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3.6(5.6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40826
  • 条形码:9787559640826 ; 978-7-5596-4082-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本书特色

“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系列图书荣获综合性设计奖项“2018站酷奖”评审特别奖获2019美国纽约TDC设计奖、日本东京TDC设计奖、英国D&AD设计奖关照生活 关注日常以设计为灵魂、有温度的深度阅读 1.特别设计的纸上博物馆,帝都绘大幅海报展现地铁空间2.特别设计“地铁极简史”,用信息图的方式展现地铁发展史3.新增“班门辞典”,极速入门相关主题4. 匠心中营造,涉及工艺、材料、技艺、新知,以一种创客精神,用设计打开世界,读懂世界。 5. 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 6. 第四辑全新装帧,裸脊锁线 《班门》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叙述系统,以建筑的概念建立排版的层次、结构,很好地处理了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文本的灰度和阅读主次的关系;纸张语言的经营、色彩纷呈的设定,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编辑设计的意识,而不是局部的装饰的概念。书名'班门'慎重考量应用了聚珍仿宋这种字体,它与内容、语境相吻合,并且强化空间的文字语言与全书的构筑主体内容,色彩的理性分析和配置相契合。它没有华丽的设计的缀饰,而诸多细节的设计思考耐人寻味,给予读者很好的阅读感觉。 ——吕敬人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内容简介

《班门》的结构,一直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学艺;“门”是作品,是“手艺”本身,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与游历。这个结构让我们有了扎实的组稿方法,让《班门》安稳地走到今天。辑,“木、砼、铁、石”,以材料构建 “班门”;第二辑,“方、圆、线、角”,以形式勾勒 “班门”;第三辑,“光、声、气、性”,以物性点化 “班门”。第四辑,我们开始新一轮的营造。将日常世界按照经纬两个向度拆分。在经度上,以材料、形式、物性为刻度;将它们汇聚起来,在 “纬度” 上有机生长,形成日常世界的一个个基本单元:家、办公室、商场、车站、广场、公园…… 本期《班门》以地铁为主题,我们关注地铁的日常,更希望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重新定义地铁。接受我们邀约的,有北京地铁的资深设计师、有锁定巴黎地铁的人类学者、有将情书写在布拉格地铁上的作家…… “门·内” 继续坚持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讨,只需要稍稍移动角度,站在设计的侧面,甚至是背后看世界。“门·外” 迈出更大步伐,将文学、音乐、电影和生活本身一个个过堂,把地铁看个通通透透!还有UCD公共艺术平台的一群年轻人,将自由的灵魂和鲜活的灵感映射到地铁的冰冷空间上,打出 “地铁是座艺术馆” 的口号,以 “纸上博物馆” 的形式呈现给亲爱的读者。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目录

門 · 内

大师之作——地铁站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节选)

关于爱情的路,我们都曾经走过——读《6 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


門 · 地铁

我们的地铁,他们的地铁

纽约地铁: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

北京地铁 3 号线的前世今生

城市深潜者的博物馆旅程

地铁——有趣问题专栏


門 · 外

需要多久才能走出那迷宫似的地铁——地铁与诗

当地铁与音乐密不可分:

回归创造与分享

从深处到黑处,开往银幕的地铁

2 号线瞌睡指南


纸上博物馆


展开全部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节选

博物馆与地铁的命运交织 公元前280年,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收藏文化珍品的神庙,以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缪斯神庙”(希腊语:Mouseion)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早?的“博物馆”,后来,Mouseion一词演变成了Museum,从此成为精英分子专享的小众文化场所。“博物馆”在这2000年间,以“奇观房”的形式延续,王公贵族在家中专辟一处陈列搜奇寻宝战利品的房间,直至17世纪末,才开始向公众敞开大门。 理性的解放与科学的启蒙,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形成,对宇宙法则、自然万物孜孜探索的博学之士开始收集自然标本和人类智慧的成果,佐证他们的猜想和假说。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与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的思潮让收藏者逐渐意识到,这些成果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才是对公众利益*大化的实践。从此博物馆将“展示那些值得收藏的东西以达到教育目的”作为宗旨,这已十分接近博物馆的现代定义: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国际博物馆协会 其中,以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代表,这些受到科学思想激发的博物馆,将自然科学带向整个19世纪的舞台中心,并创造了博物馆体系的重要分支——科技博物馆。 但科技博物馆起源的脉络远不止于此。物理学与化学实验室的发展将科学实验展示带入了博物馆领域,法国科学传播者、英国皇家学会成员阿贝·诺伦特首创了将科学实验作为业余爱好和时尚消遣活动展现给大众的形式。燃烧泵、虹吸液压机、空气泵等实验器械采用了精美的东方风黄铜细木镶嵌装饰,为科学奇观提供了精美华丽的“舞台布景”。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陈列式展示,使得科技博物馆不再局限于“知识贵族”群体,为艰深的科学原理获取更多公众的爱好者——尽管这些科学秀的主要观众仍是精心挑选的达官显贵,但这无疑奠定了博物馆展示科学、技术和工业景观的传统,为博物馆展示领域打开了新的大门。 将科技博物馆塑造成今天模样的真正动力,是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世界博览会。1851年首个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在伦敦举行,25个国家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建筑奇观水晶宫展示各国的科技发展成就和雄厚国力。这次盛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出了超过1.3万件展品,其中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吸引了超过620万人从各国前来参观,英国《泰晤士报》称,这是“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 展会后,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示品,以及为展览搭建的建筑物,被用来建立了新的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The?V&A?Museum)。随后的世界博览会也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维也纳科技博物馆(Technical?Museum?of?Vienna)保存了?1873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一些展品、巴黎发现宫(The?Palais?de?la?Decouverte)是1937?年巴黎世博会的遗产。而世博会除了为博物馆留下丰富的收藏,更难得的是创造了大批对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感兴趣的观众,以数百万乃至千万人次的影响力,让博物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 科技博物馆从此真正获得了民主,向所有普通人开放。当代的科技博物馆浓缩了知识性的教育、观赏性的展示、以“玩”为核心的交互的特性。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博物馆的乐趣,世界博览会甚至借鉴了百货商店货架的展示技巧,用优化的陈列模式和主题式布展让所有人都能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直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科技博物馆为此付出的努力。1851年的世博会因这些划时代的意义,被后世用“伟大的博览会”(Great?Exhibition)代指。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电气时代来临,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刺激着各领域科学和民众生活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这一次有56个国家建造了自己的场馆,展示了西方社会在整个19世纪的技术成就,总结了一个世纪的伟大,被冠以“世纪之总”的称号。 巴黎大都会地下铁路在这期间开通,博物馆的历史和地铁的故事就此交织。巴黎地铁和庞大的奥赛火车站(如今的奥赛博物馆)、亚历山大桥(Pont?Alexandre)、大皇宫和小皇宫、塞纳河南岸共同成为这次“世纪回顾”博览会的代表性“胜利”。这一次,近5000万访客有机会目睹地下铁道的真容——这个数字纪录直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漫长的恢复期,在20世纪60年代才被纽约世博会打破。 来自柏林的教师让·索维奇是游客之一,他在1900年第七柏林区属高中的年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亲切地描写了他巴黎之行的每一个细节……到处都是闪亮的机器,新的发动机和新的发明挤满了展厅……他参观了在能容纳2.5万人的宴会厅举行的水果展;他体验了有3种不同速度的电动扶梯;他在幻影大厅看到的幻影差点儿没让他晕过去;他参观了冶金展览,看到了世界上*大的钻石;他“视察”了运行中的X光机,惊叹于非洲的白蚁丘,5000只灯泡照明的“电宫”令他大开眼界,相当于3亿根蜡烛能量的探照灯令他眼花缭乱,柏林的C.弗洛尔生产的巨型起重机令他目眩(“又一个德国工程学取得胜利的领域”),给所有这些奇迹提供能源、发出小猫喘息般声音的发电机令他谦卑。 ——《晕眩年代:1900—1914年西方的变化与文化》, 菲利普·布罗姆 在所有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科技造物中,巴黎的地下铁道是*令人心潮澎湃的奇迹。伦敦大都会地铁早在1863年就开通使用,由上一个技术时代的蒸汽机车驱动,而1900年在巴黎“聚光灯下”的地铁则像是来自未来。141个车站出入口由领军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的建筑师赫克托·吉马德设计,这些带有翠绿藤蔓铁艺和优雅字体的车站,仍有86个作为美好年代(Belle???poque)的遗产存在于巴黎的街头。列车采用了分别配备两个125?CV马达的木质牵引车厢,各自*多可以拖动8节拖卡车厢,这些电机拥有自己的展厅和华丽的陈设,小小的电机迸发出能够运行地铁的动力,为人类赋予了在地底通行的超人力量,这已远远超出了时人的想象力。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Apollinaire)也用诗歌记录下了对这些科技巨兽的心潮起伏: 终于,你厌倦了这个古老的世界 哦,牧羊人埃菲尔铁塔,桥梁的羊群在咩咩叫唤 你厌倦了古代希腊、罗马的生活 这里,连汽车也显得古老 一座座满载科技博物的精美展馆在世界的注视下亮相,一列列在地下巴黎穿梭的地铁列车接受世人好奇的目光。此后,科技博物馆与地铁在各自的轨道飞速发展,又时常交织,互为渊源,衍生出地铁的博物馆,博物馆中的地铁。 人们或许不曾料到,百年后的今天,全球将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167个城市开通地铁,总里程达15?622.61千米,每年运送超过300亿人次(截至2019年),这相当于600次“世纪之总”巴黎万国博览会到访人数的总和。人们乘坐地铁,在城市中自如通勤和生活,有时去逛博物馆。时至今日,博物馆也完全实现了那些启蒙时代创始者的理想,和地铁一样成为公民福祉的一部分:它们是深奥的,各自构建出庞大的跨专业体系;它们也是天真的,几乎向所有人开放,但只收取和投入相比微乎其微的价格(甚至免费)。 它们从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传播的共同体,新的技术从实验室进入博物馆,城市的文化经时间淘洗也在博物馆汇聚,*终这些知识—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未来发想—都将再次下沉抵达离市民*近的地方,在庞大的地铁空间让*广泛的人群获益。或许,地铁和博物馆之间本没有界河,从1900年,它们相遇的*开始,就已铺就了交叉的轨迹。

班门系列班门.地铁 作者简介

  《班门》编委会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组织。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以创新设计理念提供内容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则以最专业的图书出版经验负责书籍的编辑、出版及发行工作。  张海律,环球旅行作家,职业战地记者,近东和巴尔干音乐和文化采集者,国际电影节采访者及影评人,音乐节玩家,电影外景地收集人。  Jingya,记者,音乐编辑。  肖璐,学杂了的建筑学毕业生,业余杂技师。  鲁竹,女,文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副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