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袁英光史学论集

袁英光史学论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2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97.9(5.5折) 定价  ¥1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袁英光史学论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598106
  • 条形码:9787532598106 ; 978-7-5325-981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袁英光史学论集 内容简介

《袁英光史学论集》分古代史、史学史两部分,古代史部分分别收录《黄巾起义与曹操》《关于唐高宗的评价问题》《略论有关“安史之乱”的几个问题》《唐代财政中心的南移与两税法的产生》等,史学史部分则收录《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爱国思想》《略论清乾嘉时赵翼的史学》《魏源与<圣武记>》《略论王国维与陈寅恪》等文章。

袁英光史学论集 目录

古代史/1

黄巾起义与曹操/3

关于刘黑闼的评价问题/19

唐初政权与政争的性质问题———唐初武德、贞观年间的阶级斗争

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27

百代英主 千古一帝———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60

关于唐高宗的评价问题/72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几个问题/81

略论有关“安史之乱”的几个问题/101

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几个问题/116

王仙芝受敌诱降问题初探———唐末农民战争问题研究之一/134

黄巢“乞降”问题考辨———唐末农民战争问题研究之二/146

唐代财政重心的南移与两税法的产生/168

唐代文风南兴及其经济原因管窥/181

“五代十国”历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194

关于辽宋夏金元史中的几个问题/204

明末农民战争矛盾转化问题研究/214

论清代民族进一步融合中的若干问题/232

史学史/241

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爱国思想/243

略论清乾嘉时赵翼的史学/255

周济与《晋略》/267

夏燮与《明通鉴》研究/281

徐鼒的封建正统主义史学思想/301

魏源与《圣武记》/318

夏曾佑传略/333

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344

刘师培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369

章太炎与《清建国别记》/384

王国维的思想道路及其死/404

王国维/413

王国维与《水经注校》/434

论王国维对唐史研究的贡献/446

王国维与敦煌学/461

论王国维对蒙古史与元史研究的贡献/482

略论王国维与陈寅恪/497

陈寅恪对隋唐史研究的贡献/512

古史辨派史学思想批判/524

“战国策派”反动史学观点批判———法西斯史学思想批判/536

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史学观点批判/557

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史》的几点意见/567

王著《魏晋南北朝史》评介/573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评介/586

李平心史论集前言/596

中国史学史论集前言/598

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前言/600

中国近代史学史前言/602

李星沅日记前言/614

王文韶日记前言/616

袁英光著作目录系年/


展开全部

袁英光史学论集 节选

  《袁英光史学论集》:  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走向崩溃到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成熟,中间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这就是北朝到隋唐实行均田制的时期。  从北魏中期到隋末唐初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尽管士族豪强地主的经济、政治力量曾经有过起伏,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均田农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长。因为士族豪强地主经济衰落和崩溃的速度,要超过普通地主经济成长和发展的速度,当土族豪强地主经济已走向崩溃时,中小地主则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进行大规模土地兼并、以控制大部分土地和农民的程度。这是均田制得到顺利发展的时期。在唐初以后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总的趋势则是均田农民中的自耕农民在总人口中比重逐渐缩小。因为士族豪强地主经济已基本上崩溃,而中小地主的经济势力则在迅速上升,经济地位本来不稳定的自耕农民便很快分化,逐步转化为普通地主的佃户,这是均田制走向崩溃的时期,同时又是租佃关系走向成熟的时期。唐代的均田令允许一般地主进行小规模的土地兼并,唐政府还用赐田和大量给勋赏功的办法来扶植新兴地主,因此唐朝的均田令和措施所起的作用,正是为普通地主经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唐太宗所处的时代,就是世族门阀地主走向崩溃,均田农民在总人口中比重*高,普通地主逐渐增长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围各少数民族在广阔的地域内一次大融合的时期。原先居住在西北部和北部边远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它们的社会发展进程参差不齐,有的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有的已进入奴隶社会。它们于西晋末年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后,与汉族人民错杂居住;而遭中原丧乱的汉族人,也有不少迁到北方和西北地区与少数民族混居。此外,南下的北方人民迁入了原先有大量山越人和蛮族人居住的荆、扬等州。这种长期的、广泛的民族混居,通过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使民族间的融合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封建文化的进步因素,摆脱了原始、愚昧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了内部社会的进化;而汉族人民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积极因素,给中原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输入了有益的新鲜血液。这一民族大融合的势头,在隋唐统一之后,仍在继续地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民族间的隔阂、互相之间的歧视或仇视,都比封建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来得轻。处在这一时代的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能不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中国的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本部和外部的世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丝绸之路方面,中国与西域(这里指葱岭以西的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商业,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进行的,而对于中亚文化、地中海文化(希腊、罗马、波斯文化)的吸收,又主要是通过印度佛教作为媒介的。我们知道,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时,印度佛教刚刚通过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成为国教。佛教在开始时尚未有偶像崇拜。直到公元四、五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把阿育王帝国相当大的部分统一起来,使印度出现了被人们颂扬的“黄金时代”。一些*精致的印度雕刻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五世纪的美术家所画的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完美的美术,而印度犍陀罗艺术(希腊风格的印度佛教艺术,这是希腊艺术传人中国的主要媒介地方,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也主要是在公元二世纪到六世纪兴盛起来的。再看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在公元前二十九年到公元前十四年,经奥古斯都·恺撒(渥大维)的统治以后,维持了罗马二百年的和平,建立起了好几十个兴旺的城市,使文明和艺术达到空前的兴盛,出现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的顶峰。在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王朝)的查士丁尼曾经一度恢复了某种统一的局面。  ……

袁英光史学论集 作者简介

  袁英光(1925-1997),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副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有《隋唐五代史讲义》、《唐太宗传》,编有《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二)、《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上)、《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辑)、《李平心史论集》等。参加《新唐书》、《新五代史》、《王文公文集》、王国维《水经注校》等点校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