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作者:蔡祥元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8.6(8.1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84076
  • 条形码:9787100184076 ; 978-7-100-18407-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本书特色

意义问题是哲学上令人着迷又令人迷蒙的一个问题,那么意义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内容简介

意义是哲学乃至人生的优选关切。它很直接地体现在语言现象之中。传统语言观对意义根源的追溯不是失于客观主义,就是失于主观主义,很终都难免陷入两难或悖论。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提供出一个进入意义内核的思想契机。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在此基础上,将意义构成从主体性的“囚笼”中释放出来,赋予它以很原初的地位。意义的生成首先造就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与此同时,意义又将自己表现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语言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错位与生成的游戏。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目录

导 论

**章 意指思路的提出与发展形态

**节 意指思路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意指思路的自然主义开展及困境

第三节 胡塞尔对意指思路的现象学分析

第四节 符号行为与直观行为的交织

第二章 现象学的“声音”

**节 “内心独白”在胡塞尔意义学说中的位置

第二节 真实的语言与想象的语言

第三节 时间意识问题

第四节 平行论与语言的可能性

第五节 “声音”的形而上学实质与困境

第三章 私人语言的私人性

**节 “内心独白”如何导致私人语言

第二节 实指定义中的意指困境

第三节 私人语言的“私人性”

第四节 意指困境与胡塞尔的意义学说

第四章 从声音到文字

**节 “听自身说”中的间隔

第二节 “内心独白”中的他者

第三节 话语的实践功能

第四节 观念对象的历史性

第五节 语言文字的生产性功能

第六节 意向性结构的“裂缝”与文字的可能性

第五章 从意指到生成

**节 遵守规则悖论的提出

第二节 怀疑论解读及其问题

第三节 决定论方案及其问题

第四节 悖论的真正根源:意指思路

第五节 悖论的出路:意义构成论

第六章 语言的游戏207

**节 语言图像论中的不可说之维

第二节 意义在语言游戏中的原初构成

第三节 语言游戏的确定性

第四节 语言游戏的客观性及其与实用主义意义观的区别

第五节 生活形式中的错位结构

第七章 文字的厚度

**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裂缝”

第二节 “差异”的现象学还原

第三节 印迹之为意义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字之(为)起源

结语 在语言—界限处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展开全部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节选

“语言转向”这一说法*早是由分析哲学家们提出来的,一般也用来刻划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 分析哲学界的众多哲学家,从弗雷格开始,包括罗素、维特根斯坦、 卡尔纳普、塔斯基、蒯因、戴维森等,无不围绕语言展开哲学思考。达米特在《分析哲学的起源》中指出,分析哲学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分析为思想提供一个综合的哲学说明。 “分析哲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而使它与其他学派相区别的是其相信:**,通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明;第二,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综合的说明。”他在评价弗雷格的哲学地位时进一步指出,语言的意义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或基本问题。“正是由于这一点,意义理论成为哲学的基础部分,为其他问题提供支持。因为哲学把意义分析作为它首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任务,以及因为这种分析越深入,它就越依赖一个正确的有关意义的一般性论述,即用来理解表述的一种模式,意义理论,作为寻求这种模式的理论,才是所有哲学的根基,而不是笛卡尔曾经误导我们相信的认识论。 弗雷格的伟大首先就在于他洞察了这一点。” 在现象学界,语言虽然不是如此核心,不同现象学家有不同思想主题,但是,某种意义上语言也贯穿“始-终”。语言的意义问题可以说构成了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起点。正是以意义作为逻辑研究的对象,使胡塞尔与逻辑的心理主义解释划清了界限,并由此踏上了现象学的道路。 海德格尔早期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的形成,得益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思想,而范畴直观就是由语言形式要素的含义充实问题引发出来的。他的存在之思一开始就与语言的独特本性关联起来了,“对语言和存在的沉思老早就决定了我的思想道路”。如果说海德格尔早期是通过存在来理解语言的话,那么后期海德格尔则通过语言来思考存在的可能性,赋予了语言更本源性的地位,提出了语言是“存在之家”的主张。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以语言来诠释人类的存在经验,并以此构成了哲学诠释学的根基。“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适于使用的装备,相反,以语言作为基础,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是,人拥有世界。”梅洛-庞蒂明确指出语言意义问题隐含深刻的洞见,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极好切入点。 他在 《知觉现象学》中以身体现象学的独特视角对语言现象做了重新解释,认为言语和身体动作一样具有构意能力,“言语是一种真正的动作,它含有自己的意义,就像动作含有自己的意义”。当他的研究兴趣从知觉世界转向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时,语言甚至取代身体成为他关注的中心。列维纳斯有关他者的思想同样受益于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思考。 伊森??克莱因伯格指出,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是透过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来反思共在概念的结果。 德里达则以“文字”为切入点找到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裂缝”,并由此创建了解构主义。由于解构主义突破了思想与文本的界限,并开启了一种比哲学诠释学更为彻底的文本解读策略,使其超出了狭隘的哲学领域,对一般人文科学思想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 作者简介

蔡祥元,1975年生,浙江衢州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1994-1999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完成本科学习,2003-201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完成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其间(2007-2009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公派留学两年,2010年9月起入职山东大学。入职以来,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和省社科等相关科研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