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陈忠实论

陈忠实论

作者:王金胜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大16开 页数: 52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陈忠实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09815
  • 条形码:9787521209815 ; 978-7-5212-098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陈忠实论 本书特色

陈忠实靠自己的文学思考和艺术创造活着,而不是靠“非文学因素”,他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他自1958年以来充满兴趣、思考、困惑、“羞愧”也充满寻找、探索、“剥离”的舒悦和“神圣”的曲折泥泞之途和坚韧执着的持续追求。他的作品活着,他就活着。

陈忠实论 内容简介

  陈忠实靠自己的文学思考和艺术创造活着,而不是靠“非文学因素”,他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他自1958年以来充满兴趣、思考、困惑、“羞愧”也充满寻找、探索、“剥离”的舒悦和“神圣”的曲折泥泞之途和坚韧执着的持续追求。他的作品活着,他就活着。

陈忠实论 目录

**章 “人民文艺”时代的“文学新人”

**节 “新的人民的文艺”与陈忠实文学理想的确立 /1

第二节 文学教育与文学阅读:社会主义“文学新人”

    及其培养机制(一)/8

第三节 作为体制性力量的作协:社会主义“文学新人”

    及其培养机制(二)/24

第四节 文学报刊与文艺副刊:社会主义“文学新人”

    及其培养机制(三)/46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文学新人”与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

**节 “文化”与“生产”:“工农兵业余作者”身份的

    历史生成与话语分析 /61

第二节 “新人”谱系中的陈忠实小说 /73

第三章 “快板”“村史”和“故事”:全民文艺时代的陈忠实

**节 民歌、诗歌与快板 /104

第二节 “村史”“集体写作”与“三结合” /111

第三节 “故事”: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124

第四章 文类重构与文学的当代形态

**节 文类秩序的重构与文体杂糅 /133

第二节 “散文”“特写”还是“报告文学”:

    创造“新型文体”的困境 /146

第五章 陈忠实1973:中国文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

**节 “约稿”或“组稿”:当事人的叙述 /156

第二节 “组稿”与“编辑”:1973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161

第三节 文艺调整:1973年及其周边 /170

第四节 历史、政治中的“个人”与“文学” /182

第五节 1973年:草蛇灰线中的文学起点 /194

第六章 80年代:陈忠实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节 “生活”“时代”“人民”与“八十年代特质”:

    现实主义反映论 /201

第二节 “感受”与“自我”:现实主义的新变 /216

第三节 “世界”与“自我”: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意识的生成 /224

第七章 报告文学、散文与小说:陈忠实各文体创作的历史关联

**节 文体与陈忠实的“文学”想象 /239

第二节 报告文学与80年代陈忠实的小说文体 /256

第八章 90年代之后:陈忠实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节 “双重体验”与陈忠实主体论 /280

第二节 “思想”与“人格”:主体的内核与主体论的超越 /288

第三节 陈忠实文学理论重要命题的辩证与反思 /299

第九章 传统的发明与现代性焦虑

**节 现代视野下乡土中国儒家化的宗族文化 /316

第二节 乡土中国两性奇观:民族文化史诗的内在焦虑 /321

第三节 历史进步还是翻鏊子:乡土政治学的规避策略 /327

第十章 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难度与过渡

**节 《白鹿原》经典化过程的几个历史节点 /333

第二节 多元批评话语场域的争夺 /337

第三节 难以达成的经典“共识” /342

第四节 经典的终结或过渡 /347

第十一章 处境与心境:《白鹿原》及其之后的陈忠实

**节 “写出的”与“未写的”:陈忠实的新长篇构想 /351

第二节 “生命体验”:《白鹿原》与陈忠实90年代文学 /361

第三节 陈忠实90年代的散文创作 /371

第四节 陈忠实90年代的小说创作 /378


参考文献 /386

陈忠实文学年谱 /397

后 记 /522


展开全部

陈忠实论 节选

**章 “人民文艺”时代的“文学新人” **节 “新的人民的文艺”与陈忠实文学理想的确立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作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1949年7月,**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周扬作主题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在报告中,周扬指出:“文艺座谈会以后,在解放区,文艺的面貌,文艺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文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也根本改变了。文艺已成为教育群众、教育干部的有效工具之一,文艺工作已成为对人民十分负责的工作。”①周扬进而指出:“在解放区,由于得到毛泽东同志正确的直接的指导,由于人民军队与人民政权的扶植,以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改革的配合,革命文艺已开始与广大工农兵相结合。”②毛泽东的《讲话》被确定为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解放区的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① “现在摆在一切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无愧于这个伟大的人民革命时代的有思想的美的作品。”② 作为解放区文艺的历史性延续和全国性展开,新中国文艺自然就是贯彻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新的人民的文艺”。 具体来看,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基本内涵涉及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作为文艺接受者的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首先强调的是文艺的服务对象,即文艺的接受者——工农兵。工农兵是一切文艺创造的意义生成的决定因素。当然,这里的工农兵作为宏大的人民话语的主体构成因素,与其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直接有关,且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策略密切相关。其次,作为文艺创作的对象和内容的工农兵。如果说**点强调的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一点强调的就是“写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新的革命的文艺应该将“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统治着舞台”的“历史的颠倒”“再颠倒过来”,恢复“历史的面目”,“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新的文艺应该描写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情感应该成为新的文艺的表现对象。再次,作为文艺创造者的工农兵。毛泽东对知识分子作家能否成为实践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合格主体持相当的保留和不信任态度。他认为知识分子作家因其阶级出身、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影响而具有非无产阶级性或小资产阶级性,“他们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他们是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的,我们在相当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总看见这种东西”③。“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总是经过种种方法,也经过文学艺术的方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宣传他们自己的主张,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① 正是基于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总体上、根本的不信任,尽管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强调改造知识分子世界观,将深入工农兵生活作为解决文艺工农兵方向的重要措施,但对他来说,要建设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掌握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还是需要建设真正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特别是将工人、农民、士兵作为这一文艺队伍*重要的成员,从工农兵中发现、选拔、扶持和培养“作家”——“工农兵作者”。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工农兵身份和形象走上新的历史舞台。在此新的历史情境下,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与发展,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维度上,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从创作主体方面来说,当工农兵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核心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同时,它的新的人民文艺的创造者的身份,不再是以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是具备了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和现实性。

陈忠实论 作者简介

王金胜,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出版有专著《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获《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2016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2019年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