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7(7.7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66305
  • 条形码:9787020166305 ; 978-7-02-01663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本书特色

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内容简介

《中国诗学》第29辑收录《岳飞<满江红>词再辨伪——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艺术经典的重构与变迁》等文献学论文,《陶渊明的真与伪——兼论理论运用的适度性问题》等诗歌史论文,《佛陀“相好”与<文心雕龙>之“圆”范畴》等诗学史论文,《从“夺胎换骨”说考察尹善道对<渔父四时词>的创作》等中外诗学比较,《二十世纪以来象喻批评研究述评》等“学术综述”,《耐充室词话·论清人词》文献辑佚,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中国诗学》是连续学术出版物,第二十九辑收入近期近期新古典诗学研究成果。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目录

《中国诗学》第29辑 目次

【诗学文献学】

岳飞《满江红》词再辨伪

——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艺术经典的重构与变迁…………………………… 朱志远

颂古即诗:宋代禅门颂古之为诗歌的标准与辑佚…………………………侯本塔

新发现陈元赟的批点著作:兼论其诗学渊源与影响……………………… 张 淘

《历朝杭郡诗辑》考述………………………………………………李珮瑜 宋清秀

【诗歌史】

略说雏型的诗学与*初之诗相偕出现问题

——兼论《诗经》中之“诗人的意见”……………………………周春艳 力 之

陶渊明的真与伪

——兼论理论运用的适度性问题…………………………………………刘 奕

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李白对陆机诗歌的接受及意义……………………………………… 陈 璐

时序、病痛与身体记忆

¾¾杜甫诗歌中的疾病书写…………………………………………… 张丽丽

盛唐遗音与中唐之调:论刘柳贬谪诗…………………………………………唐亚飞

论唐诗僧齐己的五律艺术与诗史意义

——从抒情、叙事两大传统说起………………………………………………刘春景

王安石《明妃曲》与仁宗嘉祐时期的政治生态……………… ………王雨非

论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诗学实践……………………………………………郑天熙

弇山园多功能承载及其文学意义…………………………………………田明娟

钱牧斋二三事考—— 兼谈牧斋诗文研究范式之问题………………… 陈建铭

禹域何年重见日

——晚清革命期刊《河南》诗歌研究……………………………胡全章

“故国翻成海外洲”:论近百年港澳词坛……………………………马大勇 陈龙

【诗学史】

佛陀“相好”与《文心雕龙》之“圆”范畴……………………………… 徐世民

宋末元初诗论家刘壎的杜诗观……………………………………………… 崔花艳

论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的陆机批评……………………………………… 黎思文

郭曾炘论清诗绝句百卅首笺释之四………………………………………… 谢海林

【中外诗学比较】

从“夺胎换骨”说考察尹善道对《渔父四时词》的创作……………… 郑泽星

朝鲜文人柳得恭所编清人诗选集《中州十一家诗选》……………………刘 婧

【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象喻批评研究述评…………………………………………宋长建

