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工业重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24cm 页数: 202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工业重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508369
  • 条形码:9787569508369 ; 978-7-5695-083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工业重塑 本书特色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一家家响当当的企业的迁移复产历程,展现出一副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工业大西迁画面。 西迁难,复产难,千难万难,他们始终未曾倒下,也未曾放弃。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一批批爱国爱家的企业家毅然西迁,为了持久抗战,为了行业发展,也为了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实业梦。 “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之《工业重塑》由潘洵主编,赵国壮、张守广编著,内容以抗日战争时期厂矿内迁以及厂矿在大后方的重建发展为轴心,以具有代表性的厂矿、人物为叙述重点,再现中国工业经济于国难当头之时的重塑经历,表现出历经千难万险毅然西迁和复产的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工业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 主要包括: 烟囱当比高粱高、卢作孚追求的新世界、翁文灏的工业建国梦、范旭东的华西化工基地、胡西园的电光源事业等。

工业重塑 目录

**章 烟囱当比高粱高

战前畸形的工业布局

持久抗战对厚植经济力的诉求

四川——民族抗战的根据地

战时工业内迁运动

战时后方工业的新时代

第二章 卢作孚追求的新世界

抗战首功——宜昌大撤退

一代船王:航运实业家

理想主义的实干家:北碚的新世界

卢作孚追求的现代化

第三章 翁文灏的工业建国梦

地质学家翁文灏

“书生从政”:“好人政府”的理想与实践

内迁风云:资源委员会企业的内迁

大后方工矿业的典范:资委会企业的重建、扩建

第四章 范旭东的华西化工基地

崛起于津沽,盛名于“永久黄”

西迁自贡,构筑华西化工中心

依托大后方,创制“侯氏碱法”

第五章 胡西园的电光源事业

胡西园——“中国的爱迪生”

九十二天迁徙路

立足重庆,扎根西南

为《工业会法》颁布的鼓与呼

第六章 范崇实与后方蚕丝事业

从战时空军降落伞说起

“丝路历程”:江浙蚕丝业力量西迁

后方蚕丝业托拉斯公司 / 174

“一生辛苦皆为茧,满腹经纶尽是丝”

第七章 战后的中国西部工业

战后内迁工厂的困境

中国西部工业化的起步

后记


展开全部

工业重塑 节选

中国西部工业化的起步 战时,厂矿企业内迁开启了中国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尽管道路崎岖、艰难,但意义重大。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企业家克服战时诸多自然的、社会的困难,迅速兴起、发展和壮大,生产了大量军需民用急需的产品,并与各国经济界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大后方企业界和工矿企业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长期抗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战后,资源委员会厂矿企业在西南、西北生根。在西南川滇黔各 省留下的各项事业中,仅四川一地便有10项电力工业维持生产;天府矿业公司与嘉阳、全济两煤矿合并,改为天府煤矿公司,日产煤维持在1000—2000吨之间;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重庆制造厂及重庆区营业处、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重庆营业处、中央电瓷公司宜宾与重庆办 事处等几家单位仍在工作;中央化工厂筹备处重庆工厂、资川酒精厂、天 原电化厂有限公司等持续生产。 抗战胜利后经济复员的过程中,在民营与合办事业中,尽管内迁的工商实业家大多数迁回原来事业的所在地,但民营厂矿各种机器设备 迁回原址的则十分鲜见。1946年7月19日中国西南实业协会上海分会复会,钱新之任理事长,总干事为蔡承新,常务理事有周作民、徐寄庼、张肖梅、杨季谦、潘昌猷、刘航琛、卢作孚、缪云台,常务监事为王振宇、古耕虞、葛敬中等。在复会大会上,金融家康心如作为卢作孚的代表发言说:“我们国家抗战八年,在云南、四川、广西一带,建立 了不少的事业,这些事业都是西南实业协会予以帮忙的。胜利以后, 所有的人都走了,事业也停办了。西南种种情形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可悲。”钱新之发言说:“我们现在已经都回来了,但是我们可忘不了 那边的事情。那边还需要本会去推动联络。”工业家、实业家们纷纷复员,确实使大后方尤其是西南工业,顿现凋零衰败的残破景象。但在抗战期间,大后方工商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于全国工商界之间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私人友谊,不可能随着抗战的结束中断,相反这 种联系和关系依然维系着。而这其间兴办起来的工矿企业,无论在战 后受到怎样的冲击,都不可能也无法再次回到历史的原点,回到战前 那种基本没有现代工业的状况。1945年8月15日,刘鸿生自重庆致函其 妻子叶素贞:“余在此所创事业,如中国毛纺织公司、中国火柴原料公 司、华业火柴公司等,业务均称发达,规模年有扩充,产品供不应求, 颇得社会好评,并深蒙当局之嘉许。”抗战胜利之后,经营环境尽管 与前大为不同,但刘鸿生在原大后方地区的企业,依然能够维持并获得发展。 沿海厂矿企业艰难西迁以及在后方的重建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而顽强抗争的决心和意志;内迁厂矿企业成为抗战时 期大后方现代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为抗战经济、国防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中国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抗战时期的工业大西迁,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成为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不朽丰碑。

工业重塑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潘洵,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战大后方史和重庆大轰炸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等学术著作,多项成果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简介: 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抗日战争史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科研项目8项。 张守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科研项目9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