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嘉伟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2.2(7.0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504007
  • 条形码:9787519504007 ; 978-7-5195-0400-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本书特色

历史极好的教科书,极棒的清醒剂! 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内容简介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 所以,读史可以观成败、鉴是非;懂史,可以知兴替、明规律。 品史如品酩,于砸味中感受前人的智慧,像一坛老酒,越沉淀,越醇厚。人间正道是沧桑。当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会发现那些智慧依然闪动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书分为十七章,精选历史故事,解读历史人物,呈现十七种为人处世必知的大智慧,让我们在感受历史变幻的同时汲取人生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目录

**章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活用历史之“舍”智慧

**节 舍小家保大家,方显君子之气 / 003

第二节 放下恩怨,就是在成就自己 / 006

第三节 摒弃迂腐的固守,良禽择木而栖 / 009

第四节 舍生取义,关键时刻的抉择 / 012

第五节 舍虚名得发展,舍利益得人心 / 015

第二章 一语中的,心服口服:活用历史之“谏”智慧

**节 直接谏言,贵在真诚 / 021

第二节 委婉劝谏,先同后异 / 024

第三节 灵活劝谏,正话反说 / 027

第四节 含蓄劝谏,借物喻人 / 029

第三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活用历史之“谦”智慧

**节 谦逊处世,才是睿智 / 035

第二节 所谓谦和,既不高傲,也不卑屈 / 038

第三节 居功不可自傲,得意不能忘形 / 041

第四节 天不言自高,才华无须刻意卖弄 / 044

第五节 辨识言语初衷,听进逆耳忠言 / 047

第四章 以礼待人,以敬处世:活用历史之“礼”智慧

**节 以礼待人,尊重为先 / 053

第二节 不明礼修身,无以立世 / 056

第三节 礼遇他人者,方能得他人礼待 / 059

第四节 上下级之间需恪守礼仪 / 063

第五节 要以理服人,更要以礼服人 / 066

第五章 人心难测,知人*难:活用历史之“驭”智慧

**节 不拘一格,慧眼识人 / 071

第二节 既往不咎,心怀容人之雅量 / 074

第三节 以身作则,敢于为下属担责 / 076

第四节 请将不如激将,用激将法管理人才 / 079

第五节 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 / 082

第六章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活用历史之“变”智慧

**节 随机应变解百难 / 087

第二节 因势利导,随变化而变化 / 090

第三节 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 092

第四节 圆融处世,君子贞而不谅 / 095

第五节 适时转弯,在绝境中找寻生路 / 098

第七章 不防于小,终亏大德:活用历史之“慎”智慧

**节 讷言敏行,三思而后说 / 103

第二节 提高边界意识,懂得适可而止 / 105

第三节 雕琢细节,才能成就大局 / 107

第四节 做好每一件小事,切勿因小失大 / 110

第五节 从细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112

第八章 处变不惊,居安思危:活用历史之“警”智慧

**节 忧患则生,安乐则亡 / 117

第二节 先知先觉,消危机于无形 / 120

第三节 凡事未雨绸缪,时时有备无患 / 122

第四节 听话听音,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 / 125

第五节 处变不惊,方能转危为安 / 127

第九章 投之木桃,报之琼瑶:活用历史之“交”智慧

**节 诚恳待人,才能取信于人 / 133

第二节 人生难得知己,要懂得珍惜 / 135

第三节 投桃报李,友情在于相互扶持 / 138

第四节 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 / 140

第五节 多施善行,永葆仁爱之心 / 143

第十章 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活用历史之“恒”智慧

**节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 149

第二节 心无旁骛,无风不起涟漪 / 151

第三节 立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153

第四节 对深思熟虑的决定坚持到底 / 156

第十一章 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活用历史之“策”智慧

**节 决策需要敏锐的洞察力 / 161

第二节 好谋而无决断,人生之大忌 / 164

第三节 知己知彼,权衡而后动 / 167

第四节 不按套路出牌,转劣势为优势 / 170

第五节 善听不同声音,取其精而用 / 172

第十二章 勇于担当,舍我其谁:活用历史之“担”智慧

**节 气节是担当的底气 / 177

第二节 身正腰直,才能担得稳 / 180

第三节 面对过错,勇于承担责任 / 183

第四节 有担当之勇,更要有担当之智 / 185

第五节 靠勇气开辟成功之路 / 188

第十三章 伏鸾隐鹄,含明隐迹:活用历史之“藏”智慧

**节 要在合适的机会展现才华 / 193

第二节 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实力 / 196

第三节 克制猎奇之心,不打听隐私 / 198

第四节 收敛情绪,不怨愤,不失态 / 200

第十四章 言而有信,发达之道:活用历史之“信”智慧

**节 诚信者多助,失信者无援 / 205

第二节 做人不说空话,说到就要做到 / 208