“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黄志立

【文献辑录】

冯溥佚序辑考……………………………………………………张秉国

耐充室词话·论清人词…………………………………陈应群著 仇俊超整理
秦选之《评注词比》评姜史词汇辑 ……………… 袁晓聪

《中国诗学》撰写格式


展开全部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节选

《中国诗学》第29辑 陶渊明的真与伪 ——兼论理论运用的适度性问题 刘 奕 一 历史小说家、诗论家高阳曾批评叶嘉莹的吴文英词研究,认为她误读梦窗词,误用西方理论,从而完全扭曲了吴梦窗词的本来面目〔1〕,由此提出:“用一把欧美名牌的钥匙,怎么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2〕每当学者们批评西方理论被滥用时,就会想起这一警句。但也不可忘了钱锺书的另一箴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东西之间的文学艺术、人文思想,完全可以沟通和对话,西方理论被汲取和借鉴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人文的思想、文学的理论是否有哪一种是永恒的、普适的真理,这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至少到现在还没个定论。比较可接受的看法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在是其所是的范围内,每个理论都是合理的;一旦超出其限度,合理即变成谬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追求合宜和适度,显然比自信的“绝对”更接近真理些,这就是孔子“中庸”说和亚里士多德“中道”论的智慧。因此,当考量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西方理论的借用问题时,具体观点的正确与否固然需要做出评判,其借用的理论的适用度问题恐怕更值得讨论。 宇文所安有一篇影响颇大的论文The Self's Perfect Mirror: Poetry as Autobiography(《自我的完整映像——自传诗》)〔3〕,分析了陶渊明诗歌自传性的特点,其基本观点后来被采纳进入了《剑桥中国文学史》:“陶渊明将这种叙事因素融入到诗歌本身之中,从根本上将其诗歌变成自传,尽管这一自传呈现的是一个高度建构的自我形象,而非‘客观’的记录。”〔4〕将陶渊明的诗歌,或者将大部分中国抒情诗视为自传诗,是有启发性的看法;但陶渊明的这类抒情诗的自我表达与诗人自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如书中所说,呈现的是“高度建构的自我形象”?有必要回到宇文的论文中,分析其论证及其背后依据的理论及其合宜性。 宇文在论文中,首先提出一个前提:所有的自传作品意味着“作为他者了解自己”,“不可避免地分割和再分割假定一体的自我”〔5〕。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自我观察和自我陈述就意味者自我分裂,只有不自省的人和内外澄澈的圣人可以避免这种分裂。所以自传就意味着真实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分离,意味着不真实。这种对自传的看法在20世纪具有普遍性,如德国学者耶辛和克南中即云:“原则上,文学性甚至虚构性是任何一本自传都具有的特点,因为当作者以回顾性的自我视角讲述自己的生活时,叙述着的自我和被叙述的自我之间的差异始终会起到一种文学化的作用——只要它永远无法否认传记记忆的构建特点。自我的历史——遗迹在叙述中获得的人格身份——是一种构建、一种筛选的结果,是对各种经历和事件所做的权衡和特殊组合。自我差不多就是虚构的,它只是写作结束之后才产生。就此而言,如果与书信和日记相比的话,自传所具有的真实性可能更少,至少它的真实性是更加成问题的。”〔6〕但真正的自传与所谓自传诗歌不同,如引文中所述,自传是一种回顾总结性的叙事文体,而诗歌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即时性与书信、日记是一样的,因此自传通过记忆筛选和重组来建构自我的方式,并不是诗歌的主要方式,二者不能简单等同。同时,诉诸记忆必然导致真实性降低,但未必会影响真诚性。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自传的特点》中也强调自传的不真实性。对此,勒热讷回应说:“如果稍作进一步思考,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对于真实性、坦诚性和历史精确性的渴望是自传作者创作活动的基础,但是作者是**个意识到他的尝试在历史精确性方面存在局限的人。他之所以这么轻易地容忍了这些局限,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他所追求的真实性不同于历史学家的真实性。写自己的历史,就是试图塑造自己,这一意义要远远超过认识自己。自传不是要揭示一种历史的真实,而是展现一种内心的真实:人们追求的是意义和统一性,而不是资料和完整性。”勒热讷强调“统一性”,显然不认为自传就意味着自我的分割〔7〕。 可以发现,自传及自传诗歌的问题远不像宇文所描述得那样简单和确定。但因为有了这种简单和确定的界定,他顺理成章地指出:“诗歌自传源起于害怕被轻视的恐惧。人不再是天性与行动的单纯统一体,他是双重的,一种外在的表象掩饰、模糊、歪曲着真正隐匿的天性。”〔8〕于是,作为**个伟大的自传诗人的陶渊明,其实拥有“双重自我”、“双重性格”:“一旦他承认可能存在的真实天性通过外部行动与他的外表相分离,其自我的统一就难以重建了。从此刻起,双重性格显隐于他的生活与诗作:天性与行为,内在的人与外在的人将不再同一;它们必须被积极地重组,它们的统一必须被积极的维护,必须以意志的力量去锻造这个结合。”〔9〕宇文认为陶诗都是在解释自己,“所谓解释自己恰恰意味着双重的自我——真我与表面角色”,“双重性格是不可避免的:表面角色必须很明确地被真实自我选择或抛弃”。论文以一段严厉的批判总结道:“陶潜的诗常常向我们谈到自我与角色的统一,但他的诗并没有体现这种统一:它们暴露出一种双重性格,一个有意识的自我先于天性的判断与选择而设定了的角色。”〕 ……

中国诗学(第二十九辑) 作者简介

蒋寅,1959年生,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等。 巩本栋,1955年生,文学博士,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8)、《唱和诗词研究》(中华书局,2013)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