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2(3.8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版权信息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中国的创新背景、创新环境和发展历程,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和资料,对 中国式创新 进行了细致、详实的理论分析,从特点、要素和趋势等维度对中国式创新产生和发展做了全面的刻画。背面手机对“中国式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说明,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式创新”的评价体系及生态系统,为学界对“中国式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六个章节构成:章,创新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这一章节首先对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全面分析了创新的构成要素,后简要概括了中国的创新历程。第二章,中国式创新的内涵。这一章节首先从制度、人才、市场和技术等维度对中国的创新环境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基于中国的特殊背景,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给出了 中国式创新 的定义。第三章,中国式创新的特点分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的创新情境,笔者认为 中国式创新 的特点主要有四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需求导向、原始创新不够。这一章节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第四章,中国式创新的要素分析。中国式创新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其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良好的市场基础、崛起的科研水平、创新人才的成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这一章节将从上述六个方面对 中国式创新 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中国与发达国家创新模式的比较。这一章节首先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进行详细剖析,并将其与 中国式创新 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接着在此基础上总结了 中国式创新 的缺陷及诟病。第六章,中国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注意要点。根植于中国的国情和背景, 中国式创新 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由模仿到自主,由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由传统技术到人工智能的过程。这一章节首先根据上述四个视角进行详细探讨。然后,基于 中国式创新 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的环境背景,从五个方面为 中国式创新 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目录

目录

**章创新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
**节创新的含义/ 1
一、中国有无创新/ 1
二、创新的内涵及其发展/ 4
第二节创新的构成要素/ 13
一、主体性要素/ 14
二、能动性要素/ 14
三、服务性要素/ 14
四、环境性要素/ 15
第三节中国创新的历程/ 15
一、中国古代创新思想/ 15
二、中国古代创新成果/ 18
三、中国现代的创新历程/ 20
四、中国创新历程的总结与启示/ 22
第二章中国式创新的内涵/ 25
**节中国的创新环境/ 25
一、创新环境理论/ 25
二、中国创新环境现状/ 27
三、中国式创新面临的环境问题/ 41
第二节中国式创新的界定/ 43
一、国外对中国式创新的界定/ 43
二、国内对中国式创新的界定/ 45
第三章中国式创新的特点分析/ 47
**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8
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48
二、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54
三、腾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 58
第二节集成创新/ 62
一、集成创新模式/ 62
二、集成创新案例分析/ 63
第三节需求导向/ 70
一、需求导向创新模式/ 71
二、小米需求导向型营销创新战略/ 74
第四节原始创新不够/ 77
一、原始创新不足的原因/ 78
二、国外原始创新成功案例/ 84
第四章中国式创新的要素分析/ 88
**节中国式创新的影响要素/ 88
一、文献回顾/ 88
二、中国式创新的因子分析/ 90
第二节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 93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94
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 98
第三节良好的市场基础与有效的市场战略/ 104
一、中国的市场基础/ 104
二、有效的市场战略/ 108
第四节快速发展的科研水平/ 114
一、中国科研情况概览/ 114
二、中国式创新的“科技含量”/ 125
第五节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129
一、政府对创新的战略支持/ 129
二、政府对创新的政策支持/ 131
三、政府对创新的资金支持/ 135
第六节创新人才的成长/ 139
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139
二、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 145
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147
第七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152
一、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152
二、地方性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156
第五章中国与发达国家创新模式的比较/ 162
**节中国与美国的创新模式比较/ 162
一、美国创新模式的起点与形成/ 162
二、美国创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65
三、美国创新模式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170
第二节中国与日本的创新模式比较/ 179
一、日本创新模式的起点与形成/ 179
二、日本创新模式的分析/ 184
三、日本创新模式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189
第三节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创新模式比较/ 203
一、中国与德国的创新模式比较/ 203
二、德国创新模式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208
三、中国与英国的创新模式比较/ 219
四、英国创新模式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224
第六章中国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注意要点/ 234
**节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234
一、封闭式创新的含义/ 234
二、封闭式创新的破坏性因素/ 235
三、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236
四、开放式创新发展/ 238
五、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的实践/ 241
第二节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246
一、模仿式创新的内涵/ 247
二、模仿式创新的发展阶段/ 247
三、推动模仿式创新转向自主创新的因素/ 251
四、自主创新的内涵/ 254
五、自主创新的发展/ 255
六、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实践/ 258
第三节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 262
一、创新系统的形成、共识和问题/ 262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思考和提出/ 264
三、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 267
四、中国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270
五、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转变的实践/ 271
第四节从传统技术创新到人工智能创新/ 274
一、人工智能概念与发展历程/ 274
二、人工智能发展驱动因素/ 275
三、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277
四、面向人工智能的创新模式转变/ 279
五、从传统技术创新到人工智能创新的实践/ 283
第五节中国式创新的注意要点/ 286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293
展开全部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节选