第三节 做人不可欺人,诚信是经营的根本 / 211

第四节 做人不可自欺,求实不求虚 / 214

第十五章 忍辱负重,强者之道:活用历史之“忍”智慧

**节 忍是一种成事的品格 / 219

第二节 小事情忍不下,就会败坏大事情 / 222

第三节 能力不足时,不妨隐忍不发 / 225

第四节 在人生困境中学会忍耐 / 227

第五节 永远规避冲动性行为 / 229

第十六章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活用历史之“退”智慧

**节 过度坚持是一种错误 / 233

第二节 在错误的道路上果断转身 / 236

第三节 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 / 238

第四节 功成身退,不贪恋身外之物 / 240

第五节 鹬蚌相争时抽身而出 / 243

第十七章 万物之根,以和为贵:活用历史之“和”智慧

**节 和谐是处世的**选择 / 249

第二节 和谐是团队发展的必要元素 / 252

第三节 只有和气待人,才能广受欢迎 / 255

第四节 得理让人,从容化解纠纷 / 258

展开全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节选

**章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活用历史之“舍”智慧 舍得之道,人生之道也。舍就是付出,得就是得到。想得到东西必须先学会舍去,无舍便无得,这是生活的规律。 **节 舍小家保大家,方显君子之气 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才是对自己*好的保护。也只有懂得先保全集体、再考虑个人的人,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这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格局和魄力。当然,个人利益的舍弃并不会徒劳无功,而是会在集体利益保全之时收获到更大的利益。 有舍才有得,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哪怕是自己*珍视的。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更应该选择舍“小家”保“大家”。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如果失去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进而不复存在。可想而知,如果不以“大家”为重,又哪里得来“小家”的安稳? 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纸上谈兵的赵括亲自率领赵国的40万大军与秦国军队交战。不幸,赵国军队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秦军趁势追击,很快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危难之时,赵国相国平原君到楚国求助,在门客毛遂的“威逼”下,楚烈王当即与平原君歃血为盟,让春申君黄歇率领8万楚军前去支援赵国。不仅如此,平原君的内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也谎称得到了魏王的命令,夺得了魏国的虎符,派兵支援邯郸。 当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发现邯郸城危在旦夕,内部军心涣散,很多士兵竟生出了投降的念头,根本坚持不到援军的到来。就在平原君一筹莫展之际,邯郸城一个名叫李同的小官吏求见了平原君。他说:“赵国就要灭亡了,相国难道就不着急吗?” 平原君听后非常生气,大喝道:“你说的这是什么话?赵国如果灭亡了,我就成了亡国奴,怎么会不着急?” 李同继续说道:“到目前为止,邯郸城已经被围困一年多了,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百姓甚至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但是反观相国府内,依旧锦衣玉食,就连婢女都身穿绫罗绸缎,大鱼大肉享用不尽。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国家大批的物资,武器装备近乎消耗殆尽,士兵只能用木材作为武器参加战斗,但是相国府内却是钟鼎鼓磬一应俱全。这样看来,相国并没有把赵国的存亡放在心上啊。” 平原君一听,霎时惊出一身冷汗。 李同接着说:“如今,赵国存亡仅在一念之间。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必然会人心涣散。长此下去,赵国肯定会加速走向灭亡。请相国 三思!” 平原君听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马上向李同深深作揖并谦虚地说:“请先生赐我解救之法。” 李同说:“相国心里自然明白,您的个人荣辱和国家安危是连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秦军攻破了邯郸,您的一切也会随之消失;反之,如果赵国不亡,您的东西不还是您的吗?我建议,您的家人以及奴仆都去参加战斗;家中的钱财、食物和衣服都拿出来犒赏守城的将士。这样一来,他们都会感谢您的施恩,自然会上下一心,拼死 守城。” 平原君当即采纳了李同的建议。果然,这样的举动大大鼓舞了守城兵勇的士气,城中自发组织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队,冲出城去,和秦军展开了厮杀。*终迫使秦军撤围,后退了30多里,缓解了邯郸城的危机。 没过多久,信陵君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和邯郸城内的赵军里外夹击,秦军损失惨重,残余部队狼狈逃窜,赵国因此获救,而平原君也成了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平原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得失,仗义疏财,与将士同甘共苦,不仅保住了国家,更保住了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舍小家,保大家”的贴切阐释。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不能仅为坚持个人利益而“钻牛角尖儿”。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某种大环境之中,不维护好大局的和谐,个体必然无法得到长久的安稳。