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作者:刘兴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9.0(5.0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6037131
  • 条形码:9787556037131 ; 978-7-5560-3713-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本书特色

刘兴诗、李毓佩、叶永烈联袂推荐献给中国孩子的阅读盛宴 (推荐语)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李毓佩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   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叶永烈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刘兴诗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内容简介

  科学小品文作为重要的文艺科普体裁,在知识传播、写作技巧学习、学生考试等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和学校教育、课外阅读高度结合的文体。从科普出版专业视角来解读的话,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因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和作家,构建了“中国少儿经典科普小品文名家精选”丛书,整体规模估计在30到40册之间。它甄选在中国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名家作品,它将是我社少儿科普出版专业领域的又一柱石性工程,计划以每年10册的速度出版。  “中国少儿经典科普小品文名家精选”**辑收录了叶永烈、李毓佩、高士其、尹传红、刘兴诗、叶至善、董仁威、刘仁庆、赵世洲、尤异十位科普作家的作品。  《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科学王国漫步》:  《科学王国漫步》是著名科普作家、传记作家叶永烈的代表作。他用浅深易懂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自然学科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目录

《科学王国漫步》
目录
一百个问号之后1
镜子小史5
攀枝花赞10
诗中有科学14
花19
国宝——大熊猫23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28
空气中的“流浪汉”34
太空医生37
首先要做“马”41
为科学而献身44
粗心·专心·事业心47
扫地、敲钟及其他50
科学无世袭54
飞舟58
飞机的隐身术62
只有香如故65
站在北京饭店的钢窗前……68
我想得到南极考察队员的一根头发
  71
原子姑娘下凡尘73
邮票上的化学故事76
古怪的重水78
化学中的“化”83
化工厂里的芙蓉鸟85
当你“嚓”的一声……87
笔尖种种89
笔帽上的小孔91
鬼火的底细93
征服云朵97
三聚氰胺的底细102
台湾版的“三聚氰胺”105
孪生趣闻108
要懂得科学地休息111
雕栏玉砌依在113
万绿丛中一点红115
月到中秋分外明117
青苔颂120
泛泛江上鸥123
东京的乌鸦126
手129
猎人夜话132
狡猾的狐狸135
美国来的“硬壳大使”138
访台湾螃蟹博物馆140
印度大象的趣事与传说142
科学小品探源(后记)147
《“地球村”是怎样建成的》
目录
坐地日行八万里1
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3
学习海豚好榜样5
拔河是关于摩擦力的运动7
西瓜炮弹10
汽车为何能在墙壁上奔跑12
你在月球上有多重14
物理学不承认跳高纪录17
“香蕉球”是怎样踢出来的19
从飞艇到飞机21
怎样飞出地球24
塔科马海峡吊桥的悲剧27
听不见却看得见的声音29
免费的美国之旅32
我和皇帝谁舒适34
高山上怎样把饭做熟36
