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细读(第3辑)

细读(第3辑)

作者:李小荣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细读(第3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65063
  • 条形码:9787020165063 ; 978-7-02-01650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细读(第3辑) 内容简介

本辑很好荣幸约到两篇特稿,一为曾永义先生于史料钩沉中谈明代万历沈璟的戏曲创作及其曲论的独特造诣,视野开阔,品评到位;一为汪文顶先生系统梳理有关现代散文体式类型的理论文献,考察异同,比较优劣,很后提出三级分类的辨体设想,可进一步推进现代散文的分类辨体研究。 共读栏目是本刊的特色,虽然事先并未约定,但收集稿件时却发现有五篇文章不约而同地谈论诗词。邵宁宁以“诗”谈中国的海洋“想象”,张治则从“诗”中看学问与思想,其他则或拾地方女性诗人遗珠.或论谪居时诗人的罪感与优越感,或以现代汉诗视野论当下诗人实践,贴近文本与现象。“书影心声”“短笛横吹”是本刊固定栏目。在“书影心声”一栏,朱以撒先生谈艺问道,文思细密,辞淡旨远。黄强先生引经论典,以热播剧人手,看唐朝气象。梁苍泱则通过日记、书信寻出人性亮色。“短笛横吹”为儿童文学研究专栏,学者以儿童文学现象为切人,涉及翻译生产、产业发展、绘本细读,别开生面。本期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颜浩教授组织了三篇文章.组成“新苗圃”一栏,是当下年轻学者对电影的锐利观祭。 “现场”为2019年时曾设想的一个栏目,主要是为了记录学者在讲座或教学时的现场,保留演讲时的口气和灵动的文风。这期得到两位学者的支持,刘大先谈“网络文学”,深入浅出,保留了丰富的口语,显得亲切、有趣。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地区的学者王申谈共和国散文,另辟蹊释.值得关注。

