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晚清残录

作者:易强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晚清残录 版权信息

晚清残录 本书特色

晚清中国被推上世界政治舞台,在冲突博弈之中,天朝上国为何残景凄凉?风雨飘摇之中,帝国巨舰沉没 深入挖掘西方报刊杂志的记录,寻找重要历史情境的不同侧面,探查诸多群体对同一事件的迥然反应,重塑更立体更丰富的晚清史

晚清残录 内容简介

从清朝开始,中国频繁地与西方国家接触碰撞。始自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西方国家通过商贸公司、传教士、外交人员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关于清朝政治经济社会的情报,并将之运用在后来的军事冲突中(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等),以实现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体百年间的珍贵报道为基础,结合《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讲述了清朝与西方列强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风、衰落直至溃败的图景。

晚清残录 目录

**章 风雨欲来 1

无形的鸿沟 7

双城记 12

东印度公司 23

情报网络 26

第二章 事出粤海 34

海王星事件 34

肆虐的海盗 44

澳门危机 51

第三章 情报战争 58

广州体制 58

商人的苦恼 62

禁烟纪事 70

林则徐致信英女王 75

英伦战争动员 81

信息不对称 86

大不列颠的荣誉 100

第四章 暗流涌动 108

共 识 109

顾盛的遗产 116

密谕外泄 121

三合会与天地会 129

天京:*伟大的奇观 135

第五章 祸入北京 141

可悲的君臣 143

换约冲突 146

顺从的国人 151

圆明园之劫 155

贫困的北京 163

西方人得到的经验 166

第六章 太平天国 170

李秀成的困惑 170

通商口岸的利益 174

弃儿天国 176

第七章 中兴纪事 181

借夷剿贼 181

魔鬼战士 184

卫三畏的预见 187

“李鸿章不懂海军” 190

第八章 东亚新局 195

失策的朝鲜战略 195

被放弃的台湾 201

顺势者 209

军力比较 223

海权领域的好学生 227

谎报军情 231

在美中日侨民的迥然反应 237

东亚新秩序 242

第九章 皇室观察 249

忙碌的祭司 249

幻想的酒宴 253

外交难题 258

同治大婚 260

觐见皇帝 277

慈禧传说 280

第十章 王朝末日 295

瓜分中国 295

变 法 299

康有为的逃亡 303

海外维新 306

南国反满 317

媒体的宠儿孙中山 321

袁世凯印象 332

破旧而疯狂的巨舰沉没 336

后 记 349

再版后记 351

参考书目 353

出版后记 355


展开全部

晚清残录 节选

1792 年9 月21 日,星期五,英国外交家马嘎尔尼勋爵登上配有64 门火炮的“狮子”号战舰,率领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大商船“印度斯坦”号及一艘双桅后勤船“豺狼”号,离开大不列颠岛南部港口、英国皇家海军后勤补给基地朴次茅斯,前往中国。 受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委派,这位爱尔兰新晋贵族要实现的使命是,让英国与中国建立平等正常的外交关系,帮助当时只能在广州通商的英国商人争取在宁波、舟山、天津等其他港口贸易通商的权利。 陪同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是一个由政治家、商人、军官、传教士、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近百人的庞大使团,其中包括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主席、巴林银行创始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以及马嘎尔尼的秘书、东方学家、副使乔治?斯当东爵士(Sir George Staunton)及其年仅11 岁的儿子、未来的汉学家托马斯?斯当东, 甚至还包括3 个中国人。如果算上船员及服务人员等,整个船队成员超过600 人。 这个使团的规模及人员构成情况,足以让人们做出这样一个判断:英国人对这次出使抱有极大希望。 对于这个漂洋万里而来的使团,中国的态度一开始颇为重视。