温度计的春秋38
向低温进军40
蒸汽机引发的革命43
万物生长靠太阳45
怎样把电这个魔鬼装入瓶中48
真正把魔鬼装进瓶里的人51
来自青蛙腿的启示54
新生婴儿的用途57
是谁盗走了三个亿60
打雷时待在汽车里是安全的63
地磁为我们指明方向65
让列车飞起来68
谁持彩练当空舞70
颜色的秘密72
天空的颜色74
蔚蓝色的海洋76
颜料的混合78
星星为什么眨眼睛80
海市蜃楼82
引起热觉的光线84
怎样记录颜色86
氦是在太阳上发现的元素89
显微镜到底能看多小92
世界上**张X光片95
伦琴射线与诺贝尔奖97
放射性与居里夫人99
原子长什么样101
相对论与爱因斯坦103
宇宙到底什么样107
宇宙里的“生命进程”111
原子能时代的**线曙光113
原子弹与曼哈顿工程115
撒旦出世118
何时缚住苍龙121
电子计算机是怎样兴起的124
“地球村”是怎样建成的128
神奇的激光130
探索外星文明133
燃烧的秘密和拉瓦锡的悲剧136
尿素、梦与有机化学的兴起139
*轻的元素141
*轻的金属143
*活泼的元素145
宝石因它而美丽147
铝——从贵妇到平民149
伯爵的学费152
水的故事156
几个妙手偶得的发现159
有了王水,是金子也会溶化16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64
味精的来龙去脉166
关于茶的学问169
关于酒的话题171
啤酒——液体面包174
牙膏中的化学177
肥皂与洗涤剂179
略谈化妆品183
0不仅仅是没有186
神秘的 189
神通广大的无穷大192
高斯的墓碑194
笛卡尔的三个梦与一只苍蝇197
几何学的老祖宗200
有另外一种几何吗202
空间是弯曲的205
牛顿与微积分207
微积分的跨国之争211
上帝喜爱圆吗214
密码风云216
战争中的数学220
数学与人体美(一)222
数学与人体美(二)224
柏拉图的“美”与数学226
后记228
展开全部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节选

  《可怕的鼠疫》  话说大豆  一、素食的中国  西洋人吃饭的方式和咱们中国人不同。他们吃饭主要是吃菜,每餐要喝牛奶,吃很多的奶油、鸡蛋、鱼、肉,只用两三片薄薄的面包陪衬一下,就算吃过饭了。  咱们中国人吃饭才是真的吃饭,咱们得吃三大口饭,才夹一筷子菜。西洋人每餐都要吃荤,过去咱们中国大多数人终年吃不到肉,能隔十天半个月打一回“牙祭”的也只有少数人。  西洋有许多讲究吃的博士,他们说,人要健康地生活下去,一定要摄取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糖和面粉等。像米麦等植物性的食物,糖类是足够了,可是脂肪很少,蛋白质又是劣等的。中国人不吃荤,怎么能过活呢?于是有一位讲究吃的博士到我国各地游历,专门考查咱们中国人吃些什么,结果他恍然大悟,回去写了一篇调查报告,题目叫作《素食的中国》。  在那篇论文里,他说:“中国人虽然吃素,但是食物中并不缺少蛋白质和脂肪。这两种主要成分的来源是大豆和豆制品。大豆含有比牛肉更多的脂肪和优等蛋白质,价钱却十分便宜,只及牛肉的三分之一。”  二、巴黎的豆腐公司  咱们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黄豆11.5千克。新鲜的吃,晒干的也吃,还把它做成了豆腐吃。  “豆腐、麻雀、绍兴人”,这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谚语,说绍兴人会做生意,足迹遍及中国,像豆腐和麻雀一样;这句话同时告诉咱们,咱们中国几乎没有一处没有豆腐。  你可能天天都从豆腐店门口经过,可是未必知道豆腐是怎么做成的。这就叫“视而不见”——越是常见的事,越容易忽略。  豆腐店老板半夜里就起床了,他把头一天晚上泡在水桶里的大豆捞起来,放在石磨上。又在一个底上有小孔的水桶里加满了水,挂在石磨上边的屋梁上,让水从桶底涓涓地流下来。老板推动石磨,浸得又肥又胖的大豆和着水,不断地滚下磨孔去,和着豆渣的豆浆从两块磨石之间挤出来了。  把和着豆渣的豆浆在锅里煮沸了,趁热用布过滤,就把豆浆和豆渣分开来了。豆渣是喂猪的好饲料。豆浆里含有许多脂肪和蛋白质,和牛乳一样滋补,可是价钱只及牛乳的五分之一。  把豆浆放在锅里煮开了,面上结了一层淡黄色的皮,这是豆浆中的脂肪和一部分蛋白质结成的。把它揭起来晾干,就是豆腐皮,味道鲜美,是吃素的人的珍馐。  把石膏或盐卤慢慢地加进锅里去,豆浆中的蛋白质便凝固了,泛起一朵朵很小的雪白的豆花。