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两晋:纷争的乱世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4cm 页数: 442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0.8(6.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两晋:纷争的乱世 版权信息

两晋:纷争的乱世 本书特色

重现那段动荡而逍遥的岁月 ★ 两晋是中国历史*动荡、*狂乱的时期之一,是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美学高峰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伟大的英雄时代。 ★ 一书展现两晋时代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成与败。 ★ 以广阔、深邃的视野阐述两晋历史发展全进程。 ★ 文风活泼,故事好看,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 引用资料均有权威出处,作者的推理和论点均来自对历史的真实思考和观感。

两晋:纷争的乱世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从五丈原之战到刘裕篡晋近二百年的历史, 刻画了这一民族大融合的宏伟时代, 描写了司马懿父子、石勒、苻坚、刘裕、陶渊明等历史人物不平凡的人生, 展现了魏晋名士的不凡风度和时代精英们的奋发进取。该书文笔通俗, 语言活泼, 接近大众阅读口味, 是一部很好的了解两晋历史的作品。

两晋:纷争的乱世 目录

**部??狼顾

1. 风疾

2. 政变

3. 复仇

4. 寿春

5. 玉碎

6. 蜀道

7. 争功

8. 一统

第二部??永嘉

1. 盛世

2. 愚帝

3. 恶狗

4. 兄弟

5. 奴隶

6. 洛阳

7. 长安

8. 摊牌

第三部??南渡

1. 江左

2. 楚囚

3. 背叛

4. 污尘

5. 魔王

6. 天命

7. 风雪

第四部??淝水

1. 父仇

2. 赌局

3. 书圣

4. 官军

5. 九锡

6. 神童

7. 仁君

8. 北府

9. 瓦解

第五部??采菊

1. 勇士

2. 民变

3. 叛乱

4. 复辟

5. 北伐

6. 金戈

7. 铁马

8. 气吞

9. 万里

10. 如虎

11. 归去


展开全部

两晋:纷争的乱世 节选

**部 狼顾 1. 风疾 公元234年,曹魏青龙二年。 秦岭北麓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南),枯黄的草木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漫天的繁星在凄清的夜空中寂静地悬挂着,仿佛在张望着平原上密布的军营。 魏蜀两国军队已经在这里对峙了近半年的时间。魏军主帅司马懿此时正安静地站在营中的空地上仰望着星空,他虽然神情看起来十分轻松,但内心却十分地焦灼。对面的蜀军在丞相诸葛亮的指挥下,连续六年北伐,长期袭扰魏国,杀伤了众多魏国将士,还掳走不少魏国的粮食和百姓。魏国在东线要应对吴国的进攻,在西线还要防御蜀国,压力甚大。 司马懿在三年前被任命为都督,全权负责对蜀军的防御。数年来,他与诸葛亮交手数回,深知蜀军人数虽少,但却是极为棘手的敌人。诸葛亮善于使用弓弩和阵法,喜欢设置埋伏,魏军与之野战胜少败多,就连大将张郃都被蜀军弓弩射死。这令司马懿十分头疼。 久而久之,司马懿终于摸清了蜀军的弱点:蜀军因为蜀道艰险,粮草后勤极其不便,且连续作战一两个月,往往就粮草不济,不得不放弃战果撤退;而且蜀军人少,只擅长野战,不敢进行攻坚作战。至于诸葛亮这个人,司马懿也颇为了解,这位蜀汉丞相多顾虑而少决断,为人谨慎,不敢冒险。 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和蜀军的弱点改变了策略,据点固守,只进行跟踪监视,不贸然出击。每到一地,魏军必须掘营自守,加强工事,不让诸葛亮找到破绽。等到蜀军粮尽,诸葛亮自然会撤退,届时魏军再出兵追击。 司马懿保守的战法受到了魏国一些将领嘲笑,被认为“畏蜀如畏虎”,但司马懿不以为意。魏明帝曹叡则对司马懿报以十分的信任,全力支持他的策略。 为了增加粮草,司马懿在都督关中的任上仍不忘兴修水利,挖通了成国渠,使关中一带粮食充足,甚至有余粮供应都城洛阳。魏军在兵力和粮草数量上早已压倒蜀军,诸葛亮已然无计可施。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十万蜀军出斜谷(今陕西宝鸡眉县西南),再次入侵魏国。司马懿担心诸葛亮会沿渭河东进袭击长安,便在长安按兵不动。但谨慎的诸葛亮不敢孤军深入,生怕被魏军前后夹击,因而他选择了*保险的路线,西上五丈原,准备攻取陇东一带,并夺取粮草。 得知情报的司马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诸军无事矣!” 他随即率领大军奔赴五丈原,堵住了蜀军的去路。并且,他按照以往的战术,深壁固垒,坚守不战,与蜀军展开对峙。 司马懿的固守令诸葛亮无可奈何,身体衰病、自感时日无多的诸葛亮迫切需要与魏军决一胜负,尽可能为蜀国清除司马懿这个强敌。