英国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在1793年第二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 1793 年3 月,“印度斯坦”号、“狮子”号及其后勤补给船只进入巽他海峡……但他们并不想立即驶向中国沿海,而是打算等到季风来临时再起航。因此,他们在6 月15 日至20 日之后才能抵达中国。 在巽他海峡,马嘎尔尼勋爵从一艘准备返回中国的船只那里得到一条让他十分满意的消息,即中国皇帝对这个使团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已命令中国北部各港口的官员们仔细留意这支舰队,向他们提供一切必需品,引导勋爵及其扈从前往北京。 马嘎尔尼得到的消息是准确的。 公元1793 年,是清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的9 月17 日,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将在热河行宫庆祝自己的82 周岁生日。在前一年的11 月16 日,他刚刚完成《御制十全记》,以纪念即位以来荡平边乱的伟大功业,例如在西北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之乱,在南部沿海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平定缅甸与安南等。 马嘎尔尼使团的中国之行,本意是借着庆贺万寿节的机会,达成政治及商业上的目的。而对乾隆来说,英国国王盛意拳拳,劳师动众,遣使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祝寿,无疑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甚至称得上是另一件“武功”,说明自己的“德政”已经恩泽天下了。 根据《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的记载,两广总督郭世勋曾在去年上奏,英吉利国人波朗亚免质臣等前来广州禀称,大皇帝陛下八旬万寿时,英吉利国王没来得及祝寿,故此次特派马嘎尔尼使团进贡,他们将由海道至天津赴京,国书已经译好并进呈。 1793 年2 月28 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和珅等人说,他已经看过国书,觉得情词“极为恭顺恳挚”,决定俯允所请,以成全远夷向化归顺之心,只是海洋风信无常,来贡使船不知将在何时到达,又将在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何处海口收泊,故而降旨海疆各督抚,若发现英国贡船进口,要立即派专员照料,护送进京。 乾隆还提到1753 年的一桩旧事。那一年,葡萄牙进贡使团在广东、澳门收泊,两广总督阿里衮调派武官列兵海岸之上,队伍整齐,旗帜甲仗一体鲜明,以昭严肃,彰显了皇皇国威。乾隆希望这次英吉利国贡船进口泊岸时,地方可以仿照前例办理。他说:“此等外夷,输诚慕化,航海而来,岂转虞有他意,但天朝体制观瞻所系,不可不整肃威严,俾外夷知所敬畏。” 但乾隆担心的是,海疆宁靖已久,沿海各省督抚皆意存玩忽,近海一带营伍纪律松弛,或会有损天朝颜面,于是降旨: 着传谕各该督、抚等,如遇该国贡船进口时,务先期派委大员,多带员弁兵丁,列营站队,务须旗帜鲜明,甲仗精淬。并将该国使臣及随从人数,并贡件、行李等项逐一稽查,以肃观瞻而昭体制。外省习气,非废弛因循,即张大其事,甚或存畏事之见,*为陋习。此次承谕办理,务须经理得宜,固不可意存苟简,草率从事。亦不可迹涉张皇,方为妥善也。 不过,在乾隆的心目中,英国与安南、缅甸等属国并无不同。但即便是对待属国贡使,他也并不马虎,而是予以极大的关切。1793 年3 月24 日下发军机大臣和珅等人的一道上谕可以为证: 据(云贵总督)富纲奏,缅甸国王孟陨虔备表贡,专差亲信大头目孟干等恭赍到关,恳请赴京叩祝万寿……等语。缅甸国王自纳款输诚以来,叠加恩赐。该国王情深感激,复遣使陈谢……阅其译出表文,情词甚为恭顺。该督等即可于贡使到省时,派员伴送,缓程前行。计至七月内到京,为期尚宽,尽可从容行走。 前经郭世勋奏,西洋英吉利国遣使进贡,由海道至天津,赴京叩祝,约计夏秋间亦可到京。适与缅甸贡使同时并集,正可偕外藩蒙古王公等,共与筵宴,以昭重译梯航之盛。 进入6 月之后,沿海各省不断上奏,报告英国贡船动态,皇帝则屡屡下旨,命各省继续密切关注,“各海口一体照料”,妥善安排。多位地方官员因处事不当而被惩处,例如浙江定海镇总兵马瑀、宁波知府克什纳等,皆因办事不利“交部察议”。 7 月16 日,乾隆得知英国使船不日即将抵达天津,再下谕旨,命直隶总督梁肯堂 、长芦盐政徵瑞等人在英国使臣到天津之后“妥为应付”,“可依期护送同来,以便沿途照料”,并吩咐两广总督长麟派员将英国使臣的动态及时告知在广州等待消息的英国信使波罗塔,以免英国国王“悬盼”。

晚清残录 作者简介

易强,历史作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致力于中西方历史研究,著有《蒙古帝国》等作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