石膏或盐卤不能加得太多,太多了豆花就老了。豆腐店老板对这个*有经验。  把豆花捞起来,用布包了,放在木箱里,压去了水,就成了豆腐。木箱的盖是活动的,盖上压着很重的石块,箱底有一条条的槽,水就从槽里流出来。豆腐做好的时候,天色就发白了。  压豆腐的石块越重,压的时间越久,豆腐里的水就越少,吃起来不免显得老些。把水几乎全压去了,那就成豆腐干坯。把豆腐干坯用烟熏了,或者用酱油煮了,或者用油炸了,做成各式各样的豆腐干,味道都挺鲜美的。  谁都爱吃豆腐干,因为它滋养,味美,价廉。清代,有个违抗传统思想的书呆子金圣叹,他犯了罪,临到砍头的时候还对豆腐干念念不忘,他告诉儿子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的滋味。”如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豆腐干远比火腿容易消化。  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豆浆,一间豆腐店就有这许多种产品。别小觑这小本经营,清末民初的时候,几位留学法国的学生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他们把卖豆腐赚下的钱交学费,付房钱饭钱,结算下来还有剩余呢。  三、“漉豉以为汁”  咱们走进菜馆,看到每张桌子上放着两把小壶,红的一把盛醋,白的一把盛酱油。吃客们如果嫌菜的味儿太淡,可以加一点酱油——酱油的味道又咸又鲜。为什么会那样鲜呢?因为酱油是用大豆制成的。  酱油是从酱里榨出来的汁。酱园里制酱,和咱们家里制酱的情形相仿。每逢春夏之交下着梅雨的天气,正是酱园作坊*忙的时候。老师傅们把大豆用水浸胖了,放在大甑子里蒸熟,再跟等量的面粉拌和,分摊在一个个匾里。趁没有冷透的时候,他们把那些匾放进一间既不通风,又不见阳光的房间。房间里四壁都是木架子,匾就一个叠一个地放在木架子上。约莫半个月后,大豆跟面粉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霉,才把那些匾取出来。如果长的霉是黄色的,老师傅们会认为运气很好,因为这样做成的酱味道更香更鲜。  把发霉的大豆和面粉放在露天的大瓦缸里,加上盐水。有太阳的日子,就揭开缸盖让太阳晒,每隔几天用棒搅和一下。隔了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大瓦缸里的大豆和面粉成为深褐色的酱了。酱的味道极鲜,常用来做菜。榨出来的汁——酱油,就是*好的调味品。  为什么酱的味道比大豆更鲜呢?原来霉长在大豆上,使大豆的蛋白质分解成了很鲜的氨基酸。这种分解的过程,跟大豆在咱们肚子里消化过程相同,所以酱和酱油不但味道鲜美,还很滋养。  还有两种利用霉做成的豆制品,豆豉和豆腐乳,也是又可口又滋养的食品。  曹植的《七步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有人说他就是咏的制酱油。孔夫子喜欢吃酱,这是古书上有记载的,如果没有酱,他连饭也吃不下。可见制酱和制酱油都是很古老的方法。大豆是我国真正的土产,不像棉花来自印度,甘蔗来自南洋。大豆的种植方法和用大豆制作各种食品的方法,地地道道是我国的“国粹”,跟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一样值得赞扬。不知道提倡保存国粹的先生们可曾注意到他们天天要吃的大豆。  按说,凡是国粹,单靠保存是不够的,还应该求其改进,求其发展。就说酱油吧,到如今已变成日本的国粹了。西洋人只知道酱油是日本人制的。抗战爆发前,我国还有很多留学生去日本学制酱油。  日本人制酱油*早是从中国学去的,但他们把老方法改良了。他们用干净、明亮、通风的房间,代替了又黑又闷的房间;他们把房间里的温度湿度调节得很好,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制造。他们把黄霉种在大豆和面粉上,只消三天,黄色的霉就长满了。他们把大瓦缸放在温室里,使酱成熟得比让太阳晒更快。用句时新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科学化了。这种科学化的酱油厂非常清洁,制造出来的酱油比用老方法制造的更香更鲜。所以在抗战爆发前,日本酱油畅销西洋各国和我国沿海各地。至于原料,他们用的还不都是咱们东北的大豆。  四、豆油与豆饼  豆乳、豆腐、酱、酱油,所利用的主要是大豆的蛋白质。咱们不要忘记,大豆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脂肪呢。