于是,诸葛亮破天荒地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裳以示羞辱,希望能激怒司马懿出战。 收到衣服的司马懿果然大怒,不过数十年的政治经验让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对此不以为意。但魏军中的其他将领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纷纷请求出战。为了平息军中的愤怒情绪,司马懿故意上表魏明帝曹叡请求出战,暗中却又指使在朝中的亲信向曹叡陈明利害。曹叡便下旨拒绝了司马懿出战的请求,并派人手持符节到军中严禁出战。魏军的骚动渐渐平息了下来。 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做长远打算,命蜀军在占领区屯田务农,缓解粮草问题。蜀军迟迟不退,再次让司马懿的神经紧绷起来。如果战事旷日持久、久拖不决,自己难免会被魏国君臣猜疑和斥责;但如果贸然出击,又会正中诸葛亮的下怀。 正好,诸葛亮再次派来使者向司马懿下达挑战书。司马懿命令款待使者,并向他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和工作的情况。使者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审核,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 司马懿便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应该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他决定还是继续忍耐下去。再坚持坚持,诸葛亮或许就会病死,届时蜀军必定生变。 司马懿的这场“等待”居然足足持续了半年之久,从春天等到了秋天,然而蜀军依旧毫无动静。司马懿忍受着内心的焦躁,经受着朝廷和军中的不满言论,每个晚上都辗转难眠。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司马懿望着五丈原凄清的星空,忽然间看见一颗巨大的彗星从天而降,一直往蜀军兵营的方向坠落而去。熟解天象的司马懿感觉到,蜀军中有大事发生了,说不定诸葛亮已死。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司马懿没有出兵。 几天之后,诸将来报,说蜀军拆毁了营地,悄悄地往南撤退了。附近的百姓传言,诸葛亮前几日病死在了五丈原军中。司马懿大喜过望,立马带领骑兵追击,很快就追上了蜀军的殿后部队。 指挥蜀军的是诸葛亮的助手—蜀国长史杨仪。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全权负责蜀军的行动。他深知司马懿惧怕蜀军的埋伏和野战,便依旧树立诸葛亮的旗号,并派兵鸣鼓布阵,做出伏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不敢确定诸葛亮已死,见状不妙,便立刻领兵撤退。 附近的百姓得知此事,嘲笑说:“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后笑道:“这是因为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啊。” 回到五丈原,司马懿特意亲自来观察蜀军遗留的营地,看见蜀军遗弃了许多粮草和文件。他翻阅了诸葛亮的文书和布阵安防图,确定诸葛亮已死,但仍称赞这位对手说:“真是天下奇才也!” 旁人不解,认为诸葛亮的生死还不能确定。司马懿解释道:“粮草、文件是兵家所看重的,蜀军丢弃了这么重要的东西,难道还能作战吗?” 司马懿派兵追击到蜀国境内,确定了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在得知蜀国杨仪和魏延内讧后,他又上表请求讨伐。但曹叡没有同意。 失去灵魂人物的蜀国至此难有作为,司马懿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两年后,司马懿进献给曹叡一只稀世白鹿,以示祥瑞。曹叡嘉奖说:“从前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曾进献白雉。如今司马懿管理山西(指崤山以西),进献白鹿,这难道不是忠诚不二,共治邦国,使国家吉祥万年的表现吗?” 司马懿笑了,曹魏的皇帝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信任他,倚重他。身为曹魏的三朝元老,他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几乎可以与曹魏的皇帝相提并论。 三十多年来,他的勤恳、忍耐和付出,终于没有白费。 司马懿觉得,时代的天平已经向他倾斜,他似乎看见了一条可以攫取天下的道路。 三十多年前,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司马懿还是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的一名士族子弟。父亲司马防曾担任京兆尹,在地方上颇有声望。年轻时的司马懿器宇不凡,聪慧博学,为不少人看重。 当时的河内处于曹操的势力范围。曹操上一年在官渡(今河南郑州中牟东北)击败了袁绍,当年又在汝南(今河南驻马店上蔡西南)击败了刘备,势头正盛。他听闻司马懿的名声,便派人征召他来任职。