只有具备“舍小我,成大我”的大局观,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才会越发和谐。 第二节 放下恩怨,就是在成就自己 放下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获得。但是,做出“放下”这个抉择是很难的,因为它需要你舍弃本来拥有的东西,甚至丢弃唾手可得的成功。这需要一个人具备卓越的见识和坚定的毅力。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行进的每一步,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有效的舍弃。 放下过去的恩怨,你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放下心中的痛苦,你可以更轻松地继续未来的人生,再也不会因为无谓的人与事而浪费人生。放下不是牺牲,而是在更好地成就自己。 战国时期,齐襄公荒淫无度,导致国政混乱。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弑君而自立。次年,雍廪又杀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动荡。 当时有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师从管仲、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另一个是以鲍叔牙为师、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国自然成为公子纠的强大外援,加之管仲等人的辅佐,优势明显。而公子小白自小与齐国贵族高氏友善,得力的内应加上鲍叔牙的帮助,也使其足以与公子纠抗衡。 此时,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很有可能会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于是,便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待管仲赶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果然正往齐国赶去。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私交甚好,所以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放弃回国,公子小白不肯且拂袖而去。管仲一时心急,便趁公子小白没走多远时暗自拿出弓箭,对准他射去。 箭已离弦,只听公子小白大叫一声,随后口吐鲜血,从车上跌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立即送信给行进中的鲁军。于是,公子纠一行便开始不慌不忙地继续返齐之行。 这边,公子小白的手下慌忙拥上前来,一看,大家又都破涕为笑。原来,那支箭射中的是他身上的带钩,着实让众人都吓了一跳。刚才,公子小白恐再有冷箭射来,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摔在车下,连鼻子都摔出了血。等大家围上来时,他才睁开眼睛,松了一口气。 大家都认为天不灭公子小白,不禁士气倍增。在鲍叔牙的带领下,日夜兼程,终于抢在公子纠的前面回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等立即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集合军队,把鲁军打得溃不成军。同时,鲁国国君收到鲍叔牙送来的一封信,信上说齐桓公不忍亲杀兄弟,请鲁国自行解决公子纠,否则,鲁国将有灭顶之灾。被逼无奈之下,鲁国国君只得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押送到齐国。 令人奇怪的是,齐桓公对公子纠都无法容忍,却放了管仲一条生路。这其中,鲍叔牙的劝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对齐桓公说:“君王的眼光应当远大。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个齐国,那么我和高氏、国氏来协助您就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就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能比我高出多倍,大王如果重用他,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齐桓公是一个胸有鸿鹄之志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又知鲍叔牙与管仲相交甚深,便放下了他与管仲的恩怨。等管仲到了临淄,齐桓公沐浴三次,亲自在郊外迎接,并立拜管仲为相。管仲也不负众望,终其一生,为成就齐国的霸业奉献才略。 齐桓公知人善任,放下个人恩怨而成就了齐国的霸业,显示了他的胸襟,也显示了他的智慧。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必要先给予。在选择得失的时候,适时地放下更是一种智慧。放下之后,我们会发现更广阔的天空,会挖掘到更多的机会。 第三节 摒弃迂腐的固守,良禽择木而栖 我们要摒弃迂腐的固守,舍去鼠目寸光的领导者,选择有远大之志的同道者。只有敢于摆脱束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伯乐,才能真正奔向更有生命力的新天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暂时的利益束缚,要时时保持开阔的视野,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好规划。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选择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选择跟随什么样的领导,会决定你一生的好与坏。当环境不适合你、当领导无法引领你的时候,摒弃迂腐的固守,勇敢地走出困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抉择。 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之所以能够功成名就,与他懂得择明主而事有极大的关系。 马援少有大志,却大器晚成。在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之前,他虽然有着满腹才略,却并不急于施展,更不想随波逐流。