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管理专题

现代管理专题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33.6(7.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管理专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432875
  • 条形码:9787518432875 ; 978-7-5184-328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管理专题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系列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主线,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理论中的精华,体现管理研究的近期新进展,力争做到视野开阔、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现代管理专题 内容简介

“现代管理专题”课程是一门为企业管理和相关专业开设的研究生学位专业课。在讲授中力求突破传统管理理论框架,主要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核心问题,从管理和管理学的本土化出发,探讨了新时代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具体分析了管理研究中的知识管理、创新 与创新管理、资源与能力、变革与变革管理、文化与跨文化管理、治理与控制、领导与激励、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内容上力求体现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内容,同时体现作者对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适应性的思考;力求反映管理环境 的快速变化,体现学科的前沿交叉和近期新理论成果。

现代管理专题 目录

目录

专题一 管理学在中国与中国管理学

一、早期科学管理原理与我国管理实践

(一)早期科学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二)早期科学管理原理在中国的实践

二、管理学在新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学

(二)转型时期的管理学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管理学

(四)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管理本土化研究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

(二)管理本土化研究中的情景问题

(三)理解情境的切入点

(四)管理本土化的成功典范

四、中国管理学

(一)管理学创建与管理研究

(二)中国管理学发展的机遇

(三)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思路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专题二 新时代绿色发展与绿色管理

一、工业时代西方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工业时代的危机

(二)工业时代的管理行为异化

(三)工业时代管理的特征与西方管理学困境

二、新时代中国管理研究的新局面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绿色发展之路

(二)新时代经济的新常态

(三)新时代宏观经济管理问题

三、新时代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一)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我国企业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企业绿色发展的几个转变

四、新时期企业绿色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绿色管理”的概念界定

(二)企业绿色管理的动机和理论

(三)中国企业绿色管理实践

(四)中国绿色管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专题三 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

(一)?“增长的极限”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的深刻理解

(三)知识经济的主要影响

二、知识

(一)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数据、信息与知识

(三)知识的类别

三、知识管理

(一)不同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理念

(二)知识管理的主流范式

(三)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四、知识管理过程和内容

(一)知识获取

(二)组织学习类型

(三)知识创造

(四)知识储存与转移

(五)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机制

(六)知识整合

参考文献

专题四 创新和管理创新

一、创新

(一)创新与创新体系

(二)为什么要创新

(三)市场结构与创新动机

(四)创新的知识源途径

(五)战略导向与创新活动

二、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

(一)创新范式的演变

(二)创新生态系统

(三)企业创新模式

(四)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五)创新是否能被管理

三、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管理创新的实践历程

(三)管理创新的主要研究视角

(四)管理创新的特点

(五)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六)管理创新的实现过程

(七)德鲁克创新管理思想的四个维度

参考文献

专题五 资源与能力

一、理解资源与能力的三个纵向链条

(一)价值链

(二)供应链

(三)产业链

二、资源与能力

(一)资源基础理论

(二)资源异质性分析

(三)资源整合

(四)能力理论

(三)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比较

三、企业动态能力构建

(一)动态能力的产生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三)动态能力概念的深化

(四)动态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和机制

参考文献

专题六 变革与变革管理

一、组织变革理论

(一)组织变革研究的发展

(二)组织变革的主要观点

(三)典型学派

(四)变革的典型类型

(五)企业家与组织的适时变革

二、变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

(二)技术变革

(三)商业模式变革

三、变革管理的思维与技能

(一)思维变革的趋势

(二)建立新的价值思维

(三)变革的思路

(四)变革管理的误区

(五)变革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专题七 文化与跨文化管理

一、文化与跨文化管理

(一)文化与软实力

(二)文化的内涵

(三)文化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四)跨文化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研究现状

(一)跨文化研究的历程

(二)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三)研究趋势

三、文化差异的测量和影响

(一)文化的测量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四、文化与企业绩效

(一)国家文化与企业文化

(二)国家文化与企业绩效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

五、“走出去”战略下的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一)“一带一路”概述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现代管理专题 节选

专题三 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在经济学范畴,还是管理学?领域,都见证了哲学家Francis Bacon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Peter Drucker称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生产的涵义”不再是资本,也不是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正成为组织制胜的支配性资源,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利用是组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知识正符合Barney(1991)提出的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要求,即知识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很难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知识虽然不是构成组织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Wright et al.,1994),但如果缺乏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蕴涵在组织员工中的巨大潜能就不可能被开发利用,组织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知识管理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组织*重要的战略资源,给予*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以此形成组织竞争力的核心,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组织知识管理的*终目标是通过合适的管理方式方法,采取一定的策略,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知识管理系统(KMS),*大限度地将知识转换为财富。 企业如何对待知识和成功地加强知识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之一。本专题回顾并解释不同领域中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 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浪潮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日趋明显。过去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让位于知识经济相对工业经济的领先优势,超越工业社会的局限,前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韩小明,2000)。 (一)从“增长的极限”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自1973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以来,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在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下,经济增长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极限。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物质资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以工业经济的方式利用这些物质资源,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在与人口、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显得格外的不协调,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长的极限。 1、“增长”为何有极限 自工业革命以来,“稀缺原理”和“递减趋势”成为工业社会经济学的经典定律,经济的增长始终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但人类社会始终未能摆脱“物质资源稀缺”和“边际收益递减”的阴影。《增长的极限》肯定了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因素,但无力消除由于“物质资源稀缺”和“边际收益递减”所形成的“经济增长的极限”。正如该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技术进步造成新的选择机会时”,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平衡状态的条件“可以有计划地改变和慢慢调节”,“技术进步使得数量不变的资本所提供的服务慢慢地增加”。现实世界中的技术“能缓和问题的症状,但难以改变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具有间断性特征的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后,却无力消除这一极限。 原因是技术进步在工业社会同样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无论是扩大了可利用物质资源的种类,还是提高了现有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或许正是技术进步的这种负面影响,决定了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也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 报告发表后,接踵而至的两次(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使当时处于“石油经济”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的工业社会,在“滞胀”中结束了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这似乎印证了“罗马俱乐部”的观点。 2、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但进人80年代之后,一方面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利用他们手中的石油武器挑战全球经济了。国际市场上包括原油在内的物质资源性初级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使人们明显地感到物质资源,包括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约束极大地弱化了。在许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短缺日趋严重,工资水平逐步攀升。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至少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步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 进入90年代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政府宣言;在OECD的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的研究报告中,**次公开估计“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65%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美国IT产业1998年在GDP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超过80%。按照人们通常的方式理解,它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已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此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开始对知识经济倾注高度的注意力。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发展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穷国与富国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这些情况至少表明,至此,已没有人否认,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来临。 在一些未来学家看来,信息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发达国家就已开始,其重要标志:一是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次出现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数?超过了蓝领工人,它意味着有史以来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二是1957年苏联发射了**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它标志着全球信息革命的开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业社会的结束。70年代的诸多事件,比如“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对全世界的震动,说明当时即使是发达国家的舆论也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并未超出工业社会的范畴;“石油危机”所显示的受物质资源(从矿产资源转到石油资源)制约的工业经济的脆弱性,表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经济仍具有明显的工业社会特征。因此,至少在80年代之前,尽管人们已看到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曙光,但还不能说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管理专题 作者简介

曹芳萍,1968年12月生,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1991年获工学学士,1996年经济学硕士,2005年获管理学博士;1996年7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和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和研究生课程“产业经济学专题”、“现代管理前沿理论专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