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作者:马泉山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15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92.1(4.9折) 定价  ¥1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2836
  • 条形码:9787520322836 ; 978-7-5203-228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本书特色

马泉山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658-1965)》是他系列工业经济史书中的一本。  该书分析中国“二五”期间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1958年到1965年是中国经济经历阵痛的时期,经历大跃进的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什么样的局面,政策出来的背景,作者一一交代,这是一本有一定深度的经济史著作。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内容简介

马泉山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本书是他系列工业经济史书中的一本。1949年之后,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对应着一本书,本书分析中国“二五”期间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1958年到1965年是中国经济经历阵痛的时期,经历的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什么样的局面,政策出来的背景,作者一一交代,这是一本有一定深度的经济史著作。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目录

前言
绪论
**节 人类社会的经济飞跃现象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概念
第二节 毛泽东的经济发展观
**篇 起飞前奏

**章 加快发展的提出与反复
**节 加快发展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1958年“大跃进”的预演
第三节 中央一线领导人的反冒进与毛泽东的保留
第四节 弋举扭转“一五”计划执行中的被动

第二章 单有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还不够
**节 决策层关于“波匈事件”教训的不同关注点
第二节 还要有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三节 适当收缩下部分计划指标的被突破

第三章 从“挡水”到加快发展再号召
**节 周恩来的反思
第二节 寄望中下层的促进
第三节 两个基本估计

第四章 “赶超”英国口号的提出
**节 有利的政治经济形势
第二节 莫斯科会议的激励
第三节 一个形象化的口号:“赶超”英国

第五章 由下而上和从上到下的互动
**节 加快发展思想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 直接诉诸广大群众的号召
第三节 从认识论角度总结经验教训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
第二篇 “大跃进”的三年

第六章 第二个五年的原定任务
**节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设计
第二节 十五年远景规划的讨论
第三节 党的八大关于“二五”计划建议

第七章 大炼钢铁与公社化运动并进
**节 催人奋进的跃进形势与北戴河会议
第二节 农业“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工业“大跃进”与钢铁翻番
第四节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

第八章 八个月调整
**节 毛泽东的热与冷
第二节 要求四级领导读两本书
第三节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制的部分修正
第四节 降低过高指标压缩过急任务
第五节 做报纸的工作
第六节 1959年上半年的经济活动与经济走势

第九章 难以为继的继续跃进
**节 纠“左”的转向
第二节 农业的预警
第三节 1960年继续“大跃进”的受阻
第三篇 意外的经济危机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节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将危机概念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分析

第十一章 农业歉收引起的粮食危机
**节 粮食增产期望一再落空
第二节 农业再生产能力削弱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危机的爆发
**节 农业危机向工业部门传导
第二节 国民经济自由落体式下跌
第三节 经济危机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四节 一个纠结的问题
第四篇 同严重困难的斗争

第十三章 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招:从农业抓起
**节 由“大跃进”到收缩调整的再次转变
第二节 农业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三节 找出了糊涂六年的症结

第十四章 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与一系列工作条例的推出
**节 设想在重工业现有生产水平上调整的失败
第二节 “退够站稳”有利于调整
第三节 不能失去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第四节 工业探底与农业企稳回升的意义

第十五章 决战动员与紧要关头的八届十中全会
**节 不寻常的“七千人大会”及会议导向的差异
第二节 新增赤字引发的“地震”
第三节 内外敌对势力的挑衅与应对
第四节 农业发展道路问题的波澜
第五节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毛刘相得益彰的决断

第十六章 经济的复苏与三年过渡阶段的谋划
**节 1962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节 经济再平衡与“超调”假定
第三节 三年过渡阶段的任务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与内涵式发展
**节 继续调整与再生产理论
第二节 伴随复苏的发展
第三节 跃进的另一重含义和“大跃进”的新诠释
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1965年与过渡阶段结束时的国民经济

第十八章 旨在巩固提高的举措及其效果
**节 充实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与薄弱环节
第二节 继续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第三节 迈出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步

第十九章 “大跃进”年代的自然灾害与救灾
**节 中国农业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第二节 1959-1961年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第三节 国家的紧急救灾措施
第五篇 起飞实验的综合观察

