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作者:孙宇凡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0(5.7折) 定价  ¥7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版权信息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本书特色

※历史社会学虽不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但作为国内研究的新趋势,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并融入进社会学的主流学科范式中,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作者将历史社会学进行了拆解,分为了历史学和社会学两个维度。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再从社会学到历史学,通过孔飞力、史景迁、赵鼎新、魏斐德和成伯清等具体的案例,对两者进行了方法论上的探讨。 ※作为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结晶,本书为历史社会学提供学科关系上“迂回与进入”的联接策略,也提供理论旨趣上关于事件时间性的综合纲领。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内容简介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联姻和综合。为了从历史学到社会学,本书的部分四章以“迂回与进入”的方式,澄清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作品中的社会学理论贡献,建立他们和韦伯、吕炳强和赵鼎新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学认识论方面的对话。为了从社会学到历史学,本书的第二部分四章以时间性为中心,探讨生命历程社会学、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事件性社会学中的四种时间性:主观时间性、继替时间性、阈限时间性和突现时间性。作为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结晶,本书为历史社会学提供学科关系上“迂回与进入”的联接策略,也提供理论旨趣上关于事件时间性的综合纲领。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目录

序言:历史社会学的真谛 001

前言和致谢 005

目录

**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章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003

第二章 史景迁:虚构传统与历史诠释052

第三章 从赵鼎新到魏斐德:意识形态正当性与明清易代086

第四章 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134

第二部分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第五章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主体时间性:从成伯清到史景迁181