细读(第3辑) 目录

特稿

沈璟三论及其《义侠记》述评…曾永义 3

现代散文的分类辨体…汪文顶 32

文心细品

《南溟奇甸赋》与前现代中国的海岛想象…邵宁宁 45

沈曾植的学人之诗…张 治 56

一编噍杀酸辛甚,不比温柔风雅诗

——略谈昆山女史余希婴及其诗作…江莺华 66

罪臣的隐匿

——重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李兰芳 78

石头人的孤独与悲鸣

——评黑光的诗…伍明春 88

书影心声

书法随笔(五篇)…朱以撒 99

大唐服饰真的不是那样

——点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戏服错误…黄 强 110

隔船相望相揖别:梁启超逃亡与夏曾佑等

友人之送别…梁苍泱 125

短笛横吹

鲁迅译介《小约翰》与儿童文学的跨文化现代性…徐 妍 137

两岸视角下的大陆绘本创意与传播策略探析…尚光一 156

“童心”与“哲思”齐飞

——图画书《很慢很慢的蜗牛》解读…游丽萍 166

新苗圃

《赌圣》的人物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意识…谢殷琳 179

《双子杀手》:人工智能时代的自我意识建构…魏 颖 188

王家卫电影的上海想象与怀旧叙事…章 炜 198

现场

网络生态与文学的三种走向

——在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会议上的发言…刘大先 213

教学现场:《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王 申 223

编后记… 234


展开全部

细读(第3辑) 节选

现代散文的分类辨体 汪文顶 现代文学中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学类型,是指称各种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的一个共名和集群概念,是广义的文学散文。在现代散文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刘半农率先提出的“文学的散文”,周作人提倡的“美文”,胡适命名的“小品散文”,王统照所说的“纯散文”,到鲁迅译介的Essay和倡导的杂文随笔,胡梦华译述的絮语散文,钟敬文界定的小品文,朱自清阐释的小品散文,尽管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却都具有相通的思路和见识:一是都从文学独立观和四分法来分辨散文的文学性,把文学散文从一般的散体文章中独立出来,散文就专指一种文学形式,“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①。五四以来,散文就在现代文学四分法中获得归属和定位。二是文学散文的范畴仍有宽窄之分。就文学四分法而言,散文是各种散文体式的共名和统称,“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②,这与西方的非小说性散文(Nonfictional prose)的含义大体相当,比Prose狭窄而比Essay宽广。在这一级概念中包含种种散文名目和体裁,如美文、纯散文、絮语散文、小品 文、随笔、杂文、游记、传记、报告文学等,这是现代作家和批评家大多认同的散文范畴。有的把杂文、传记、报告文学从散文母体中独立出去,只留下记叙抒情类独享散文专名,这是狭义的散文观,在现代时期并不流行,而在当代较为盛行。三是现代人对散文尽管有不同的界说,却都比“非韵非骈”的传统散文观增多了一重文学性的限定,强调其文学属性和艺术价值。同文学的其他门类一样,散文也是凭借语言艺术审美地品评人生和自然的一切,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和形式美。各体散文本同末异,形态多样,各有长短,功用互补,都在追求文学性和散文美,都具有散体文随意自由、自然流畅的文体共性,所以都是文学散文族群中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重要成员。 现代的散文范畴尽管比古代文章增加了文学性的界定,排除了许多应用性文体,缩小了散文的范围,却依然是个海阔天空、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既拥有自由书写、无所不谈的特长和优势,又具有文体杂多、随机应变的体性和功能,因而能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于现代文坛,显示其无可取代、不容轻忽的独立地位和突出成就。胡适、曾朴、朱自清、鲁迅、林语堂都高度评价五四以来散文革新的成功和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①。现代散文包含众多品种样式,既有传统留下的,又有外来引进的,更有现代的创新和转化,举凡叙事状物、表情达意而具有文学意味的各式文章,都汇聚于散文族群中,与其他文类同居于文学大家族。散文曾跻身文学正宗的大位,又担当母体文类的身份,虽说在现代受到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退居文学的边缘地位,却以杂文学的综合优势广泛而敏锐地感应和表现着人生世态和自然万物的形形色色,持续担负着文学与人生密切交往、作者与读者对话交流、审美与应用交叉交融的多重使命,也充分发挥着母体文类包容广泛、滋生众体而又惠及其他文类的艺术功能。 就文体多样性而言,现代散文承传转化了古代众多体裁,如《古文 辞类纂》所归纳十三类中除奏议、诏令外的论辨、序跋、书说、赠序、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诸类,以及正统古文之外的随笔、笔记、小品文等,诚如朱自清所说:“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①又在面向世界文学全面开放时代,引进融化了外国的Essay(随笔)、演说、对话、格言、寓言、随感录、哲理散文、散文诗、幽默小品、科学小品、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等文体形式和艺术精神,“取例”范围比胡适早年的设想更宽广多样。