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23cm 页数: 189页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23.8(5.2折) 定价  ¥45.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076291
  • 条形码:9787518076291 ; 978-7-5180-7629-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本书特色

前200名购书读者,凭订单截图,添加客服微信号:fics-sel017,可获得刘佳杨娜老师录制、价值199元的30节配套音频课程,送完为止,快快行动吧!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发生在中国家庭和学校中, 小学生面临的30个的具体问题, 用理论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 帮家长总结和提炼出30个具体落地的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 更能够通过这些方法, 帮助孩子获得适应学校生活的情绪和思维能力, 给孩子的成长打好“心理预防针”, *终指向“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目录

**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孩子心理健康的“预防针” 1

第二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发展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2
问题1:孩子总是乱发脾气,到底是为什么? 15
问题2: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爱哭,这是为什么? 19
问题3:家里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很伤心怎么办? 23
问题4:孩子一直都很乖,很听话,好不好? 27
问题5:妈妈出差,孩子又哭又闹不让走怎么办? 32

第三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构建小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37
问题6:孩子把送给别人的玩具又要回来,这是说话不算数吗? 39
问题7: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就不愿意上数学课,该怎么办? 44
问题8:孩子上课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从此不再举手了,该怎么办? 48
问题9:孩子的作业写错被罚,孩子非说是妈妈没有检查,该怎么办? 53
问题10:孩子不想上学让家长请假,家长该怎么办? 58

第四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培养自信自律的小学生 63
问题11: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怎样能让孩子自信起来? 66
问题12:孩子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强,该怎么办? 71
问题13:孩子犯了错死活不承认,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76
问题14:孩子咳嗽还想吃冰激凌,家长该如何拒绝呢? 81
问题15:如何处理二宝关系? 85

第五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小学生 91
问题16:提升孩子专注力,家长该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学习呢? 93
问题17:孩子记忆力不好,课文总是背不会,怎么办? 97
问题18:孩子的数学题一做就错,一改就会,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102
问题19:孩子总想玩游戏,不想学习,该怎样引导? 106
问题20:想让孩子上兴趣班,孩子不愿意去,家长该怎样引导? 111

第六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教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 117
问题21:同桌总是拿孩子的东西,家长该怎样引导他? 121
问题22:同学问我要一块钱,到底该不该给他? 126
问题23:孩子好心办了坏事儿,该不该道歉? 131
问题24:孩子想当班干部,但不敢向老师表达,家长可以怎样帮助他? 137
问题25:孩子跑步*后一名,如何在失败中依然鼓励孩子? 142

第七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教孩子学会与环境合作 148
问题26:爸妈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钻空子怎么办? 151
问题27:妈妈忍不住又吼了孩子,过后很内疚,应该怎样与孩子修复关系呢? 157
问题28: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争执不下,家长怎么引导? 163
问题29:孩子的朋友不遵守约定,孩子还要不要和他做朋友? 168
问题30: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共规则意识? 173

第八章 社会与情绪技能——构建家庭式学习共同体 180
结语 187
参考文献 188
展开全部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节选