文摘1: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化分工以及国内开放政策等多因素的聚合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要素驱动经济发展模式举步维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中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探索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3个纲要作为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科技、教育、人才3个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战略等内容陈宇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创新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界的关注,但中国有无创新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2014年5月28日,美国空军学院(Air Force Academy)毕业典礼上,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发表演讲时声称中国不足畏惧,因为中国缺乏创新能力,“我谅你们也说不出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项目、创新改变或创新产品。”拜登的理由是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离不开“思想自由”或“政治自由”,而这是中国缺乏的,即使中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六至八倍也无法抵消叶恩华,布鲁斯·马科恩.创新驱动中国[M].陈吕强,段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这番言论虽极其片面,但在西方拥有很大市场。 当然国外对中国的创新并不全是质疑,也存在着肯定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7月7日通过专访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和战略学教授叶恩华,探讨了西方企业应如何从“中国式创新”中学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6年发布《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具备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小米创始人雷军登上了2016年4月号的英国版《连线》杂志的封面,该杂志认为,创立仅6年、估值已达450亿美元的小米,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它的故事值得欧美同行借鉴。 那中国到底有无创新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自十八大之后,中国式创新成就硕果累累。2016年创新指数发布,中国位列世界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较2015年上升4位。瑞士、瑞典、英国、美国和芬兰依次占据榜单前5位许海云,张娴,张志强,等.从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看中国创新崛起态势[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39(5):391400.。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中国的研发开支已接近欧盟的总和。 文摘2: 创新环境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创新理论聚焦于技术创新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承认企业家管理才能和需求导向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成败,但是忽视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资、文化、金融、制度等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 创新环境理论,是1985年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n sur les Milieus Innovateurs,GREMI)在研究欧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行为和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创新环境理论(innovation milieu)。Maillat D.Territorial Dynamic,Innovative Milieus and Regional Policy[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5,7(2):157165.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研究认为,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不可脱离的外部因素,是创新性企业孕育的场所,区域内的企业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创新环境的产物。企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能否从所处环境中获取高素质的人才、低成本的资金以及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制度环境等因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特别是对高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创新环境理论的角度,许多学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诺思和托马斯对创新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环境做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而不是创新活动决定制度环境的创新。North D C,Thomas R 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应该是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例如加强专利保护制度,促进了创新活动的进行。企业应该处理好与当地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政府的关系,营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良好和谐氛围。梅拉特从创新环境的三个基本特征定义了创新环境:①创新环境是一种区域化的由资本、人力资源等物质生产要素和制度、文化等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特殊网络结构,并且创新环境是当地的要素禀赋、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各种组织所共同营造并共同享有的,这种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有效地共享区域资源,降低各个组织、团体运作经营不确定的外部性;②创新环境是组织、团体进行内部创新和外部协作相结合的结果,是处于其中的组织与团体必须要加以重视的重要因素;③创新环境是处于动态变化的,组织、团体的运作与经营,不仅会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会影响和改善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组织与团体。Maillat D.From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to the Innovative Milieu:Contribution to an Analysis of Territorialised Productive Organisations[J].Recherches économiques De Louvain,1998,64(1):111129.这种反馈机制,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发生、区域内的合作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威格和伍德明确了创新环境中的五个主要的创新主体和辅助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主体是进行创新活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销售的生产企业,辅助创新的主体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政府机构、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技术研发和创新知识的研究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金融和商业等服务的机构。Wig H,Wood M.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J].Region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1997,18:6698.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印发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重点定义和阐述了创新环境,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为着眼点,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机制、创新机构、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创新环境是指那些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国家相关配套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国民教育、金融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其创新环境的概念是从国家体系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以企业的角度。 文摘3: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是提升创新能力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得以实施,我国的创新环境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较为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诸多问题。 1. 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 在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直接制定科技投资计划,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重立项、轻结项,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支出、轻绩效,没有完全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绩效不高。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筹集的研发资金投入对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影响,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增加1%导致专利申请数量增加0.7%;而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对创新绩效缺乏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企业对于自筹资金能够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比较有效的配置,并获得良好的绩效;而对于比较容易获取的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并未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 2. 科技创新主体错位 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的主体错位,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1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已超过70%,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水平偏低以及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偏低导致的。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98%,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左右,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以及高层次研发人员比例来说,目前企业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主体。樊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短板的表现、原因及其弥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2127. 3. 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重视知识传承,轻视科技创新;重视标准化教育,轻视个性化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成为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工厂,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标准化知识型人才。在这种重视知识传承的标准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杀,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趋同性,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 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 促进科技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家的技术创新主要限于企业内的自主研发,两者之间的联系渠道不畅通,市场需求不能立即反馈到知识创新上,知识创新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如2011年,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仅仅为39.9亿元和242.9亿元,占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总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分别仅为3%和35%。 5.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仅为457件、417件。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不利于提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不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对侵犯知识产权者处罚不严,起不到威慑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曹致玮,董涛.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与应对思考[J].知识产权,2019(7):6674. 6. 创新的激励动力不足 创新活动不仅涉及技术进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的时候,创新主体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没有为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强大持久的激励。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外资高科技企业工资比国内高科技企业高1—2倍,导致20%的优秀人才从国内高科技企业流到外资高科技企业。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导致很难操作且很难评估实施绩效。

中国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式创新导论 作者简介

1964年生5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导师,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主任,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武汉市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领军岗)。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球中小企业创业联合会-中国创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经济与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AJIP》、《南开管理评论》、《研究与发展管理》、《管理学报》、《技术经济》、《科技进步与对策》等编委。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