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9.8(6.1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723885
  • 条形码:9787521723885 ; 978-7-5217-2388-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本书特色

1. 普通个体熠熠生辉的生命故事
传统史学通常侧重宏达叙事,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个体的生命故事往往被忽略、被掩埋,散落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被遗忘。但是,颇能触动读者心弦、引发读者共鸣的,往往是那些经久不息、绵延不绝、带有历史体温的个体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为今天的我们也正经历着同样的爱欲挣扎。所以,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一照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打捞那些虽代代相传却以碎片化面貌呈现的日常生活史,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2.从“人”的角度看古代生活史
以人为暗线,串起生活中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的日常这条明线,既有客观具象的历史场景与器物,又不乏主观的人参与历史、影响历史,乃至书写历朝历代日常生活的历史,这一写作视角带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笔者强调,个体无法选择性别、家庭和时代,能做的是接纳家庭给予的,并在性别与时代的规定中,努力活出自我,这一点在古代男子与女子章节的书写中尤为突出。
3.案例经典,解读明快,轻松有趣
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古代普通人的人生印迹与际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轻松明快的解读与妙趣横生的故事相得益彰,是一部带有浓厚的古代市井烟火气的历史佳作。
4.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70幅高清彩插+每幅图300字解读
以70幅高清彩插与每幅300字左右的详细图释辅助文本解读,既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咂人间“烟火气”,又能让读者借助图片更真切地感受人间“烟火气”,同时,还可帮读者提升品鉴古画的能力,是一本具有超文本性质的通俗类历史读物。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内容简介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目前极为生动、持久,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两种日常达古今”,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作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细致入微的讲述,打捞起沉潜于历史角落中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通过带有温度的讲述,还原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她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现方式对经典个案加以解读,展示出历目前绵延不断的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作者以历史学者的严谨视角解读古代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以娓娓道来的文风展现古代颇为有趣的日常,而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容易让读者参与。看向历史,关照现实,以带有温度的历史性书写,对那些寂寂无名的“微尘众”的命运和事件进行打捞,对“微观历史”做深入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关照精神。作者以经典的史实、新颖的史观、明快的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通道。辅之以70幅高清彩插与插图阐释,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代日常生活画卷。------赵冬梅作品: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目录

