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作者:杨岭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4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99.4(7.2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62801
  • 条形码:9787520362801 ; 978-7-5203-628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本书特色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充满着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价值追求而存在,不能摆脱价值的影响。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研究,是我们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重要问题。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基于“教育学”基本框架,综合教育学和法学等理论探究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形成了这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教育学基本框架以及刑法学视角,力求通过批评性的反思,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基本原理与现实困境进行研究,结合其复杂特性及历史嬗变规律,探讨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重构及实现。全书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进行观念与价值层面的反思,为教育矫正寻找教育学基本理论的根基和哲学前提,丰富及深化了理论研究。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所提对策切实可行,对教育界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矫正实践以及公检法相关实务工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 教育和矫正价值取向相关研究综述
三 现有研究反思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章 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
**节 教育矫正的内涵与本质
一 教育矫正的内涵
二 教育矫正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矫正的价值与价值取向
一 教育矫正的价值
二 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
三 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作用

第二章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
**节 西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演进
一 混沌孕育阶段:以罚为教,报应惩罚主导
二 萌芽发轫阶段:教罚并重,社会功利主导
三 发展完善阶段:教主罚辅,多重取向交织
第二节 中国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发展
一 孕育萌芽阶段:惩罚劳役重视恤幼,阶级统治取向
二 引入借鉴阶段:学习西方教育取向,剧变中的纠葛
三 建设探索阶段:重政治与劳动改造,社会控制取向
四 发展推进阶段:保护为主惩罚为辅,综合治理取向
第三节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嬗变的特征与中西比较
一 历史嬗变的特征规律
二 历史嬗变的中西比较

第三章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困境
**节 社会功利取向与人的教育、自由保护之迷惘
一 教化和惩罚工具化与人的教育之冲突
二 教育矫正规范向度和价值向度的矛盾
第二节 惩罚矫枉过正的"保护"取向与自由的有序引导之纠结
一 国家亲权缺失,保护性监护乏力
二 对临界行为"一放了之",教育矫正制度缺位
三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规制链"的断裂
第三节 报应惩罚取向与人的自由复归之疏离
一 福柯理论视野下的惩罚与规训矫正
二 矫正机构封闭监禁方式与复归社会的悖论
三 教育矫正强制力与人的主体彰显之矛唇
四 教育矫正制度惩罚取向与优先保护的冲突

第四章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重构:以教统罚复归人的自由
**节 "人"的解读:待感化和挽救的不自由人
一 身体受监禁或限制的不自由人
二 自由异化与行为失序的不自由人
第二节 自由复归的释义:身体和心灵自由二重性
一 身体自由恢复和社会回归
二 标签效应自我框定的突破
三 自控自律自治状态的恢复
四 责任承担和行动能力塑造
五 自由秩序的重构
第三节 "以教统罚复归人的自由"的内涵与要义
一 教育:复归人自由的必由之路
二 复归人自由的教育矫正意蕴
三 "以教统罚"的深刻蕴涵
四 "以教统罚复归人的自由"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以教统罚复归人的自由"的边界与限度
一 以公共意识坚守为原则,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二 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准则,平衡加害人与受害人保护
三 以规则和伦理道德为标准,遵循法律边界和基本底线
四 以秩序为基本保障和要求,实现矫正与社会有序运行
第五节 "以教统罚复归人的自由"确立的必然性
一 理论基础
二 传统积淀
三 客观现实
四 未来趋势

第五章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实现进路
**节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实现的制度优化
一 规制国家公权力膨胀,保护少年自由免受损害
二 规制少年非理性"自由",依法引导自由和责任
第二节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实现的机制构建
一 内部驱动机制
二 外部推动机制
三 内外联动机制
第三节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实现的策略选择
一 教育矫正内容重视生命体验与心理教育重塑自由灵魂
二 教育矫正手段凸显个人内省与关系修复实现积极自由
三 教育矫正模式推进分层分类与注重适切满足个体需求
四 教育矫正管理引导自我管束与适度开放助推复归社会
五 教育矫正环境强化观护帮扶与隔阂破除维护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节选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当前理论界对教育矫正的本质问题探讨有限,主要存在这么几种观点:一是将强制性视为教育矫正的本质,认为教育矫正所涉及的对象特殊,并且大多实践场所是在特定的矫正机构中,和刑事司法活动有着绕不开的关联,因而教育矫正大多均带有强制性;二是将生产性视为教育矫正的本质,劳动改造被广泛地运用于罪犯改造中,成为了国家矫正和教育罪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三是基于法学视角将教育矫正隶属于国家刑事司法活动,矫正往往依托于刑罚的执行;四是教育矫正是一种转化、挽救、培养人的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的教育,比如夏宗素(2002)认为教育矫正的特殊性在于转化人、挽救人,和普通教育区别在于带有补偿的性质。  以上几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缺陷。“强制说”看到了教育矫正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但不能将强制视为教育矫正的本质。我们知道刑事司法领域的诸多执法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比如刑事诉讼中,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对人身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控制。这些刑事强制措施基本上均具有强制性特点,因而强制性并不是教育矫正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不足以将教育矫正与其他活动区分开,因而不能视强制为其本质。“生产性说”看到了劳动改造在教育矫正中的重要作用。劳动生产是教育矫正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手段、途径、外部形式、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生产性并非是教育矫正的充分条件,不能将外在的形式视为其本质。并且伴随着教育矫正的发展以及现代刑罚制度的推进,生产劳动在教育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较大变化。因而,将劳动生产性视为教育矫正的本质,必不符合教育矫正未来发展趋势。“司法活动说”关注到了教育矫正的归属问题,但是教育矫正属于司法或教育活动,必然导致了法学与教育学的争执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因而得不到广泛的认同。“转化挽救培养人说”对“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应当说相比前几种观点,较为合理。  本书认为,教育矫正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修复式、补偿式的再教育,是对不自由人的转化引导,助人自由发展、向社会复归,*终获得身体和心灵自由的实践。因而,教育矫正包含着社会和人两个层面的内容。  从社会层面说,教育矫正身处社会之中,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用。教育矫正通过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平衡,促进个人与社会同质发展,达到良性互动。教育矫正绕不开国家刑事司法,否则很容易变成“未长牙齿的”教育,难以保障其正常开展。强制性是其基本保障,而生产劳动是其重要手段。首先,教育矫正服务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价值体系构建而成。正因为如此,教育矫正带有服务于上层建筑的职能。其次,教育矫正引导和塑造社会成员。教育矫正的昨日、今日与明日都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实践活动,它通过教育矫正的惩罚功能对社会成员起到震慑和警醒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社会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动从而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作为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工具,教育矫正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治理色彩,客观上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后,教育矫正规约和整合特定共同体的运行秩序。教育矫正旨在维系与形成一定的秩序,教育矫正一方面是秩序形成的动力,另一方面成为维系秩序的坚强卫士。教育矫正通过教化、惩罚等多种手段,提高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和认同度,进一步加强群体向心力和协同力,增进共同体的稳定性。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教育矫正强化社会的规范体系,平衡多方利益,为维系社会运行发挥联动作用。秩序成为了教育矫正的一大目标追求,并且是评估与判断教育矫正效果的重要标准。  ……

罪错少年教育矫正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 作者简介

  杨岭,女,福建厦门人,教育学博士,集美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青少年犯罪、高等教育研究等。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当代青年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犯罪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江苏高教》《大学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项目5项,出版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