅文化人格的影响、现代教育与鲁迅现代小说的发生、鲁迅新文学教育的现代阐释、现代教育与鲁迅文学世界的建构、现代教育下的鲁迅影像及其文化冲突、文学史书写中的鲁迅影像建构等方面,梳理并阐释了现代教育对鲁迅的文学世界的影响,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从现代教育透视鲁迅的文学世界的窗口。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目录

绪论
一、现代教育下的鲁迅所接纳的西学知识
二、现代教育的科学品格对鲁迅文化人格的影响
三、从现代教育到五四文学的创建
四、人生支点的确立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章 现代教育与鲁迅现代小说的发生
**节 精神导师与鲁迅现代思想的生成
一、寻找精神导师的艰难历程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文化人格的影响
三、鲁迅精神主体的确立
四、现代作家跨文化接受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 通俗教育研究会与鲁迅现代小说的生成
一、通俗教育研究会与审核小说之标准
二、通俗教育研究会与鲁迅对现代小说的体认
三、审核小说之标准的实践与鲁迅现代小说观的形成
第三节 《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一、《新青年》编辑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想象性认同
二、现代教育与鲁迅文学素养的形成
三、《新青年》编辑约稿之于鲁迅文学创作的意义

第二章 鲁迅新文学教育的现代阐释
**节 鲁迅讲课及演讲的数据统计
一、鲁迅讲课及演讲的基本情况
二、鲁迅在日记中关于讲课或演讲的详情
第二节 鲁迅的兼课及新文学传播
一、鲁迅兼课与中国小说史的书写和传播
二、鲁迅兼课与教育体制的接纳
第三节 鲁迅兼课的文化动因
一、改写大学文学教育的既有版图
二、直接参与和推动新文学发展
三、为新文学培植传承者
第四节 鲁迅职业作家身份的确立
一、政治生态的变化
二、文化启蒙的诉求
三、租界缝隙的庇护
四、出版市场的成熟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鲁迅文学世界的建构
**节 现代教育拓展的人生新疆域
——重新解读《藤野先生》
一、现代教育制导下的知遇之恩
二、知遇之恩与鲁迅的精神资源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寓言化书写
——鲁迅散文《五猖会》新解
一、传统教育制导下的人生疆域
二、父权疆域对子权疆域的遮蔽
第三节 现代教育与多元的文本世界
——《补天》的文化误读与文本阐释
一、李欧梵“厨川氏的弗洛伊德主义”之误
二、关于《补天》创作的溯源考证
三、厨川白村的文艺观如何影响了《补天》的创作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下的鲁迅影像及其文化冲突
**节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主体确立与周氏兄弟的失和
一、对周氏兄弟失和原因的历史阐释
二、从“兄弟怡怡”到“兄弟失和”的历史必然
三、周氏兄弟失和对其文学世界建构的影响
第二节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一、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基调是“和”
二、“和而不同”之“不同”
三、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鲁迅的文人影像及他者想象性建构
一、鲁迅影像的自我建构
二、他者建构的鲁迅影像
三、鲁迅其人其文何以进入教育体制
第四节 鲁迅的斗士影像与历史的辩证认识
一、鲁迅与其他文人骂战的发生
二、社会论争与鲁迅对杂文文体的认同
三、辩证看待骂战之于鲁迅影像的建构

第五章 文学史书写中的鲁迅影像建构
**节 鲁迅及《孔乙己》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影像变迁
一、《孔乙己》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初期影像
二、《孔乙己》在思想解放中的影像变迁
三、《孔乙己》在新世纪文学史书写中的重新言说
四、《孔乙己》的文学史书写隐含的历史规律
第二节 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体例的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的历史语境概述
二、一种“题解”,两种观念
三、1981年版《鲁迅全集》修订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70年来《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鲁迅全集》注释研究角度的变化
三、《鲁迅全集》注释研究总体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节选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后,藤野先生还具有世界人的情怀。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除了产生了“真的人”的意识之外,还产生了“世界人”意识。如果说“真的人”是根源于中国的国家意识的话,那么,“世界人”则是根源于超越种族和国家的世界情怀,这对鲁迅成长为具有世界胸襟的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正如鲁迅在1908年所说的那样:“聚今人之所张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日类,则其为类之大较二:一日汝其为国民,一日汝其为世界人。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②  藤野先生的世界性情怀,主要体现在对鲁迅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外国青年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上。这在藤野先生那里则表现为当同学们误解了鲁迅的时候,藤野先生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认同,仗义执言,为鲁迅辩护并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从而使流言终于被消灭了。这就是说,在别人怀疑鲁迅价值的时候,藤野先生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正义的鲁迅一边。这些行动既显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信任和偏爱,也赢得了鲁迅对于这信任和偏爱的无限感念。这既令鲁迅为之而感到不安和感激,也与鲁迅所特有的文化视野相对应,使鲁迅见出了“别样的人们”的爱的情怀。而这样的爱,还超越了种族的局限,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外国人冲破狭隘的民族偏见,以世界人的情怀来关爱着异国他乡的青年学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博爱的具体体现,是具有人类意识和世界情怀的表现,尤其是在鲁迅切身经历了“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后,藤野先生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和价值:相对于日本来说,藤野先生是日本文化的优秀典范;相对于中国人来说,藤野先生是中国文化应该学习的典范。  从鲁迅同学的回忆来看,像藤野先生这样严格的先生,还有敷波教授。敷波和藤野先生共同担任解剖学这一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鲁迅所学的藤野先生的解剖学是59.3分、敷波的组织学是72.7分。但敷波却没有进入鲁迅的文化视野中,这可能因为敷波教授没有像藤野先生那样,显现出“真的人”所具有的世界性情怀。而藤野先生进入鲁迅的文化视野中,*重要的恐怕还是与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情怀有着深刻关系。  鲁迅把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定位于“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从而使全人类受益。具有这样的一种科学态度和博爱精神的藤野先生,也就自然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藤野先生的这种超越民族偏见的世界性文化情怀,成为鲁迅人格建构的楷模。  尽管鲁迅在理性上实现了自我认知的转变,但就其审美情感的构成来看,他还深受传统审美情感的影响。鲁迅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生活在典型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这使他原初的审美情感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底色。然而,因家道败落所经受的冷漠和讥讽,使鲁迅不可能再形成与传统文化相吻合的审美情感。适逢社会巨变时期,鲁迅的审美情感开始发生转变,其审美情感的转换异乎寻常的艰难,但他勇于一往无前,不屈地探索,力求蹚出一条新路子。诚如鲁迅在《两地书》中所讲的那样:“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其自我蜕变的艰辛可见一斑。  倘若从理性认知来看,鲁迅早在1907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于西方文化中的人的精神的深刻领悟,并且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表达了他的这种理性认知。但是,在审美情感上鲁迅却无法一时间完全摆脱传统文化情感的束缚。至23岁,他才毅然地剪掉了那根长辫子,到26岁,还是不违母命而和朱安女士成婚。虽然这在其理性认知上不能接受,但他从传统文化上还是无法挣脱传统审美情感的束缚。就此,鲁迅后来说“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①。这是鲁迅对于无法超越传统文化情感约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

现代教育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作者简介

  李宗刚,山东惠民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中国当代文学史论》等著作6部;在《文学评论》《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论文3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3项;被评为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讲课程入选山东省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攻坚克难奖”先进个人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五四文学发生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