②现代人基于现代生活更为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表现需求,改造和转化中外已有的各种散文形式,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散文作品、散文体裁和文体风格。现代散文乘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东风,借外来新思潮、新文艺和新文体的冲力,既突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古文成规的桎梏,又弘扬修辞立诚、师心使气的精神传统,激活文无定法、随物赋形的散文特性,彻底实现语言更替、文体解放、思想创新和艺术转型的全面变革,创建了以现代语言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的各种散文文体,开辟了中国散文发展的新纪元、新生路和新境界。尤其是杂文随笔、抒情散文和报告文学的鼎足而立,多样发展,不仅更新拓展了中国散文的发展格局,也增强和提升了散文艺术感应人生现实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散文众多文体的分类,现代出现过几种分法。傅斯年借用西洋文论,把“仅当英文的Essay一流”的杂体散文,分为“解论(Exposition)、辩议(Argumentation)、记叙(Narration)、形状(Description)四种”③,但未作具体说明。周作人《美文》把Essay先分为“批评的”和“记述的”两类,再把“记述”类称为“美文”,分出“叙事与抒情”两种,稍后也把批评性文章称为“抒情的论文”④,列入“美文”,可说是三分法的雏形。王统 照《散文的分类》“取材于韩德的书中而加以我个人的论断”,“以散文的性质与其趋向”将“纯散文”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历史类散文,或称叙述的散文(Narrative Prose),包含史记和传记作品;二是描写的散文,包含物体与风景的描写,如旅行记事之类;三是演说类散文,或称激动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也叫作训诲散文(Persuasive Prose),属于鼓励与兴奋(incitive and excitive)的散文种类;四是教训的散文(Didactic Prose),或称说明散文(Expository Prose),包括科学的散文、哲学的散文等,如培根、爱墨孙等人和中国的诸多论说文;五是时代的散文,或称杂散文(Miscellaneous Prose),包括Essay(论文)、书札、评论、旅行记、故事等。①他采用美国韩德教授的散文“五分法”,兼顾历史与性质,引进和开创了现代的散文分类法,但在逻辑上不够自洽,如时代散文、杂散文一类,实为报刊散文,仅以媒介区分,又包含记叙、描写、论说诸体,与前述四类多有交叉。 叶圣陶的《作文论》统合文章与文学而探讨作文的基本问题,其中《文体与写作上的区分》一节,首先提出分类的三条原则要求:“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分,没有丝毫遗漏;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继而提出分类的思路和依据:“当从作者方面着想,就是看作者所写的材料与所以要写作的标的是什么,——我们在这里讨究作文,尤其应当如此。我们知道论辩文是说出作者的见解,而序跋文也无非说出作者对于某书的见解,则二者不必判分了。又知道颂赞文是倾致作者的情感,而哀祭文也无非倾致作者对于死者的情感,则二者可以混合了。我们要找到几个本质上的单位,才可确切地定下文字的类别。”据此,他把文章分为“叙述、议论、抒情三类”,“这三类所写的材料不同,所以要写作的标的不同,既可包举一切的文字,又复彼此平等,不相含混,所以可认为本 体上的单位。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有的虽也有出自虚构,如陶潜的《桃花源记》之类,但篇中人、物、事实所处的地位,实与实有的客观的无异),而写作的标的在乎传述。议论文的材料是作者的见解,而写作的标的在乎表示。抒情文的材料是作者的情感,而写作的标的在乎发抒。”又进一步辩证说:“要指定某文属某类,须从它的总旨上看。若从一篇的各部分看,则又往往见得一篇中兼具数类的性质。……像这样参伍错综的情形是常例,一篇纯粹是叙述、议论或抒情的却很少。但只要看全篇的总旨,它的属类立刻可以确定。虽然所记录的人家的言谈是议论,而作者只欲传述这番议论,所以是叙述文。虽然列举许多事实是叙述,而作者却欲藉此表示他的见解,所以是议论文。虽然述说事物、推断义理是叙述与议论,而作者却欲因以发抒他的情感,所以是抒情文。”①叶圣陶的分类说和三分法较为周全和科学,是针对和涵盖一般文章的,当然也包含和适用于文学散文,所以常为后出的文章作法、文学概论和小品文作法之类读物所引述。 夏丏尊、刘薰宇合写的《文章作法》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五类,并说明小品文单列一类的理由:“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前几章所讲的记事、叙事、说明和议论等,是从文的内容性质上分的,长文和小品文只是由外形而定。因此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②胡行之《文学概论》将散文分为记叙、论说、抒情三类,又提及现代散文有“论文、杂感文、游记文、小品散文”四种,认为“宽一点说来,杂感文也可归入于小品散文之内。惟小品文归类很难,我意与其谓为说理与叙事,宁可归入于抒情;不过杂感文往往有发挥一点愤闷的思想,说理的成分较多些罢了。”③钱谦吾《语体小品文作法》将小品文分为纪叙、抒情、说理三 种。