在那段时间里,他主要以交游的方式来开阔视野和胸襟。后来,他又到了北地郡畜牧,过着简朴而惬意的生活。不过,马援的志向并未被这逍遥惬意的生活消磨掉,他曾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末年,天下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割地称雄。 这个时候,有人得知马援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才,就把他推荐给了王莽。盛情难却,马援只好接受。但是没过多久,新朝灭亡,于是,他辞官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重操旧业。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其他很多人也纷纷效仿,自立为王。 没过多久,天水(今甘肃一带)的隗嚣听说马援之名,来请他出山帮忙。隗嚣对马援可谓是言听计从,但是马援却不满意,觉得隗嚣没有远大的志向,只图偏安一隅且缺乏实力。 当时还有一个十分强大的势力,即称帝巴蜀的公孙述。隗嚣想让马援去公孙述那里打探虚实,以便决定到底投奔谁。马援和公孙述小时候非常要好,但是这次相见,公孙述却对马援大摆帝王排场。这种作风让马援极其厌恶,因而婉言拒绝了公孙述的挽留。 回去后,马援对隗嚣说公孙述实在是井底之蛙,又妄自尊大,因此不能跟随。他好意劝说隗嚣归顺刘秀。说服成功后,马援带着隗嚣的书信直奔洛阳。刚到洛阳,就受到刘秀不设警卫、便装相迎的礼遇。刘秀这种以礼相待的做法让马援心悦诚服。自此之后,马援常常与刘秀深谈,并且经常跟随刘秀外出巡视,这些经历让马援获益良多,更加认定刘秀是贤明之主。 后来,隗嚣野心膨胀,想要妄自称王,准备和刘秀公开抗衡。为此,马援认为刘秀志远而礼贤,隗嚣短浅而粗野。马援写信劝阻隗嚣不成,后上书刘秀,献上消灭隗嚣的计策。 自此之后,马援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跟随刘秀踏上了东汉的统一之路。在刘秀身边,马援如鱼得水,充分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并屡建奇功。虽然这个时候的马援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初的远大抱负已全面施展,成为一代名将。 在那种动荡不安的时局下,面对此消彼长的各方势力,马援能够明智地选择投奔明主刘秀,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跟随隗嚣,马援也会被器重,也会有优厚的待遇,但与满足“百姓思汉”、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比,那些名利便不值一提了。 马援的成功在于他的取舍得当。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应该明白,只有和志同道合者一起构成一个智慧超群、饮誉天下的团体,才能共同发光放热。 诚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因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的确是值得称赞的,但当目前的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且又遇到真正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时,我们更应该像马援一样,果断、及时地改变现状,投奔到更广阔的天地。 第四节 舍生取义,关键时刻的抉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面对道义和私利这“一鱼”“一熊掌”时,就更要懂得取舍。往往一念之差就会让自己背离人道、美誉尽弃。在利与义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后者。用敢于舍弃生命的勇气去成就大道,便没有达不到的境界。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人要以崇高理想为重,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能为真理和正义舍弃生命。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纵观悠悠历史长河,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而捐躯。一身侠胆,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林祥谦……他们将自己生命的火花凝铸于铁链之中,迸发于刀刃之上,在历史的天穹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永照世人。 汉代有一位名叫云敞的儒士,师从一代名儒吴章。在当时,吴章非常出名,是《尚书》的博士,追随他的学生有一千多人,云敞对吴章非常尊敬。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逼迫汉平帝的母亲以及皇后留住中山,不让她们回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觉得父亲做事不妥,便向老师吴章求教,商讨如何能够遏止王莽的恶行。吴章认为,王莽喜欢装神弄鬼,不如将计就计,设计一些鬼神事件来吓唬他,再套用一些说辞,让他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发了鬼神的怒气,接着再逼他退位。 王宇觉得老师的这个办法很好,就派手下提着一桶血,在半夜的时候,把血水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伪装成鬼神之怒。没承想,王宇手下的行为被守夜的门卫调查出来,事情很快败露。王莽一怒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并借由此次事件铲除异己,诛杀了皇后娘家卫氏的族人。 在这次事变中,被害死的无辜之人有一百多人。身为儒林领袖,吴章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王莽派人残忍地将他的肢体一节一节地割下,腰斩于东市门外。作为一代大儒,追随吴章的弟子有一千余人之多。王莽认为凡和吴章有关系的全都是同党同伙的恶人,全都要打进大牢关押起来。很多学生为了避祸,公然宣称自己早已师从他人,不是吴章的 学生。 那时,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师的惨死使他悲伤欲绝。