然而,史书上记载,司马懿见汉朝国运衰微,不想屈节在阉宦之后曹操手下,便谎称自己患了风痹,行动不便,拒绝了曹操的征辟。曹操不相信,过了几天后派人在夜里暗中刺探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早就知道曹操会派人来,一动不动地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曹操的耳目看不出破绽,只好回去复命说司马懿确实病了。 然而,奸雄曹操是没有这么容易被骗的,他不相信自己想请的人偏偏在这个时候生了大病,就让人在司马家附近长期监视,看看司马懿这个小狐狸能装病多久。 司马懿也料到曹操不会善罢甘休,如果不把装病的戏码演到底,被拆穿了是没好果子吃的。于是,他干脆闭门宅家潜心看书,做出一副真的瘫痪在家的样子,就连身边的奴婢都瞒骗了过去。但是某一天,突然天降暴雨,司马懿惊得从床上跳起来,连忙把晒在院子里的书抱进屋内。这个情景被一位婢女看到了。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唯恐婢女向外泄露司马懿装病一事,便悄悄地杀人灭口,并在窗边亲自为司马懿做饭。夫唱妇随之下,这场表演秀总算没有穿帮。 司马懿这一演,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曹操消灭了袁氏子弟,占领了黄河以北,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他也荣升大汉丞相,登上了权力*高峰。 这个时候,又有人向曹操推荐了司马懿。曹操这才想起,河内还有一个叫司马懿的年轻人跟他玩了七年的装病游戏,之前军务繁忙,都把这事儿给忘了。这次我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生病,抬也要给我抬过来上班! 于是,曹操对招募的官员下令说:“他如果再找理由推辞,就把他收监入狱!” 这一次,曹操的使者走进司马府中,居然发现司马懿“奇迹般”地痊愈了。司马懿接受了曹操的征召,来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的丞相府。 然而,这段司马懿年轻时拒绝出仕的记载并不合常理。司马家族其实与曹操素有来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早年举荐过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堪比曹操的伯乐,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已经为曹操政权服务多年。从家族利益出发,他们是不太可能允许司马懿如此“任性”的。而且,万一曹操对司马懿失去了兴趣,司马懿岂不是一辈子没有工作?这绝对不是一个聪明人会做的事情。再者,司马懿装病七年之久,一直在床上躺着没有运动,身体健康一定会出问题。 因此,这段历史记载很有可能是晋朝史官的杜撰,目的是把司马懿刻画成一开始就并非真心追随曹操,而是被迫出仕的英雄人物,为后来司马家族篡魏提供合理性。 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司马懿出仕之后。 《晋书》中记载,曹操认为司马懿有豪杰之志,他听闻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可以身子不动,正脸转向后面,于是他特意去检验,在背后叫住司马懿,发现司马懿果然可以像狼一样回头看人。曹操又曾梦见三马同槽而食,认为可能是司马家族要篡夺曹氏政权的预兆。 曹操由此推测司马懿有狼子野心,并告诫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将来必会敢于国家大事!” 这些史料记载实际上都含有夸张和迷信的成分,目的是渲染司马懿和曹氏家族之间的对立,体现曹操的不信任和猜忌,为司马懿后来篡权提供“迫于无奈”的道德借口。 所以,历史的真实情况很有可能是司马懿爽快地接受了征召,而曹操日理万机,没空关注这个年轻人上不上班的问题。司马懿出仕不仅是因为家族与曹魏的关系,他本人也迫切希望一展才华。从其后面的一系列表现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绝对是一位渴望建立功业的人。 司马懿出仕后,曹操任命给他的职务是文学掾,只是一个负责文化教育的低级官员。这挺合乎情理的,毕竟司马懿还很年轻,资历尚浅,那时能拿得出手的才能就是文化知识了。他负责“教育”的对象是曹丕。 那时曹操还没有确立世子,而曹丕身为长子,却在许多方面表现不如弟弟曹植和曹彰亮眼。曹操总是对曹植和曹彰大加赞扬,却很少关注曹丕,这让曹丕自卑到了极点,以为自己注定是与世子之位无缘了。 司马懿的到来让曹丕看到了希望。 司马懿当时身为“讲师”,主要的工作是陪曹丕读书,长期的陪伴让他看出曹丕内心因不受父亲重视而产生的苦闷。敏锐的司马懿立刻察觉到,曹丕奇货可居,他如果能帮助曹丕取得世子之位,只要曹丕将来顺利登极,他司马懿就能凭借拥立之功获得无可匹敌的地位。 所以,司马懿把自己的前途全部押在了曹丕身上。他利用职务之便,指引曹丕积极结纳朝中重臣和少壮派新人。根据史书记载,老臣荀彧、荀攸、钟繇等人都在曹丕的拉拢之列,而新人陈群、吴质、朱铄也被曹丕深自结纳。这三个新人后来和司马懿一起,被称为“太子四友”。 关于司马懿的作用,史书只留下了一句话:“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即是说,曹丕即位前后的策略奇谋大多出自司马懿。