**章社会与情绪技能 ——孩子心理健康的“预防针” 写这一章节时,正处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球几百万的确诊病例还在不断攀升,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每天关注相关新闻报道成了我的习惯。这种新型的病毒*可怕之处就是未知,几个月过去了,我们还不能了解它,当然也没有可以与它斗争的有效办法。疫苗成为让疫情结束的主要方法。只有在人体中增强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人类才可能真正控制病毒的传播。一位知名的流行病专家介绍说:“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次流行病大爆发的记录,真正让我们有能力抗争的,有两项科技创新:一是净化饮用水,二是疫苗。”这也说明,战胜疾病,不能只依靠医疗水平,而是要关注预防。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原文是:“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善为医?’扁鹊曰:‘长兄*善,中兄次之,扁鹊*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说:“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的医术谁*高明?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其实是*高的。他总是在别人还没发病的时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家里。我二哥的医术次之,他能在症状初发的时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里有些名气。我的医术其实*差,我都是看人病情很严重了才开始治,用的都是猛药……结果我名气反而特别大,诸侯都知道我。”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医生看病,能够防患于未然的才是医术*高明的。《黄帝内经》中有个名句叫作“上工治未病”,就是说医生能在病症未发生前就做好预防,才能减少病痛,提高健康水平。这是一种“上游”思想,是防患于未然,是站在未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到今天,家家户户已经把预防身体疾病当作首要任务,国家要求每个新生儿必须注射指定疫苗,避免流行疾病的发生。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每个家庭都为生活在这样的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感到幸福。但是,身体疾病的预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心理疾病并未引起关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2010年公布的研究显示,美国约半数13~19岁的青少年存在情绪、行为或吸毒酗酒等问题。据估计,美国20%的学龄儿童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包括0.4%~8.3%的抑郁患者。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80%得不到有效干预。大约25%的美国学生会对学校反感,15%~22%的学生会有严重的社会与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超过70%的美国学生在应该得到心理健康干预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帮助。很多儿童有严重的社会、情绪和心理健康障碍,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中国,我没有查到类似的权威数字公布,但在每个人的周围,也越来越多见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出现。有的孩子饱受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和多动症的困扰,四处求医治病;有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虚拟空间,无法与真实世界相处;有的孩子则选择了离家出走、辍学、自杀或反社会等极端行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悲伤、易怒、没精打采和孤独中,很难专注于课堂学习。家长面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苦不堪言,却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更不用说防患于未然了。目前,在很多知名心理咨询室和精神卫生中心,儿童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预防的紧迫性。如果还不能将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这种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无数家庭都将面临极大痛苦。 怎样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预防呢?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努力带孩子远离伤害的环境,就可以让孩子免受伤害。比如:妈妈常常控制不好情绪,经常打骂孩子,为此,妈妈会感到自责,然后努力学习各种育儿课程,希望能改变自己的坏脾气,不再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上学,遇到一位非常严格的老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让孩子感到不公和受伤。于是,家长就认为老师是个不称职的老师,努力给孩子转学,希望通过离开老师保护孩子;有的家长为了避免青春期孩子和“不良少年”学坏,每天紧紧盯着孩子的行动,一步不离;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不好,担心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伤害,就出高价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希望得到国外的“高级”教育。我认为这些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通过净化孩子的外部环境达到保护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但是大家想想看,我们真的可以帮孩子清理掉全部的“坏环境”吗?是不是妈妈学习了新的教育方法,就永远不会跟孩子发脾气了?是不是逃离了今天的老师和学校,就一定称心如意了?是不是用眼睛寸步不离地盯着孩子,孩子就真的不会交上“坏朋友”?家长真的可以每时每刻的监管到孩子吗?很显然,未来不可知,这些美好的期待只是幻想而已。孩子身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怎么可能不置身于“病毒”之中呢?身体健康的预防针,它的预防原理在于提升人类自身内在抵御病毒的能力,心理健康的“预防针”也是如此。家长关注的不应该是怎么帮孩子披荆斩棘、清理外部环境,而要学习更多的教育方法,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与情绪技能,以便再遇到问题时,可以有力量和办法去面对。这就如同不会游泳的孩子,家长既不能害怕溺水就让孩子远离水池,也不能等他掉进水里大声呼救,才急急忙忙递上救生圈,只有提前给他穿好救生衣才是*安全的措施。 这么说还有点抽象,我来举一个例子,更容易让家长理解“心理预防针”。先假定一个场景,5岁的小强正在搭积木,突然不知什么原因,积木倒掉了。小强瞬间非常生气,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用脚狠狠踢倒在地上的积木。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家庭场景。遇到这个问题,家长会如何处理?我们来预设三位妈妈,分别为A妈妈、B妈妈和C妈妈。通过三个妈妈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理解。 A妈妈:有什么好哭的,自己弄倒了积木,还这么不讲理。不许再哭了,小心我揍你! B妈妈:宝贝,这是你好容易才搭好的城堡,哗啦倒掉了,你是不是特别特别生气啊?来,妈妈抱抱,想哭就哭一会儿,以后搭积木要小心。 C妈妈:宝贝,这是你好不容易才搭好的城堡,哗啦倒掉了,你是不是特别特别生气啊?你给妈妈比画比画,你的生气有多大?咱们想想看,除了用脚踢积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的生气变小一些呢?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不让积木受伤,也不会把脚踢疼呢? 