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011425
  • 条形码:9787576011425 ; 978-7-5760-114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本书特色

经典值得敬畏,但经典也同样值得重新审视,甚至是挑战。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易懂,对于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对批判性思维工具进行了详细运用,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技巧层面,读者阅读本书都将大有裨益。 心理学是一门有着丰富的实验和研究历史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实验和研究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思考,甚至对相关的学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这些经典研究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研究的发现仍有值得探究、讨论和批判的空间。 本书展现了心理学中众多里程碑式的研究,涉及意识、发展心理学、学习、记忆、社会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研究领域。通过一系列批判性思维练习和反思性问题,学生可以评估这些经典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同时锻炼自身的分析性和批判性思维技巧。 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思考什么问题,更需要启发他们如何进行思考。特别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面对新的信息环境,掌握批判性思维,更具创造性地学习、思考和发展,这正是本书*重要的意义之所在。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内容简介

本书对12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研究重新进行了审视。这些研究长期以来被我们奉为经典,读者往往不会再度去查阅原始文献,也甚少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这些研究固然是历史的丰碑,但借助批判性思维重新对其进行审读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本书创造性地将批判性思维与心理学研究相融合,通过提出一系列反思性问题,辅以一系列批判性思维练习,重新评估这些经典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具体方法及应用等,鼓励读者能在阅读后批判性地看待已有研究过程及观点,并勇于也善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尝试从逻辑的角度解构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谬误,为读者理解经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维工具,提醒了我们在设计与实施研究过程中避免落入逻辑陷阱。具体地,书中各章均涵盖了批判性思维问题、对章节的简要概括以及对核心概念的定义等,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把握住每一项研究的重点并进行深入思考。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目录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 批判性思维导论
第2章 约翰??华生和小阿尔伯特实验: 恐惧如何产生?
第3章 教养假设: 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影响*大吗?
第4章 服从研究: 普通人能做出邪恶行为吗?
第5章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假病人还是伪科学?
第6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 普通人会有多残忍?
第7章 媒体研究: 暴力媒体会使人们更具攻击性吗?
第8章 恢复的记忆: 我们敢相信它吗?
第9章 超心理学研究: 科学还是伪科学?
第10章 人类的关怀伦理
第11章 本杰明??利贝特: 人类真的有自由意志吗?
第12章 安慰剂效应: 抗抑郁药如何产生效果?
第13章 丰富环境的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支持早期学习吗?
结论
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节选