第六章 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与突现时间性:从存在论到方法论 217

第七章 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历史学家兼社会学家的休厄尔 261

第八章 四种时间性:迈向另一种事件社会学 308

附录 修订与未修订 348

索引 361

展开全部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节选

/孔飞力:君主与化身的奥秘 何为专制统治的动力( the dynamics of autocratic rule )问题? 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Soulstealers: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以下简称《叫魂》)一书中,孔飞力(Philip A. Kuhn)对这一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是受到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影响。他在说完1768年发生的一起看似荒诞但又正经的妖术事件之后,仅仅简要地评说了时下学界关于中华帝国后期的政治制度研究(如通讯、人事),便提出了更为基础也更为紧要的疑问:专断权力(arbitrary power)和常规权力(routine power)之间是什么关系?显然,他不同意韦伯的观点,并直陈这二者之间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可能以一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方式持续地共处。 与韦伯较量无疑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作为《叫魂》的译者之一,陈兼便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孔飞力(2014:358)的论证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两种权力的此消彼长问题。但是,仅仅是互动形式(冲突或共处)之区别,便能够体现孔飞力回答所谓“动力”问题之功劳吗?冲突观或共处论的争论可能掩盖了一个更重要的先决问题:君主何为?我认为,可以先行搁置争论,逐步回溯,才能更为深入地分析出孔飞力关于前现代中国专制统治动力的洞见。 一、国家过程 在《叫魂》中,孔飞力基于他对“国家”的定义, 提出了颇具新意的概念:“官僚君主制。”(bureaucratic monarchy)具体来说,首先,孔飞力认为国家具有双重含义:既是工具维度的政府,又是系统维度的官僚君主制。 它 (孙 按: 国 家) 既是 一 种 工 具 ( 根据 国家 所有者的利益来管理国家的辖域。其所有者包括满族君主和满汉精英),也是一种系统(在政治行动者之间进行权力的和地位的分配)。作为工具的国家(我将之称为“政府”),同我们对于政府的常识性理解是相符的:它是为完成诸如征税、治安和 战争之类的任务而建立起的组织。作为系统的国家(我将之称为“官僚君主制”),则是由那些生活 于等级秩序之中,其生涯取决于声望和权力、流动和安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所构建而成的。(孔飞 力,2014:272;Kuhn,1990:219-220)从系统的维度来看,孔飞力的概念界定似有一问题: 如果我们将该句简化,那么便是“系统(system)即关系(relationship)”。这一判断应予进一步厘清。一本社会学词典这样界定“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 ):“一个系统是诸元素之间的关系的任何纹路。”(Marshall,1996:494)对应来看,这本词典说的是“系统即纹路( pa t -tern)”。照此推论,“诸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孔飞力所说的“诸政治行动者”之间“诸关系”,“任何纹路”却有两种指向:一个是作为“权力的和地位的分配”结果或 背景的“等级秩序”,另一个是作为“权力的和地位的分 配”过程的君主与诸官僚的“生涯”。如果说“官僚君主制”这个概念提法更倾向于抓住以“关系”和“等级秩 序”的共时性面向作为一种“纹路”,那么本章将尝试分析另一种纹路——从历时性的“生涯”角度,将其观之为 一种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不难想象,国家作为 “社会过程”(即孔飞力所说的“系统”)的话,若如洋葱一样“剥开”观察,便是“生涯”(历时性的关系), 再“剥开”一看,是君主与诸官僚(即孔飞力所说的“政治行动者”)。我将这种社会过程,特定化地称之为“官僚君主过程”(process of bureaucrats and monarch)。 对于“政府”,正如孔飞力从其职能的角度加以理解的那样,包括征税、战争等任务。不过,这些任务是要围绕“国家的所有者”而定。例如,在清政府,这些所有者包括“满族君主”与“满汉精英”的利益,亦可称为君主与官僚。如果这些所有者各思其益、各占其利的话,从社会过程的角度来说,也不得不思考政府是否也会因不同的时态而呈现不同的职能分布(随后,我也将“政府”改造为“政府过程”)。相较于征税、战争等任务列举法,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中也借用了更为准确的职能界定:政治(politics)与行政(administration)。孔飞力这样说: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曾指出:“官僚思维(bureaucratic thought )的基本倾向是把所 有的政治问题化约为行政问题。”他的意思是说,官僚没有能力超越他们“有限的社会眼界”和理性的秩序化了的工作范围,去认识发生在更大的政治世界 中由非理 性所生 成的利益 冲突。 (孔飞 力, 2014:271;Kuhn,1990:218) 在孔飞力看来,正如弘历要将“叫魂”之事定为“政治罪”那样,君主与官僚分享着不同的世界:官僚基本上 朝向行政世界,即所谓的“有限的社会眼界”,而君主基 本上朝向“非理性”的“政治世界”。君主与官僚虽然共享着政府,但却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不过,虽然孔飞力对于曼海姆的政治-行政之分在此止步,但却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与国家治理相勾连的有益研究(周雪光,2011)。因此,有必要详细交代,进一步发挥其理论上的潜力。曼海姆的这一对概念区分是来自于阿尔贝·谢弗莱 (Albert Schaffie)的理论。谢弗莱认为,社会政治生活存在两个面向,一个是“国家的常规事务”(routine affairs of state )或“行政”(administration ),另一个是政治(politics)。行政是指具有固定了诸纹路的、定期重复了 的一系列社会事件,而政治是指仍为演变着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becoming)的事件,而对于后一种事件,必须 做出决断以形成新的、独特的制度(Mannheim,2003:100)。 由此,曼海姆进一步提出划分政治与行政的三个维 度:行政可以参考先例,政治无先例可循;行政按规定 办事,政治需要决断;行政属理性领域,政治属非理性 领域。其中,*后一个维度被孔飞力更显目地使用,但 却需要再澄清。曼海姆(Mannheim,2003:103)认为, 非理性的来源有三个:无法控制的竞争( uncont rol le d competition)、强力的支配(domination by force)和情绪 的反应(emotional reaction)。 就孔飞力所用而言,恐怕与**个来源无关,只与第二项、第三项有关,与第二项*为贴近。同时,我们也知 道孔飞力是从官僚与君主的关系中讨论行政与政治关系, 那么所谓情绪的反应与强力的支配指的便只能是弘历了。 由此可知,在政府运转过程中,作为国家所有者一方的官 僚是以理性的方式遵循规则与先例,而作为国家所有者另 一方的君主则是以强力的支配(渗入情绪的反应),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进行决断。将君主、政治、官僚和行政这四个概念衔接起来 看:既然国家的系统维度(亦即社会过程维度)已经将 官僚君主制从共时性向历时性方向改造从而提出了官僚君主过程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同样从工具的时间分析视 角,将“政府”概念更新为“政府过程”(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所谓的政府过程,便是政治与行政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将工具维度与社会过程维度合并起来,孔飞力的国家定义也可视作如下提问:国家在时间过程中呈现何样的结构?根据上述分析,回答便是在政府过程与君主官僚过程方面,君主以强权决断政治和诸官僚依规理性行政这二者交替变换的时间结构。既然如此, 我们可以将具有这两个子过程的国家定义称之为“国家过程”(process of the state)。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

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公众号创办人。研究兴趣为社会理论、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社会学。其作品发表在《清华社会学评论》等刊物,出版专著《听与说:社会学电邮集 2012—2013》(合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