至于有哪些奇策,未见史书记载,说明都是“出我之口,入君之耳”,已然烂在了司马懿和曹丕的肚子里。 而司马懿,其实也深知参与夺嫡之争的凶险,万一被人发觉,很容易被扣上离间曹操父子三人的罪名。因此,他在外人面前仍积极认真地处理好本职工作,就连养马的小事都亲自过问,把自己伪装成胸无大志、只爱管小事的小人物。靠着这份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为黄门侍郎,又升议郎、丞相府东曹属,*后成为丞相府主簿。 随着地位的上升,司马懿开始有了向曹操进言、参谋军国大事的权力。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伐张鲁、取汉中,随军的司马懿就大胆提议拿下汉中后继续进攻刘备。曹操则引用“得陇望蜀”的典故,并未听其建议。又如孙权上表请求曹操称帝,司马懿也及时奉承说,孙权称臣是顺应天意的举动。只不过那时的曹操并不看重司马懿,大多没有听从。 不过,司马懿在曹丕身上的努力*终没有白费。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司马懿也一举高升,成为太子中庶子,相当于东宫的首席秘书。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时,司马懿又以丞相府军司马的身份得到了主持丧事的殊荣。 曹丕称帝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这期间的司马懿主要活动于政治中枢尚书台,历任尚书、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职,负责魏国中央行政工作。 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是自始至终的。他亲征吴国时,任命司马懿留守国都,全权负责内政和后勤事务,他把司马懿比作自己的萧何,并说道:“曹参虽有战功,但萧何更为重要,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的,只有你了!”曹丕临终前还特意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与陈群、曹真一起辅佐太子曹叡,并交代曹叡说:“若有毁谤这三位大人的话,你千万不要相信。” 但自有想法的曹叡并未谨遵父亲的嘱咐,他即位之后为了独揽大权,将曹丕嘱托的四位辅政大臣中除陈群之外全部授以方镇之任,将他们调离洛阳。曹休出镇对吴作战前线的淮南,曹真出镇对蜀汉作战前线的关中,司马懿则出镇宛县(今河南南阳),被全权委任荆州、豫州的军事管辖权,应对吴蜀两国的侵袭。 曹叡让辅政大臣外任方镇,反而给了司马懿执掌兵权、锻炼军事谋略的契机。司马懿上任不久,便完美处置了孟达的叛乱。三年之后,即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都督关中的曹真病重在洛阳去世,而诸葛亮北伐急迫,战事紧张,司马懿得以调任关中,并*终击败了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对手。 此时的司马懿前有文功,后有战功,已经站在了权势的巅峰上。他俯视曹魏皇族和同僚,竟然发现已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他比肩了。 曹氏家族历经三代发展,当年跟随曹操征战天下的功臣武将们基本上都去世了,个别在世的也是垂垂老矣、行将就木,难以对政事产生影响。而曹魏皇帝为了防止皇族、外戚和宦官干权,对三者进行了严厉的限制。尤其是皇族成员几乎与软禁无异,他们虽然有封地,但没有丝毫的权位,更不被允许结交朝臣,诸王只能在王府中生活,并且受到特派官员的监控。因此,大部分曹氏子弟碌碌无为,没能留下可以记述的事迹。 唯一被寄予厚望的是曹氏的远支宗亲,如曹休和曹真,及夏侯氏家族。他们大多执掌兵权,为曹魏王朝南征北战。尤其是曹真,与司马懿同为曹丕遗命的辅政大臣,在司马懿之前都督陕西,与张郃一同在街亭击败了诸葛亮。后来担任大司马,与司马懿一起领兵伐蜀,却因为大雨而无功而返。 曹真病逝后,曹魏宗亲中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大将人选了,不得不将都督一职授予司马懿。司马懿凭借多年负责对抗诸葛亮的军功,逐渐成了曹魏王朝资历*老、经验*多的军事将领。他还曾经录尚书事,负责*高政治决策。如此文武双全,俨然曹魏王朝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曹魏王朝自以为对政治制度的设计万无一失,可确保江山千秋无虞。然而,他们完全没有料到,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会成为王朝政治体系中难以弥补的漏洞。 士族这一历史群体活跃于汉代到初唐时期,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他们属于贵族中的*下层,通常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例如文化、智谋和武艺来为政府和上层贵族服务,因而有“学士”“策士”和“武士”之称。“士”阶层后来演变为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泛称。 