第1章 批判性思维导论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批判性思维为什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仔细地分析、批判性地评价思想、观点、理论与主张的能力对于改善我们的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非常重要。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质疑,全球变暖等公共政策领域的政治分歧,以及充斥着各种虚假新闻的媒体报道,困扰着我们当前的生活。在政治家、科学家、预言家、媒体和许多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混乱中,如何从心理学、科学方法本身和日常生活的科学领域中找到有意义的信息是当务之急。受到歪曲、误解和操控的信息直接威胁着我们的自由思想,影响着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能力,甚至威胁着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指使用当前的研究范式去揭示真理的另一面。这一传统有着悠久而传奇的历史。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约翰??杜威(John Dewey)就反对通过背诵去学习,并将与死记硬背截然不同的方法称为反思性思维:“能动、持续并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Dewey, 1910/1998, p.6)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在他的名著《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Dewey, 1910/1998)中进一步阐述了反思作为一种“思想洞察力”,包括归纳和演绎推理、谨慎地判断、活跃地想象、积极地学习、应用知识和证据作出充分的判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批判性思维存在多种定义,但在寻求一种更现代、更统一的理论范式时,我们采用约翰??杜威的观点。对于一个有思想力的人来说,一个潜在的真理有待于对不同观点进行仔细地、批判性地审视。无论是新的观点还有已有的观点,都需要通过公众讨论和科学验证来不断地修正。这一过程不能受到潜在或显性力量的干扰,因为这些力量希望维持现状,维护那些未经证明便成为真理的古老传统。 就在十多年前,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2006)在其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迈向未来的五种心智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中提出,对于未来的职业人士、教师、家长、政治和商业领袖、培训师以及那些重视尖端认知技能的人来说,条理性思维、综合性知识、创造力、尊重个体差异以及伦理关怀是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的核心。随着可获取的知识爆发性地增长,能够像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2一样思考但又能综合跨学科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能满足未来需求的人具备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他们能够分辨相关的事物与不相关的事物,分辨真实准确的证据与伪劣的证据,分辨科学与伪科学。 第4章 服从研究: 普通人能做出邪恶行为吗? 本章目标 本章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者,通过: ●评价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实验方法的现实性 ●考虑服从研究结果在实验室外的可推广性 ●检验一项研究中实验条件一致性的重要性 ●思考理论对心理学研究的引导价值 ●评估在实验室中进行服从研究的伦理挑战 导入 你服从权威的程度如何? 考虑你自己对以下问题的回答: 1. 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或者已经成年时,是否仍然会做出被期望的行为?即使你不同意这种行为。 2. 你会因为父母、老师、老板等权威人物对自己失望而感到内疚吗? 3. 如果你达成某项协议(承诺或合同),有多大可能会兑现它? 4.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公开挑战权威人士,你会做一些与个人价值观相冲突的事情吗? 你是否会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能够揭示在你被权威人物要求从事有害行为时的反应? 注意,*初提出的问题是你“服从权威”的程度如何?无论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对权威何种程度的服从,重要的是这种服从权威的倾向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是由具有巨大的个体差异的人格特征所决定的,还是个体差异受到限制的文化的产物?43一些通过人格测量预测个体对权威人物的服从,以及比较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个体的服从水平的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这些答案不能支持任何一种观点,那么我们必须仔细考虑情境因素以及这些情境因素是如何被体验的。如果正确答案在于情境的力量,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上面的四个问题并不能揭示一个人在面对来自权威人士的破坏性指令时的反应。让我们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服从的实验,这是心理学史上*著名和*具有争议性的实验之一。米尔格拉姆想要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暴行是出于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的证据。作为一名情境主义者,他把研究重点放在那些作用于个体的情境事件上(Blass, 2004)。为了研究这些情境力量,米尔格拉姆将他的实验被试置于一种情境中,要求他们服从伤害别人的命令。起初,被试认为他们是在参与一项关于惩罚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他们对报纸上的一则广告做出参与回应,并在到达实验室后获知关于这项研究的以下细节: 心理学界已经有一些关于如何促进学习的理论……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在犯错的时候受到惩罚,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但事实上,这种惩罚方式对学习的具体效果到底如何,我们知之甚少。几乎没有以人类为实验对象进行过真正的科学研究……因此,我们正在进行的这个实验项目,就是将不同职业和年龄的人聚集到一起。其中的一些人作为教师,另一些人充当学生。我们想要了解的是,不同人担任教师或者学生的角色,会对彼此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还想要找出在不同的情况下,惩罚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Milgram, 1974, p.18) 第12章 安慰剂效应: 抗抑郁药如何产生效果? 