每每想起老师深切的爱护和不倦的教导,都让他涕泪横流。于是,云敞决定挺身而出,为敬爱的老师尽一点为人学生微不足道的情义。刑罚之后,云敞一路哭号,跪拜着来到老师凌落四处的尸首前。他大声宣称,自己就是吴章的学生,并把老师的尸首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包好,抱在怀中,之后,按照师礼把吴章的尸首殓棺而葬。 云敞的举动使整个京师的人都为之瞩目。车骑将军王舜被他的义行深深感动了,推荐他为中郎谏大夫。但云敞对时局已心灰意冷,便以生病为由避隐家中,不愿为官。 面对恩师的惨死,云敞不惧强权,敢于挺身而出,捍卫尊师的道德操守,哪怕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云敞用自己的正义行为谱写了一曲忠义之歌。 如今,早已不是那个要用生死来表达忠义的时代,但是,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仍然存在。为了坚持真理和正义,我们无须舍弃性命,但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舍身取义的精神。只有懂得道义为大的准则,才能在取舍之间把握方向。 第五节 舍虚名得发展,舍利益得人心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富不仁,生意必然无法长久;为富且仁,事业才能越做越大。舍得眼前的利益,才能赢得未来长久的发展;舍得将财富用于慈善之事,才能收获比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支持和爱戴。 人不可能一直处于同一种状态,在合适的时候勇于舍弃,才能迎来新的改变。所以,不要一味地执拗于眼前的名利财富,以致*终陷在泥淖,引发无端的灾祸。有句流传甚广的话说得非常好:“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既然眼前这方寸之地注定不能属于自己,何不勇敢舍弃,到别处开辟另一片天地呢? 春秋时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洗雪了奇耻大辱。自此之后,范蠡被封为上将军,地位显赫。对此巨大恩宠,很多人都妒羡不已,但范蠡内心却很不安。他深知,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人。于是,他毅然舍弃了眼前的名利地位,乘舟离去。后来的结局也证明他当时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辞官后的范蠡决定远离政治,改行商贸。他首先辗转到了齐国,在海边选了一块土地开荒,并且用海水煮盐。过了几年,范蠡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数千万,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巨商。齐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就任命他为宰相。但是做官不久的范蠡又主动请辞,并把大部分资财分给四下乡邻,自己则另择他处而去。 后来,范蠡又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店铺鳞次栉比,客商往来频繁,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并自号“陶朱公”。耕作养殖之暇,他非常重视收集信息,抓住各种机会去集市上经商,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生意越做越好,只几年工夫,就积累了亿万家财。 这时的范蠡年事已高,就把店里的生意交给长子经营,自己则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饱览大好河山。 有一次,他们来到了熊耳山下的卢邑(今河南卢氏县),发现这里湖水清澈见底,山上绿色怡人,景色十分优美,就打算在此长住。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范蠡发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品,但缺少食盐等日用杂货,范蠡又动心了。开商铺的刘掌柜为人实在,范蠡便和他合作,在当地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山货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又买了十几头骡子,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 范蠡和刘掌柜的合作很愉快,他们收购山货的价格比以往都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他们把每种货物挑拣分类后打包,然后根据掌握的销货信息,用牲口将山货驮运出山,销往各地。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上购回食盐等日用杂货。这些物品运进山后,都按低于以往市场的价格销给了当地的群众。 远处的商贩听说范蠡的善举后闻风而至,一时间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当地的农民见有利可图,也都纷纷前来批发食盐或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渐渐地都富裕了起来。时间一长,经过范蠡和夫人的努力,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范蠡父子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当地人民创造出了一条致富路。当他准备回家的时候,把赚到的大多数钱财都分给了乡邻和穷苦人,更加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被人们尊称为“财神”。 范蠡的舍得有二: 其一,他舍得功名,如果范蠡明知自己危及他人利益,却因贪恋名利而留在原地,那么他就不可能再有新的出路,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正是因为他能够根据眼前形势,弃虚取实,才得以开创另一番事业;其二,他舍得利益,范蠡不只图自己一人富有,还深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他让周围的人获益才能将生意越做越大,他一次次地散尽钱财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 这世上没有只进不出、只得不舍的道理,渴望全进全得的人反而会失去更多。