①石苇《小品文讲话》分为描写、叙事、抒情、瞑想、谈论、讽刺六体。②冯三昧《小品文作法》分为叙述、议论感想、抒情、混合描写、日记体、书牍体、对话体七类。③陈光虞《小品文作法》则从性质上分为记叙、论说、抒情、瞑想四类,又从形式上分为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序传体、游记体、随笔体、普通散文体七种。④贺玉波《小品文作法》也分为记叙、抒情、说理三类,各类再分出四种,即纪叙类之纪叙事实、描写风景、描写人类和描写物类,抒情类之感伤、欢乐、愤怒和瞑想,说理类之谈论、讽刺、闲话和序跋;还说“小品文具有诗歌、小说、戏剧、议论、批评、游记、日记、书信、传记、碑铭、序跋、随笔、札记、杂感、宣言等形式。”⑤这类专书大多是当时流行的写作教材和通俗读物,对散文小品的分类和解释大同小异,多从技法上讨论,少有理论上的阐发和创见。其中,陈光虞、贺玉波从性质和形式两层面的两级分法较有新意,虽说所分的有些类别、名目不尽合理和周全,但是分级式分法却有纲举目张、条理明晰的可取之处和借鉴意义。 梁遇春在译介英法小品文时,从风格上把小品文(Essay)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物浏亮,一种是精微朗畅。前者偏于情调,多半是描写叙事的笔墨;后者偏于思想,多半是高谈阔论的文字。这两种当然不能截然分开,而且小品文之所以成为小品文就靠这二者混在一起。描状情调时必定含有默思的成分,才能蕴藉,才有回甘的好处,否则一览无余,岂不是伤之肤浅吗?刻划冥想时必得拿情绪来渲染,使思想带上作者性格的色彩,不单是普遍的抽象东西,这样子才能沁人心脾,才能有永久存在的理由。不过,因为作者的性格和他所爱写的题材的关系,每个小品文家多半总免不了偏于一方面,我们也就把他们拿来归儒归墨吧。二年前我所编的那部小品文选多半是偏于情调方面。现 在这部续选却是思想成分居多。国人因为厌恶策论文章,做小品文时常是偏于情调,以为谈思想总免不了俨然;其实自Montaigne一直到当代思想在小品文里面一向是占很重要的位置,未可忽视的。能够把容易说得枯索的东西讲得津津有味,能够将我们所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思想——美化,因此使人生也盎然有趣,这岂不是个值得一干的盛举吗?”①梁遇春熟知欧洲散文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小品文的两大文体风格,辨识情调与思想的异同交叉,提倡抒情的蕴藉和思想的美化,在文体上自有独到见识。 林慧文《现代散文的道路》在划定“纯文艺的散文”范围的基础上,提出“散文的新的分类”。他说:“一般人所承认的类别是散文之中包含着议论文、抒情文、小品文、杂感文四类。但这分法还有些不很恰当的地方:议论文主要的是以它的内容所叙述的事或物为主,而不是重在情绪和想象上。一篇论述自然科学的文章可以为好的议论文,但并非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中的议论文当出于随笔的形式,是和一般议论文有别的。十六世纪法国蒙田(Montaigne)的‘随笔’(Essais)和十七世纪英国培根(Bacon)的论文(Essay)才真是散文中的议论文,我们应该称作‘随笔’而不应该叫它们为‘议论文’的,议论和批评原该是纯文艺范围以外的东西,而散文却是纯文艺的一种”;“另外,抒情文是专就着文章本身描述感情的作品而言,但事实上那篇散文不是产生真情实感的,不过表现的方法有积极和消极的分别罢了。抒情文也正可归入小品文和杂感文的范围内去。小品文是一种和静的抒情,杂感文是一种战斗的抒情”;“所以,新的散文分类,小品文和杂感文是占着重要的部分。随笔也应该算为一类。现在又有一种新形式的散文出现,那就是略具报告性质的‘通讯’。”②他对议论文与随笔的舍取,对抒情文、小品文、杂感文的辨析,对通讯报告的关注,并以“小品、杂感、随笔、通讯”新四类取代“议论文、抒情文、小品文、杂感文”老四类,虽然也有交 叉和不包举之处,却显示了这位青年散文家和评论家的独到见识,尤其是突出了现代*有代表性的四种散文文体,这是切合现代散文发展实际的。 李广田在评论鲁迅杂文时也提出自己的散文分类法。他认为:“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一般说来,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类就是所谓‘散文’,也可以说是本位的散文;第二类也就是非本位的散文,其中有近于小说的,有近于诗的,也有近于说理的,近于说理的这一种,与其他散文的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杂文。”①据此,他评述过朱自清的《背影》,何其芳、冯至等“诗人的散文”,茅盾、巴金、沈从文等“小说家的散文”,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和杂文,分别代表了各式散文的成就,也说明散文越位交叉的益处。②这种来自作家创作经验的理论阐发,对文体学和分类学是有建设和启示意义的。 针对《文艺知识》编者之问“通常所谓散文、小品文、杂文,它们究竟有些什么区别?”叶圣陶、朱自清和唐弢分别做了答复。叶圣陶说:“现在有散文、小品文、杂文等不同的名称,似乎搭起一副文艺架子的归入散文一类,写些小感想小景物的归入小品文一类,现实性较强的归入杂文一类。其实,如果不用这个观点来区分,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朱自清说:“广义的散文,对韵文而言。狭义的散文似乎指带有文艺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说,小品文,杂文都是的。*狭义的散文是文艺的一部门,跟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并立着。小品文和杂文都包括在这一意义的散文里。有人以为这一意义的散文只指小品文而言,杂文是独立的,是在文艺之外的。我却觉得杂文是小品文的转变,无论是讽刺是批评,总带有文艺性,应该算是散文的一种而放在文艺部门里。”唐弢说:“依我看,散文、小品文、杂文其实是三位一体的。