听到这三位妈妈的回应,孩子会更喜欢哪位妈妈呢?的确,B妈妈和C妈妈会让孩子的感受好很多,她们做出了孩子心中期望的好的回应。但是大家仔细观察,B妈妈和C妈妈也有不同之处。B妈妈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了理解,与孩子共情并且允许他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这样做给孩子提供了温暖的港湾。孩子在妈妈爱的怀抱中会很快恢复情绪(关于情绪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做对恢复情绪有效,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做具体讲解)。小强在B妈妈爱的滋养下,感受到来自环境的安全感。C妈妈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在共情孩子的基础上,又给孩子提出了三个启发性的问题:“你给妈妈比画比画,你的生气有多大?”“咱们想想看,除了用脚踢积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的生气变小一些呢?”“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不让积木受伤,也不会把脚踢疼呢?”**个问题,妈妈在引导孩子自我觉察和审视情绪,用评估大小的方式,教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第二个问题,试图在理解孩子“踢积木”行为的基础上,丰富他处理生气情绪的方法,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的办法;第三个问题,则是引导孩子关注方法的有效性和不伤害性,鼓励孩子自己发现更好的处理生气情绪的方法。在妈妈的启发下,孩子不仅平复了情绪,还启动大脑对情绪进行思考。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不仅可以自我觉察情绪,还可以主动启动思考,找到表达情绪恰当的方法。 这样分析下来,B妈妈做到了关注小强的情绪,就仿佛在孩子生气的时候给了孩子一个救生圈,让孩子安全上岸。而C妈妈是利用了这一次情绪事件,不仅给了孩子救生圈,还在孩子上岸后,给他穿上了可以自己启动的救生衣,为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试想,等孩子在幼儿园、学校也遇到这种事情,很用心做的作业被老师批评了,或者画了好久的画被同学弄脏了……哪一种妈妈培养的孩子会有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呢?当然是C妈妈,她不仅处理了当下的状况,还赋予了孩子一种能力,叫作“社会与情绪能力”。长期被这样引导,孩子会拥有自我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不仅可以安抚自己的情绪,还能具有自我反思、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社会环境不可能永远风调雨顺,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挫折。但不同的人面对这些逃不过的挫折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消极逃避,甚至崩溃;有的人越挫越勇,积极面对;也有的人还能利用挫折,总结经验,创造新的价值。这绝对不仅仅是智商和学习成绩的差别,而是内在情绪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区别,也是未来社会竞争的软实力。社会与情绪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孩子心理健康的预防针”。拥有这项能力的孩子,会更具有自然免疫力,更容易克服困难,适应外部环境。接下来的各章节,我会通过30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教家长如何成为更加智慧的C妈妈。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这些能力真的可以通过家长的引导来培养吗?有人不是说,情商是天生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从“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脑神经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更清晰地了解了情绪这种说不清的东西。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脑神经的可塑性。也就是说,社会与情绪学习可以有效塑造儿童的大脑神经回路,增强专门负责管理情绪的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如果对儿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是可以实现后天重塑,达到心理预防效果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证研究,美国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联合会给出了一组数据:在美国,参与学习社会与情绪技能的孩子,50%的孩子学习更为专注,成绩得到提高;不良行为平均减少28%;63%的孩子明显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我们的童心沃社会与情绪学习研究院依托课程的形式,对近千名小学生进行社会与情绪学习的教育,也看到了他们行为的变化,亲子关系趋于和谐。 打了“心理预防针”的孩子,到底会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灵活性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被人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有的家长说不应该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有的家长说如果不打回去,以后自己的孩子还是会受欺负。到底该不该打回去呢?我认为没有唯一的答案,要看当下孩子自己的状态、对方的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假如欺负人的孩子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自己,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要不要打?我认为该打,用回击的方式告诉对方“我不是好惹的!”但如果对方膀大腰圆,明显比自己有优势,要不要打?那当然不能打,**时间要选择跑,此时保护自己不受更大伤害才是重要的。如果发生冲突的时候,有同学在场,要不要打?那就要想想看,如果我动手打了人,会不会造成“双方都动手”的事实,不利于后续伸张正义。其实,我只是简单列举了三种可能的情况,实际问题一定更加复杂。而且就算再发生一次,也一定会有一些变量,影响*后的行为方式。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责任绝不仅仅是告诉他打还是不打,更不能教他用唯一的方法应对不同事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经历,分析当下情境,站在自己、对方和环境的三个维度综合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够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孩子才不会僵化。 灵活性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重要的能力。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万事万物都交织在一起。尤其我们国家又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古国,人与人错综复杂地相处着。如果只有单一的思维,用僵化的方法,就很难将事情处理得合理、适度,甚至还会把事情搞砸。这样的人一定体验不到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社会融入感。很多社交恐惧症,宅男宅女都是不具有灵活应变的社会能力而不得已选择把自己藏起来。 2.自主性 很多时候家长特别强调自己的能力。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家长着急地安抚他,想让他尽快好起来;孩子每次遇到问题,家长**时间就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好像永远不放心孩子可以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孩子的作业,家长比孩子还着急,每天上赶着追着他写作业……家长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孩子却还经常不领情。