序: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3

一、食:舌尖上的历史 11

1. 饥饿史与饮食发达史 11

2. 煮饼背后的大历史:饼与中国的主食革命 17

3.《齐民要术》里的神奇菜谱 24

4. 脍炙的退撤 32

5. “吃饭”的故事 39

6. 吃茶去 50

二、衣:服饰往事 58

1.丝麻棉演义:从“小貂”说起 58

2. 穿衣的规制与自由 61

3. 胡风吹扇衣冠变 69

4. 缠足恶史 78

三、住:安得广厦 87

1. 田园生活的烦恼 87

2. 古人的住房问题 93

3. 城市的秘密过往 100

4. “东京梦华”的月亮背面 107

5. 从《李娃传》看城市生计 111

四 、行:天下熙熙 116

1. 道路的两种性格之“关” 116

2. 道路的两种性格之“驿” 124

3. 路上匆匆行者谁? 129

4. 一个士兵的旅程 135

5.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40

6. 宦游路上的女性与儿童 145

五、传统时期的女子 148

1. 妻妾 148

2. 夫妇 153

3. 贞节 159

4. 奇花:程氏不嫁女 163

5. 奇花:女仆张行婆 167

六、传统时期的男子 170

1. 从众还是从心? 170

2. 失败者 174

3. 异类 180

4. 任性 184

5. 鼠辈 189


展开全部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节选

序: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日常生活”,由“日常”与“生活”两个词构成。
“日常”是指按照常规或者在一般情况下会遭遇、发生的一切,其实,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现代新闻界流行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这种说法固然极端,却也说明了传媒的本质——求新猎奇,抓人眼球,追求点击率。就像现代传媒一样,传统的历史记载也倾向于记录那些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比如“崔杼弑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论治”。一般的狗咬人当然不是新闻,但如果大人物的狗咬了大人物,或许就是新闻了——对象的不同寻常也可以赋予寻常事物不寻常的意义。普通人喝酒唱歌属于日常,而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就属于由外交活动引发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关乎国家体面,甚至秦赵两国关系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场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会,则因王羲之的绝妙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美学和文学意义而得以流传。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日常”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它与生命同在,却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
“日常”在历史记载中多有缺失。举个例子,通常,我们读到的思想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一是重要作品的介绍和重要理论的解读。除此之外,那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好比对中国地貌的介绍,只介绍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和峰顶的无限风光,一千米以下的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一概阙如。当时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了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因此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过去是一个外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我们这种后发国家追赶型的现代化进程,已经严重割裂了现代与传统。对现代读者来说,传统的“日常”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对“日常”的关注,是近年来史学的重要进步之一。而如何从传统记载中把“日常”打捞出来,则是历史学者的专门技艺。能够说清楚的,是历史学在转变,开始从传统史学的套子里跳出来,立足现代向过去提问,关注日常,关注普通。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中文中的“生活”这一概念,泛指一切与饮食起居相关的情况、境遇,也可以指个体生命从生到死的遭遇。“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寻常、*普通的。我把日常生活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在“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关心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与原因——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蒸馏酒,酒精度太低了。刘伶与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知道。汉文帝听贾谊讲课,听得动心不觉“前席”,因为他们都跪坐在席子上。李商隐有诗咏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皇帝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地往前蹭,只可惜蹭也白蹭——“不问苍生问鬼神”,那个“虚”字着落在这里,强调的是贾谊的抱负与皇帝兴趣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不是让席子空着。从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变化,发生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中。这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种“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在任何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父母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大富大贵,但愿平安顺遂,“平安顺遂”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朴素的生活。然而,一个简单的“平安顺遂”所包含的内容却千差万别。首先,性别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在传统时代,性别对生命的限制要远远超过现代。其次,性别相同,时代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在整个传统中国,除非垂帘听政、出家或者当妓女,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12世纪后期以降,大多数华夏女子还要忍受缠足之痛。又比如,宋代以前,父亲是谁比儿子有怎样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个男人的父亲是谁对他的前途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是否会读书。书念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黄粱一梦,这是因为有了更为开放的科举制度。*后,性别相同,时代相同,社会阶层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魏晋时期,王谢高门子弟的平安顺遂除了褒衣博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优雅外,还要承担维护家族地位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能承担起政治责任;而同时代,一个士兵之子的平安顺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战死。“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阶层,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并非一桩易事。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但我们绝不是史上*可怜的一个群体。处在时势的裹挟之中,在制度的规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在信息海量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知情的群体。通过探究“生命的日常”,我们看一看古人如何度过人生、体味生命。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文中回忆了他的个人生活在四十年中所经历的变化。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简短的改革开放时代的日常生活史。一个人从二十岁到六十岁,以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完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高中之前,家里照明靠油灯,他晚上读书打瞌睡,第二天就得顶着一缕烧焦的头发去上学。到县城上高中,他**次见到了电灯。1995年,他和朋友们筹款四万多元,给村里通上了电。然后,他看着通了电的村庄不断吸收着工业革命的成果——购买各种电器,甚至用上了自来水。人类日常生活如此高密度地快速变化,只能发生在当代中国这样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它有两个前提条件:**,后发者有前例可循,有榜样可学,无须太多创造,只要肯学习;第二,我们肯学习,见贤思齐,有谦卑的态度和开放的心胸,有容德乃大。
传统时期的日常生活,从某些角度看几乎是静止的。比如1900年前后,法倘若我们以为传统的日常生活就是死水一潭,永恒不变,它又会向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服饰、衣冠、起居制度、生命的预期,无一不在变化之中。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八)中记载了一个好玩的段子:有个叫翟伯寿的人,喜欢穿唐代的服饰,自己取了个名儿叫“唐装”。有一天,翟伯寿去看他的朋友许彦周。许彦周头上梳着两个小髽髻,穿着犊鼻裈(样式参考日本相扑手制服),脚上蹬着高底木屐就迎将了出来。翟伯寿顿时看傻了眼儿。许彦周则不慌不忙地说:我穿的这是“晋装”,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故事发生在宋朝。也就是说,就服饰而言,晋装不同于唐装,唐装不同于宋装。显然,这唐装不是当下坊间所谓的“唐装”。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日常生活的变化静水流深,然而的确存在。透过历史烟尘,我们来观察和体会古人“生活的日常”与“生命的日常”,看变化,也看不变。
无论变与不变,*终都要着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家庭和时代,唯一能做的只是接纳家庭给予的,并在性别与时代的规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普通个体的生命故事,在传统史学中微不足道,却是*容易打动普通读者心弦的篇章,无他,只因今天的我们也经历着同样的爱欲挣扎,此事古今同。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作者简介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
曾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寇准、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出版有《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与他的时代》《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大宋之变:1063—1086》等作品。
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晚唐至北宋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对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制度与人群的互动关系关注密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