这就是说,每五千克大豆中就有一千克是脂肪。大豆的脂肪通常叫作豆油。  先把压碎了的大豆放在甑子里蒸熟,再用布包裹了压榨,就榨出油来了。旧式的油坊把一包包大豆放在大木槽里,在槽的一端用木槌打进尖劈形的木楔去,油就从槽的另一端流出来了。  我国人常吃的油是豆油、菜油、麻油,而以吃豆油的人为*多。豆油也是出口的大宗,外国人把豆油买了去,用来制造油漆、印刷油墨、油布、雨衣,等等。  布包裹着的大豆榨去了油,就成了豆饼。豆饼像木头一样坚硬,厚约三寸,直径两尺。通常用豆饼来喂猪和肥田,那实在把豆饼糟蹋了。因为在豆饼里,大豆优良的蛋白质还原封未动,还可以用来做豆腐,制酱油。  五、豆芽的奇迹  豆油里含着少量的维生素D。因此,吃豆油可以帮助咱们的骨骼和牙齿长得坚固。只是含量太少,不及鱼肝油那么见效。  还有咱们缺少不得的维生素C,在豆芽中含量非常高。大豆中原来不含维生素C,但是在发芽的时候,维生素C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维生素C通常含在水果和蔬菜中,但我国的大部分地方,却半年以上不能栽蔬菜。  食物中缺少了维生素C,咱们的血就会败坏,牙龈就会出血。幸亏我国各地的人都吃豆芽,豆芽为我们补充了维生素C。  六、马尔萨斯人口论  19世纪初,英国有个马尔萨斯写了一本《人口论》,书上有这样一段骇人听闻的话:“人口是随着时间以等比级数增加的,而粮食只以等差级数增加。人口的增加比粮食快,到后来,粮食的供给一定会非常困难。”他的话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口实。“我们人口太多,三个小岛容不下了,不得不到大陆上去找吃的,找用的。”日本侵略咱们中国,就用这样的话来诡辩。  有一位生物学家打了一下算盘,他说:“粮食的供应既然越来越紧张,咱们吃动物的肉太不划算了。要猪长一斤肉,得喂它四斤粮食。咱们还不如直接吃粮食,至少可以减少一点儿缺粮食的威胁。”  那么哪一种粮食可以代替肉类呢?前面不是说过了吗,**就是大豆。大豆和肉类一样有营养。并且,栽种大豆不必施肥,又省事,又省钱。你把大豆连根拔起来看过没有?大豆的根上长着一颗颗细小的瘤子。这些瘤子会制造肥料,不断地供给大豆,使大豆长得很茂盛。所制造的肥料,大豆还用不完,有好些留在土里。大豆收了之后,就在那块地里播种小麦、高粱或玉米,都会得到很好的收成。  七、生物共生得到的启示  大豆根上怎样会长小瘤的呢?咱们从小瘤切下薄薄的一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小瘤中有无数个“丫”字形的细菌。土壤中这种细菌很多,它*爱生长在豆类的根上。豆类的根一遇着这种细菌,就长起瘤来把它包住,好像特地造起新房子,欢迎客人来住。客人也真讲交情,它们很安分地在豆根上繁殖,并付出应付的房钱——肥料。细菌在豆根上找到了住处,大豆从根瘤里得到了肥料,两种生物像这样互惠互利地生活在一起,生物学上叫作共生。  ……

长江少儿科普馆:科学王国漫步 作者简介

  《科学王国漫步》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文,19岁写出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后来转向纪实文学创作。  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文等科普读物10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电影《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科教片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根据叶永烈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华表奖”(即政府奖);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入选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文《给自己写信的人》入选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  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