本章目标 本章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者,通过: ●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优势和局限性 ●考虑除药物之外还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的因素 ●思考安慰剂效应如何产生并起作用 ●评价支持抗抑郁药功效的证据 ●评估生物学解释和疾病模型的局限性 ●思考安慰剂作为治疗方案的潜在用途 导入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 抑郁症是由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 2. 抗抑郁药通过改善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衡来治疗抑郁症。 3. 抗抑郁药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 如果相信说法1和说法2是正确的,我们则需要思考得出这种结论需要什么证据。一种声称能够提高大脑中某种特定化学物质水平的药物的存在是否足以证明是这种化学物质水平过低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如果说法3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考虑所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抑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的原因,包括时间久了自然就不会那么痛苦、对所开处方药的期望、临床医生给予的关注和照顾,当然还包括药物本身的活性成分的有效性等因素。在此特别把药物列在*后是因为我们怀疑很多人往往会忽略其他不那么明显的因素。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在本章中研究的抗抑郁药试验的许多问题在心理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Bartels & Ruei, 2018)。 研究背景 大多数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上述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200我们可能在电视或者广告上看到过抗抑郁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增加神经递质发挥着效用。然而,有越来越多的批评者质疑这种说法,其中一篇文章是本章讨论的重点。科奇和同事们的文章对抗抑郁药的功效提出了质疑,也对抑郁是由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欧文??科奇(Irving Kirsch)和同事们(2008)的元分析研究结果的发表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科奇(2016)回忆说,“不知何故,我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媒体上的超级英雄——或者说超级恶棍,答案取决于你问的对象”(p.2)。公众关注他是因为,他的研究结果挑战了抗抑郁药有用的观点,或者至少是通过一种假定的药理机制在起作用的观点。你也许会问,“不然这些药还能通过别的方式发挥作用吗?”想象一下,在一种极度抑郁的状态下,医生给你开了一种你在电视上看到的药物。你兴奋地开始接受治疗,冲到当地的药房或药剂师那里拿到处方上的药。你不知道的是,医生给你开的其实是安慰剂。你实际上是在服用一种糖丸,其中没有任何已知可以减轻抑郁症的症状的有效成分。然而,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在与医生预约的诊疗中,你说你感觉好多了。 事实上,当人们相信药物能起作用,但这作用并不是药物本身的效果时,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就产生了。科奇和同事们想知道在服用抗抑郁药的人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一效应而有所改善的。连科奇*初都认同这种观点,即上百万的人患上了抑郁症是因为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失衡,而抗抑郁药有助于其恢复平衡(Kirsch, 2014)。然而,这一发现对制药行业具有毁灭性打击,因为在临床意义上,市场上的顶级抗抑郁药效果并不如安慰剂。即使是在严重抑郁的患者中,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之间的显著差异也并不是由于药物效用的增强,而是由于安慰剂效应的降低。让我们仔细了解下临床药物试验。 我们一般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来评估一种药物或治疗的有效性。在一个典型的安慰剂对照试验(placebocontrolled trial)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或安慰剂组,安慰剂组服用的是无效的药物。或者,在比较试验(comparator trial)中,患者被分配到两种治疗条件中的一种。换句话说,在比较试验中,两种药物的有效性被比较,而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一半的患者将不接受积极的治疗。201话虽如此,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都是向患者隐瞒其所接受的治疗,就像那些评估患者抑郁的试验(即双盲法(doubleblind))一样,因此他们不应该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安慰剂治疗。 在评估心理疗法功效的试验中,可以将治疗组与另一种治疗形式或等待治疗对照组(waitlist control)进行比较,后者会延迟治疗。正是这*后一组,即等待治疗对照组,让研究人员可以检查分数是否会因药物或安慰剂以外的其他因素而改变。例如,你的症状可能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好。此外,也可能是因为你对药物(实际上是安慰剂)的期望而使抑郁有所改善,也可能是因为抑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在没有任何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就会有所改善。等待治疗对照组能让研究人员检验这种可能性。如图12.1所示,科奇和塞伯斯坦(1998)进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结果显示,等待治疗对照组占抑郁评分改善的25%,而安慰剂组占抑郁评分改善的50%。治疗组中只有25%的改善高出了等待治疗对照组和安慰剂组。

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 作者简介

贾里德·巴特尔斯(Jared M. Bartels),2008年于孟菲斯大学(University of Memphis)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威廉朱厄尔学院(William Jewell College,Liberty,Missouri)的一名心理学助理教授。 威廉·赫尔曼(William E. Herman),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otsdam)心理学荣誉教授,1987年于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发表SSCI、CSSCI论文7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