战国以来,由于各国君主要压制卿大夫的实力,集中王权应对战争,便大量提拔士人阶层来组成官僚以统治整个国家。秦汉时期,随着国家实现统一,政府规模的扩大使官僚机构愈来愈复杂而庞大,形成了官僚集团。为了拉拢官僚集团以保障帝国运转,朝廷允许官员的子弟恩荫仕官,一些家族因而世代为官,逐渐建立了族望,形成官僚世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治国思想,政府官员多以通晓儒家经典(即经学)起家。他们授徒讲学,弟子门生往往成千上万,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他们的子孙通常继承家学,继续被征召为官,从而形成文化世家。 而在地方乡村,一些富人大量购置和兼并土地,成了大地主。他们拥有大片庄园和负责耕种的佃农和奴婢,并且豢养部曲(即私兵),控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命脉和社会秩序,形成豪强世家。 这些乡间豪强有经济实力,可以供子弟读书,子弟学习经书后有了文化,得以进入士人阶层,接着进入官场。他们获得的政治权势反过来又加强了他们在乡里的势力。东汉之后,官僚世家、文化世家和豪强世家互相转化,逐渐合而为一,发展成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即所谓“士族”。相对应地,那些没能形成贵族世家、不能顺利入仕的中小地主则被称为“庶族”或“寒族”。 士族当中势力较大、名望较高的家族被称作“门阀”或“世家大族”(简称“世族”),成为把持帝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强大力量,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倚仗于他们。为了尽可能让士族人才为己所用,曹丕采用陈群等人的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具体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所在州、郡的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依据其德行与才能评定优劣,定为九品,作为任命官员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唯才是举,不分门第高卑。但因为中正官多由世家大族的成员担任,无法避免他们出于维护门阀利益的考虑,把那些出身高贵的世族子弟列为上品。制度实行久了,势必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重要官职基本被门阀垄断,世家大族的权势愈发强大,这让曹魏皇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出于对世族的防备,曹魏依旧保留了察举制,发掘和提拔寒族人才。对于重要的军政大权,他们也把世族排除在外(只有司马懿是例外),尽量倚重曹氏和夏侯氏宗亲。世族在曹魏朝廷中只能担任无关紧要的文官职务,这让他们大失所望。 在曹魏的外部威胁基本都被消除后,曹氏家族和世族集团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公开化了,位高权重的司马懿便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 司马懿的“上司”魏明帝曹叡,行事机敏果断,已经感觉到了司马懿的权势需要加以限制。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立刻明升暗降,把司马懿调回洛阳担任太尉,剥夺了他直接接触军队的权力。 但是很快,司马懿重新出山的机会来了。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本依附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前往讨伐,但公孙渊据险固守,使得毌丘俭无功而返。 不得已,曹叡只好重新起用老将司马懿,命他远征辽东。司马懿领兵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攻下了襄平(今辽宁辽阳),斩杀了叛乱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入城之后,司马懿为了严惩辽东人不服曹魏,一改往日宽厚的形象,下令屠城,将全城所有文武官员和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处死,并将尸体堆积成山丘。 一面残酷屠城,司马懿另一面仍不忘收买人心。他释放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叔叔、原辽东太守公孙恭,又派人给伦直和贾范修建墓园,表彰他们的后人,因为这两人在公孙渊叛乱时曾苦劝阻拦而惨遭杀害。

两晋:纷争的乱世 作者简介

茅庐小生,本名洪雷,浙江衢州人,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广告系,现居杭州。新锐历史作者,豆瓣阅读明星签约作者,曾获“小雅奖”,作品点击量累计达百万。擅长从人性角度还原历史人物,挖掘历史长河中重大事件的潜在关联性。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