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17.6(7.0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6124404
  • 条形码:9787556124404 ; 978-7-5561-244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精)/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学界首部研究明代史学批评史的专书。书中在搜集和梳理大量分散的、未经整理的明代史学批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前朝史修撰的评论、修撰本朝史的批评、历史撰述的评论、史官史职与史家修养的评论、史学功用的认识、史学批评著述的研究和整理等六个方面,归纳和阐述了明代史学批评的重要内容和总体面貌,探讨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进入拓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目录

前言
一、时代特点与史学面貌
二、史学批评的拓展

**章 关于前朝史修撰的评论
**节 《元史》批评
一、“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二、“虽竭忠勤,难逃疏漏”
三、《宋元纲目》对《元史》的批评
第二节 宋元史改修及其批评
第三节 对通代史书的批评
第四节 对《史记》《汉书》的批评
一、《史记》对历史记述手法的卓越贡献
二、《汉书》严谨的编次风格
第五节 对其他正史的批评

第二章 关于修撰本朝史的批评
**节 本朝“史职之废”
第二节 本朝实录编撰的乱象
一、实录不能反映建文朝的历史存在
二、实录中诸多体例不符合历史事实
三、实录对人事言行的显隐去取不符合事实
四、对本朝实录的整体评价
第三节 对私修本朝史的两种价值取向
一、先天不足,但于史有补
二、私史对国史形成压力
第四节 本朝修志批评中的志体认识
一、志与史
二、志书的内容
三、志书的文字
第五节 本朝修谱批评中的谱法探索
一、谱法的依据
二、谱法的原则

第三章 关于历史撰述的评论
**节 论史料采撰
一、稗史与野史
二、家史、家传与行状、碑志
三、王世贞的“三史”之论及其影响
第二节 论体裁体例
一、关于史书主要体裁的评论
二、论编年体史书体例
三、论纪传体史书体例
第三节 关于论赞与会通的评论
一、论史书论赞
二、论会通之义
第四节 论史文表述
一、“叙事之文,可不慎欤”
二、“文贵约而该”
三、“惟求其美”与“惟贵明白”
四、“简者约而该,繁者赡而整”
五、关于史文风格和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 关于史官史职与史家修养的评论
**节 史官选用与职守
一、史官的选用
二、史官的职守
第二节 史家职责与修养
一、直书、实录与信史
二、秉持公议与公心
三、明是非,行“史权”
四、史家才能
第三节 史家的史学批评精神
一、“知人论世”
二、持论“守中”,去失存善
三、“磨瑕以完璧,刮朽以成材”

第五章 关于史学功用的认识
**节 认识历史与传承文明
一、“国可灭而史不当灭”
二、“不观往辙,曷启前途”
三、通古与知今
四、“史者天地间一大帐簿也”
第二节 资治与经世
一、史学的资治和鉴戒之用
二、史学的经世之用
第三节 论经史关系
一、“经史相表里”
二、“经史一也”
三、“六经皆史”
四、“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第六章 史学批评著述的研究和整理
**节 《史通》校刻与《史通》评价的深入
一、《史通》的校订与刊刻
二、《史通》评价的深入
第二节 《史通》专门研究的出现
一、陆深《史通会要》
二、李维桢的《史通》评
三、郭孔延《史通评释》
四、王惟俭《史通训故》
第三节 史学批评资料的整理汇编
一、史学批评资料整理汇编的专书
二、史学批评资料整理的其他成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节选

  历来讨论《汉书》的著述不如讨论《史记》者多,所谓“世之读两家者,于《史》大较数,而于《汉》大较疏”①。明代也是这样。即便如此,在万历期间刊行的《汉书评林》一书中,所采纳的“国朝”评论者也有六十七人之众②,尚不包括编辑者凌稚隆本人。检讨其间明人对《汉书》的评议,有校对不同版本的文字出入者,有分析文字运用、语句表达以及篇章结构等文法者,有讨论《汉书》所述事实者。而以后两类为多,明人以“文”与“事”括之,称其“赡而文著,详而事彰”③。若论这些随文出现、内容不同的众多评议是否存在一定的贯通性的思想,则不能不提茅坤对《汉书》的评价。  在《刻汉书评林序》中,茅坤这样评价《汉书》:“太史公与班掾之材,固各天授,然《史记》以风神胜,而《汉书》以矩矱胜。”④《楚辞·离骚》“日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王逸注日:“矩,法也;矱,於缚切,度也。”⑤可知“矩矱”即法度。茅坤称《汉书》“以矩矱胜”,这是在称赞《汉书》在编次上有规矩、讲法度,是一部严谨的史著。何谓有规矩、讲法度?茅坤进一步说明道:“惟其以风神胜,故其遒逸疏宕,如餐霞,如啮雪,往往自齿颊之所及,而指次心思之所不及。令人读之,解颐不已。惟其以矩镬胜,故其藻画布置如绳引,如斧刳,亦往往于其复乱庞杂之间,而有以极其首尾节凑之密。令人读之,鲜不擢筋而洞髓者。”①这里的切实之处在于“于其复乱庞杂之间,而有以极其首尾节凑之密”一句。“复乱庞杂”既可以理解为治史材料的繁复庞杂,也可以理解为历史事实的纷繁杂乱:“首尾节凑”象征着历史事物在运行中的细微关键之处;整句则意在表明,《汉书》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材料及事实中洞察并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关键。通过将《汉书》与《史记》比较,茅坤认为,与《史记》的浪漫风格不同,《汉书》是史家的匠心之作。  这一思想在《汉书评林》的书评及随文批注中得到了来自明代诸多批评家的不同角度的近似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汉书》“以矩矱胜”的特点。  例如,明代批评家指出,《汉书》的体例设置中凝聚着史家的意旨及匠心。王祎日:“纪、表、志、传之制,马迁创始,班固继作,纲领昭昭,条理凿凿。三代而下,史才如二子者,可谓特起拔出,俊伟超卓。后之作史者,世仍代袭,率莫外乎其矩彟。”②在这里,王祎虽然同时标举司马迁与班固,且二人尚存在“创始”与“继作”的高下之分,但是,王祎并未因为班固仅为“继作”便否定其在纪传体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由此可见,班固在纪传体发展史中的“继作”之功是被明人认识并肯定的。而“继作”之所以被肯定,是因为班固认识到了司马迁所“创始”的纪传体的价值,并运用纪传体撰写出自己的史著《汉书》,使得有汉一代的历史由此变得“纲领昭昭,条理凿凿”,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可以说,在这里,“矩彟”(“矩矱”)表现为对纪传体的运用以及清晰明辨的“纲领”与“条理”。  ……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拓展(明时期) 作者简介

  瞿林东,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该系中国史学史专业,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原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学的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出版《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等专著、论集;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五卷本)、《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三卷本)、“马工程”教材《中国史学史》、《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三卷本)等书;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评论四百余篇。201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瞿林东文集》(十卷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