家长大呼自己养了一只“白眼狼”。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是处处帮助他的人,而是肯放手让他自己去做的人。换句话说,他们问家长要的是自主,要的是可控感。哪怕我很痛苦,但这是我的选择;哪怕真要面对失败,但这是我的经历。“我能决定”是孩子自信和独立的标志,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在找寻的就是这个感觉。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越想给孩子爱的家长越要适当地赋予孩子自主的权利,家长也要学习适当的方式满足孩子自主的需求。即使您特别想看到孩子开心,即使您已经有比孩子更好的办法,即使您不忍心孩子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也要忍得住。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这是他成长过程中体验“我能决定”的良好时机。 一个10岁的孩子告诉妈妈自己要离家出走。妈妈害怕得不得了,随时随刻地盯着孩子,一步不离。这让孩子更加反感,真的在妈妈不经意的时候跑出了家门。妈妈非常自责,“为什么我没有看管好孩子呢?”但这位妈妈却不明白,其实孩子*初跟妈妈说离家出走,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感,想要通过这样的表达,让妈妈承认“我可以做决定”。可谁想,妈妈不仅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还更加戒备森严,让孩子丧失了一切的自由和自主的机会。为了表达愤怒,孩子终于冲出“牢笼”,用过激的行动向妈妈证明自己长大了。 那么怎样赋予孩子自主性,让他们拥有面向未来的独立人格和勇气呢?当孩子跟妈妈说自己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妈妈可以说:“好啊,你做出的决定妈妈都是支持的。只是要提醒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睡觉、靠什么生活的问题?”通常这时,孩子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妈妈承认了“我可以做决定”,自然不会盲目离家出走了。因为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不可能独立生活在社会上。很多孩子就会说一句“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给自己个台阶转移话题了。 自主性是孩子未来寻找社会位置的*重要能力。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我可以做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我能决定”的核心自信来支持。有这个自信,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符合自己的社会位置;没有这个自信,就只能依附于外界,迷茫地不断寻找。 3.合作意识 说到合作,每个人都不陌生。很多人觉得,合作就是大家一起做事情。但我觉得并不是这么简单。合作意识更是一种内在状态,而不是表面形式。 小K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他非常生气,为了泄愤,他在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信息辱骂。很显然,这种做法将同学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使这件事发展成为必须争个你死我活的状态。当然,有可能确实是对方过错在先,但这样的行为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当时发泄了情绪,一吐为快,后续还有可能产生很多风险。比如:激起对方的愤怒,把一个朋友变成了敌人;在群里展现了自己失态的一面,被很多同学看在眼里,也会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反感。显然,这个选择得到的不是共赢的结果,反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事情平时也很多见,比如:老师批评了孩子,孩子跟老师赌气,不好好上课;妈妈每天为了作业,跟孩子大战三百回合;家长嫌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低,总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这些处理方式都将两者推向对立面,斗争的时间越长,双方的损失越大,想要达到的目标越无法达成。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因为没有合作意识造成的。合作的目的是共赢。能使看似矛盾的双方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合作。 小K如果可以在和同学发生矛盾后找他谈一谈,这就是在传递一种态度:我希望和你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成为敌人。哪怕当面直接表达愤怒,哪怕问题根本没有解决,但这都是基于合作的目的做出的选择,是成熟的行为方式。同样,被老师批评的孩子,自暴自弃也绝不是好主意,不仅让老师更加不喜欢他,而且还丧失了用学习证明自己的机会,更加伤害到自己。因为作业天天战斗的母子两个,非但没有站在一起与作业斗争,反而因为作业成了对立的敌人,制造了亲子问题,这又何苦呢? 仅仅几个生活场景,就足以见得合作意识在人际关系中是多么重要。冲突是一定存在的,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冲突,如何能在解决冲突中让双方都实现共赢,获得好处,这才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真正能力。 如何教家长给孩子打上这一剂“预防针”呢?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我就从情绪管理能力,多元化思维方式,培养自律自控、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与他人相处、与环境合作几个板块,具体教家长学习,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我会先从众多家长的问题中找到一个代表性问题,以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诠释我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家长朋友可以参考借鉴,用于理解孩子展示出来的问题。当然,家长*关心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会用亲子对话的方式,教给家长怎么说、怎么做。家长可以根据这个场景的展示进行举一反三,迁移到生活的更多场景中去。不过,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不是任何方法对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每个方法都有它的使用范围,也有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也会在每个内容中给予提示。这个学习过程遵循了从理论到策略再到方法的由深到浅的过程。如果比喻成一棵大树,可依据的理论是树根,给予充足的理论营养;我的观点算是一种策略,是树干,这是一种视角,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只是众多策略中的一种思路而已;*后,树枝是由策略生发出来的具体方法。在一定的策略中生发的方法不止一种,如果家长朋友可以理解,就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一直都相信,每位家长才是解决自己家庭问题的专家。我也期待,这本书可以帮助您找到符合你们亲子关系的*有效方法,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打上这一剂社会与情绪能力的“预防针”。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庭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杨娜 童心沃社会与情绪学习研究院院长,童心沃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研发总监,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长培训、师资培训导师,20年一线资深教师 刘佳 童心沃SEL创始人CEO,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实践专家,儿童社会与情绪学习家长培训、师资培训导师,20年一线资深教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