唯有将目光放长远,舍得眼前虚浮的利益;将头脑放清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拥有于人于己都有益处的实在之物。 第二章 一语中的,心服口服:活用历史之“谏”智慧 司马光曾在《谏院题名记》中以“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来说明谏官的重要性。劝谏并非易事,劝谏者不但要敢说,还要会说。善谏者,总是能一语中的,让听者心服口服;不善谏者,轻则引怒,重则招致杀身之祸。 **节 直接谏言,贵在真诚 虚伪的土地上永远开不出真诚的花朵,唯有待人以诚,才能收获真诚。真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无论排练多少次,也掩饰不了谎话中的虚假。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去和别人交流,才能打动人心。真诚的态度,不仅能够让对方接纳你的意见,还能使你得到对方的尊重。 有的时候,与其绕圈子、打掩护,叫人疑心,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谏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劝谏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思想,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同,而不是要挑出别人的缺点,所以,说话的态度尤为重要。想要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纳,态度必须真诚。 真诚,是一个人品德的基本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出发点。在谏言献策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沟通没有了障碍,自然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唐朝时期,士大夫魏徵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这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诋毁魏徵说:“魏徵身为臣子,待人接物却不注重仪容和礼貌,不避嫌疑,影响非常不好。”李世民就派温彦博责备魏徵,命魏徵一定要改变这种不修边幅的毛病。 过了几天,魏徵求见李世民,他说:“微臣听说,君臣一心,国家才能兴旺。如果臣子不顾国事,只重仪容礼貌,那就与重国事的君主有了二心。如果君臣皆重仪容礼貌,疏废国事,这样下去,国家的命运也就不难预测了。所以,恕微臣不敢从命。” 李世民忙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魏徵接着又说:“愿皇上能让微臣做一个良臣,而不要做一个忠臣。” 李世民非常疑惑,问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 魏徵回道:“所谓忠臣,就是能向君主提出建议,却无法使君主采纳,反而招来杀身之祸,陷君主以非常大的罪恶之中,使国家受到损失,而他也只留下“忠臣”的名声;所谓良臣,就是不但能向君主提出建议,并且能被君主采纳,从而君臣上下齐心,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不同之处。” 李世民接着又问道:“那么,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 魏徵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接着,他又以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为例,指出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偏信奸臣。魏徵认为,身为君主,只有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才不会被奸佞之人所蒙骗。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暴露出来,这样反而会一天比一天糊涂;明君却是不断暴露自己的缺点,然后加以改正,使自己更加贤明。今后,我要经常接受谏言,努力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 魏徵对于“良臣”和“忠臣”的辩辞,体现了他对古往今来为官之道的深刻感悟。身为臣子,就应该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身为君王,就应该广开言路、宽以待人。魏徵的成功谏言成就了他与李世民的君臣美谈,也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在进谏过程中,魏徵是直言,但是他的谏言无不体现出臣子于国于君的真诚之心,这也是他谏言成功的原因所在。 对于那种开明又贤能的人,若要指出他们做事的不当之处,不妨直言不讳。但前提条件是你的直言必须是真诚的,是全然为他人着想的,是毫无私心的。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如此,才能达到直言进谏的良好效果。 第二节 委婉劝谏,先同后异 先消除对方的戒心再谏言,这是劝谏艺术中的迂回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进谏方式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对方的所思所想,你要清楚对方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并能从细节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在委婉劝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尺度,不要泛泛而谈、长篇大论,让人不知所云。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直言进谏,所以,劝谏并非只有诚心就可以,有时还需要掌握委婉劝谏的语言艺术。所谓委婉劝谏,就是先赞同对方的观点,博得对方的好感,消减对方的抵触情绪,使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然后再引导对方跟随你的思路加以考虑。这样,对方不仅能明白你的想法,而且还能真心接受你的意见,达到良好的效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