精密地说,所谓杂文和小品文,无非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所指的散文的两面,彼此之间,并非真有什么不同 的。闲散飘逸、偏于抒情味的是小品文,凌厉削拔、富于战斗性的是杂文。这是一般的意见,泥于习俗,未必可为分类的根据。鲁迅先生就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苏联文学顾问会也说:‘小品文是文艺的轻骑队。’可见这也需要战斗,和杂文便初无二致了。”①这三位散文家对散文、杂文、小品文三者的辨识,虽说有些差别,叶圣陶着眼于作风的差异,朱自清界定了范畴的广狭,唐弢辨析了散文的两面,但都确认三者都是文艺性的散文,各有侧重和交叉,不能截然划分,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该排斥杂文,可谓本同末异,相辅相成。这对现代散文主要文体、名称和含义的辨识,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总结性和共识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文体的一级分类有两分至七分的多种分法,而以三分法为主。周作人、叶圣陶、胡行之、阿英、贺玉波等人都把散文分为叙事、抒情、论说三大类。梁遇春的两分法说的是文体风格,抒情的体物浏亮多半是描写叙事的笔墨,加上议论的精微朗畅,实也隐含抒情、叙事、说理三类文体;李广田的两分法中都有近于小说的叙事类,近于诗的抒情类,以及近于说理一类,也带有三分法的意味。四分法中,傅斯年所分的解论、辩议与记叙、形状(描写)可归并为论说与叙事两类,没有抒情类;夏丏尊所谓小品文可以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写景单列一类;陈光虞所分的记叙、论说、抒情、瞑想四类并不对等,瞑想类多属于抒情类;林慧文所分的小品、杂感、随笔、通讯,杂感与随笔都以议论为主。同样,王统照的五分法,石苇的六分法,冯三昧的七分法,有的体性混杂,有的并不对等,按属性都可整合为三分法。根据现代散文的发展实际,参照叶圣陶关于“包举、对等、正确”的分类原则,以作者所写的材料与写作的标的和整篇的总旨为分类依据,并借鉴陈光虞、贺玉波等人从性质和形式两层面的两级分类法,对于散文 的文体分类,我以为可采用以下的三级分类法: 一级分类,以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相统一的文体属性为分类依据,采用现代作家和学人常用的散文三分法,先将各体散文概括分为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三个类型,相应称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论说散文。三分法可对应散文主要抒写作者之所见、所感、所思的三方面内容,即事物、情感、思想或称物性、感性和理性三大元素,相应地分别采取以记叙、抒情、议论为主的基本表现方式,功用上各有感知、怡情、启智的侧重点,既具有体性上的统一性、对等性和包举性,又各有自己的代表文体,如记叙散文及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和杂文随笔,所以更适用于现代散文的文体分类和体性辨析。 二级分类,继而将各体散文按主体属性归类,分立为散文品种。记叙类散文包括杂记、日记、游记、传记、报告文学等品种,所记对象和方式因体有别,但都以记述的逼真性为本位,来表现大千世界的真实性、丰富性和生动性。抒情类散文主要有抒情小品、散文诗等体式,或顺应于文情生发,或注重于诗意凝练,而都以抒情的真切性为基调,来感应人生情感的敏感性、复杂性和隐秘性。论说类散文在现代主要有杂文、随笔两大品种,虽有宽窄不一、相互包含的界说,却大多以论说的合理性为主旨,以个人见识来品评人生世态的形形色色,可说是论说类散文的一体两用。各种散文本同末异,互有交叉,应视其总体属性归类分目,既整合种类特性,又辨析各体特征,努力把辨体落到实处。例如随笔,也不乏叙事、抒情之作,但大多夹叙夹议,富于理趣,与杂文更为接近,总体上可划归论说类。 三级分类,进而将各种散文再分出具体文体,作为亚种或变体。例如,记叙散文中,杂记有记事、状物、绘景、写人之别,游记有山水记、旅行记、风土记、地理志等,传记有自传、他传、回忆录等,报告文学有通讯、特写、速写等。抒情散文中,抒情小品有情趣小品、咏怀小品、瞑想小品、闲适小品等形式,散文诗也有诗化和散文化的不同面向。杂文随笔中有随感录、杂感、短评、讽刺小品、幽默小品、哲理小品、知识 小品、书简、序跋、书话、文艺批评等体式。 这样的分级分类近似于生物分类系统,作为文学门类中的散文学科,也应有自身的属、种、亚种的层级系统。体性类型为属类,可界定各类散文的基本属性;体裁品种为种类,可分辨各种散文的种类特征;具体文体为亚种,可进而辨析各体散文的文体特点;由此来分辨散文类别的层级关系和异同关系。虽然各体散文的名目、含义、特征和外延往往错综交叉,在创作实践中更是因材设体,随物赋形,情至文生,变化无穷,不断地生成、转换、交融和更新,难以分明了断,但从体性和体式的结合上加以分门别类,以纲系目,才更有利于文体之间的辨体释义和比较分析。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岸现代中国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18ZDA264)的阶段性成果。

细读(第3辑) 作者简介

李小荣,男,1969年生。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负责人。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古文学、唐宋文学、宗教文学、敦煌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晋唐佛教文学史》等专著13部,获省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系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