第二十章 概说
**节 宝贵的收获
第二节 不平坦的道路
第三节 现行统计中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第二十一章 1958年的考察
**节 1956年的示范效应
第二节 高昂的代价
第三节 不一般的成就
第四节 评析

第二十二章 1958-1960年的考察
**节 得在哪里
第二节 失在哪里
第三节 不能省却的一笔补偿性投入

第二十三章 1958-1965年的整体考察
**节 作为发展周期的1958-1965年
第二节 基本问题在于中国工业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第二十四章 1956-1965年十年建设成就
**节 1956-1957年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
第二节 1958-1960年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
第三节 1961-1962年继续施工的建设项目
第四节 1963-1965年建设的部分重要项目
第五节 典型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节选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658-1965)》:  在展开正文以前,有必要就引入的经济起飞概念有一个交代,同时说明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节 人类社会的经济飞跃现象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概念  一 人类经济社会固有的飞跃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人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又总是力图用较少的劳动获取较多的收获,或者用同样多的付出谋求更大的成果。历史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或者新型劳动组织形式的诞生;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或一项重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促使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远胜过以往。例如,远古的几次社会大分工,*初历法的出现对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意义,铁犁的发明及深耕法的推广,手工纺车与织机的制作成功与普遍采用,甚至大规模集合劳动方式的应用,都具有这样的作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在繁荣经济、抵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南北大运河,以及都江堰等伟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应该说,都是大规模集合劳动的成果。没有这种“集合劳动”方式,在古代要兴修这些工程是不可想象的。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是一种质的飞跃现象。只不过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这种情况并不常有,更多的是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  二 罗斯托对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研究  历史进入近代,伴随新生资产阶级在欧洲北美几个主要国家陆续登上政治舞台,发生显著变化。它们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加紧推进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并纷纷起而效仿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一改往日的情景,社会生产力仿佛像是一种魔力在驱动着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社会财富迅猛增加。  在英国,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机器排挤手工劳动、现代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的经济大变革,被称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它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大工业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钢铁、煤炭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完成了它的使命,英国也成为当时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不仅引起工业生产的革命,而且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面貌。伴随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生产本身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过去是个体分散进行的生产,转变为较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工厂内部的分工,既是以社会分工为必要前提,又推动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进一步排挤小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日益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使生产真正具有社会化的性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的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性质,成为显著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标志。这是19世纪人类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正如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英国工业革命具有划时期的意义,它吹响了人类历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军的号角。这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迟早都将面对的历史任务,必须经历的转变过程。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不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育更早的地中海沿岸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几个国家,不是偶然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7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这个发生在1688年到1689年的革命,常常被英国史学家描绘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封建专制政体的*后解体。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确立扫除了障碍,为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资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方面推进工业革命,确立现代工厂制度;另一方面加紧剥夺小农,在农业中推进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的,就协作和分工的意义上,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但在主要以手工劳动为特征这一点上,还不能说完全脱离了中世纪。真正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示出自己的崭新面貌,根本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应归功于工业革命,即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和应用。它克服了人自身身体器官(人手)数量的极限,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生产以远比手工生产先进的优势,迅速代替它而占据着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促成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现代工厂制度确立起来了。在这里,在机器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找到了它的典型形态。与此同时,在1760年到1850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过程进行得也很迅速。在这90年间,被圈的土地达到了700多万英亩。国家用合法的形式,把小农赶出领地,对小农进行*后的剥夺。剥夺小农,不但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胜利,形成了大地主、大租佃农场主、农业工人三个阶级;而且也为现代工厂制度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为它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时候,大工业在生产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用机器生产机器成为它的主要特点,煤炭、钢铁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上升到重要地位,英国成了一座“世界工厂”。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21%。英国成了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许多国家成了它的原料供应地。1750年,英国的人口大约有770万。到了1850年,人口增加到2750万,城市化率达到50%。  ……

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作者简介

马泉山,1935年4月生,河南禹州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工业经济理论与发展史,现从事工业经济研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1980年6月至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代表作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简论》(合著)、《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改革企业低工资、多就业的劳动制度,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论文)、《传统文化并非决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论文),并于1988年5月至1992年8月在原中顾委薄一波副主任撰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工作班子中承担研究撰稿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