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刘半农传

刘半农传

作者:齐芳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1.8(3.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刘半农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828121
  • 条形码:9787515828121 ; 978-7-5158-281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刘半农传 本书特色

刘半农是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传》作者齐芳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拥有一份爱国的热忱、一场孤独的旅程和一生洒脱的性情的语言大家刘半农的一生。

刘半农传 内容简介

一份爱国的热忱,一颗高傲的灵魂,一场孤独的旅程,一生洒脱的性情。在这世上,鲜有人可“触多方而俱有成”,能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已是不枉此生的。然,有这样一人,在其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行走,许多旁人望尘莫及之事,他均可做到成绩斐然。 这个人,就是刘半农。 《刘半农传》记录了语言大家刘半农的一生。

刘半农传 目录

**章 书香门第,少年才俊
1.品味书香,苦难成长
2.寓教于乐,童年生活
3.拔得头筹,进入中学
4.崭露才名,拜师名家
5.才子佳人,传奇姻缘
第二章 横空出世,文坛魁首
1.为谋生计,远走他乡
2.投身文界,以笔为生
3.活跃文坛,小说新秀
4.声名鹊起,文坛魁首
5.文学改良,初试先声
第三章 中学肄业,北大教员
1.才情独厚,文体改良
2.肄业之名,受聘北大
3.难弃重任,探索新诗
4.青年“台柱”,写作“新”河
第四章 创新文化,变革先驱
1.巧唱“双簧”,助力革新
2.弃旧迎新,收集歌谣
3.国语统一,声援“五四”
4.语言研究,《文法通论》
第五章 潜心钻研,成绩斐然
1.一波三折,远赴英国
2.生活拮据,能观善学
3.艰难度日,坚固友谊
4.殷殷深情,首创“她”字
5.添丁进口,窘困之境
6.思乡心切,眼泪成诗
第六章 巴黎求学,结缘文物
1.初到巴黎,穷且益坚
2.刻苦研究,四声实验
3.敦煌掇琐,初识文物
4.钟情“语言”,喜获佳绩
5.风平浪静,乘船归国
第七章 重归故国,思绪万千
1.北大任教,自由之魂
2.抵御列强,救护文物
3.一心护国,厉声斥“黑”
4.何典之音,众所纷纭
5.扬鞭长啸,唇枪舌剑
6.惨案巨响,瓦釜回音
第八章 人生百态,步履艰难
1.得罪陈源,抬杠玄同
2.办刊不易,约稿亦难
3.形势可危,激情受限
4.回忆往事,告别“世副”
第九章 不附世俗,唯显本真
1.笑话文学,谈影著作
2.痛恨西医,拒说洋文
3.与鲁疏远,终结《语丝》
4.微妙关系,耳朵风波
5.戏剧之思,董人之传
6.辅仁教务,“国立”院长
7.禁舞之令,缘尽文理
第十章 爽直个性,情溢满怀
1.救国心切,情绪高涨
2.小女成长,兄弟去世
3.文思泉涌,“打油”人生
4.以诗会友,文显本真
第十一章 意外陨落,不负此生
1.真性为人,半农杂文
2.应邀写作,实地调研
3.意外染病,巨匠陨亡
4.一代巨擘,名留青史
展开全部

刘半农传 节选

**章书香门第,少年才俊 1.品味书香,苦难成长 刘半农的老家在江苏省无锡市附近的江阴,是个自古就出名人才俊的地方,如果刻意追溯,是可延伸至春秋战国时期的。 古时候,江阴被称为暨阳,是个枕山负水、襟带三吴之地。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被册封在此地;到了战国时期,这里的主人是春申君黄歇,所以这里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使命。 追溯刘家的家谱,可以发现刘家自曾祖父刘荣开始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刘半农的曾祖父刘荣生于嘉庆十一年,死于同治三年,为人慷慨重义,是当地有名的“忠义”之士。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洪秀全连同杨秀清、萧朝贵、冯云等人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在此期间,刘荣和他的长子刘汉因组织当地的义民剿除逆匪,双双遇难,被杀害的时间相隔不过十几天。刘荣死时59岁,而他的长子刘汉年仅33岁。刘氏父子慷慨英勇的行为,受到乡邻的赞颂,均被列人当地的“忠义祠”之中,受百姓的香火供奉,以示敬畏。 刘半农的父亲并不是祖父的亲生儿子。刘汉,也就是刘半农的祖父,在遇难之时,并没有留下子嗣,刘汉的妻子夏氏在他去世十几年之后,想在乡下的本家之中过继一个孩子,承袭香火,奉养终老。 夏氏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她选中的是一个家境比较贫困的本家,他家中共有四个孩子,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夏氏希望能选个大一些的男孩,带回来直接可以送到私塾去读书,也方便照顾。 夏氏去领孩子的时候,看到三个男孩子都躲在床底不敢出来,而那个女孩子也躲在母亲的怀中啼哭不止,这样的场景让夏氏心里非常难受,她一再向几个孩子的父母保证不会亏待孩子,并对几个孩子说:“我们本来就是本家,以后还可以经常往来,还可以常回家来看望父母和兄妹,并且还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老了之后也有个依靠。” 之后,又对着哭泣不止的女孩说:“别哭,别哭!你的哥哥到了我们家,你也可以常来玩,我也有了侄女不是吗?”在夏氏一再的保证和规劝之下,孩子的父母稍有安慰。夏氏希望可以带老大走,但是老大死活不肯,这时只有5岁的老三从床底下爬出来,说道:“我去,这样家里也少了一个人吃饭。” 这个懂事而又听话的孩子叫刘宝珊,他就是刘半农的父亲。就这样,刘宝珊被夏氏带回家去悉心抚养,并送入私塾读书。当时,夏氏的家境也不富裕,可她希望这唯一的儿子能够有学识,受人尊敬,于是便靠纺纱织布赚钱来供养刘宝珊读书。好在刘宝珊十分上进,且聪明好学,在1896年——他26岁的时候,考中了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儒学生员,从此在家中办起私塾,教书育人,养家糊口。 刘半农的母亲蒋氏也同样有着一段辛酸的经历。蒋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无法抚养嗷嗷待哺的女儿,只能忍痛把她扔弃。 当时正值严冬,河流表面都冻上了冰,蒋氏就被扔弃在冰面上,恰好此时刘半农的祖母夏氏从河边路过,便把她捡回家中与刘宝珊做伴,她也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 蒋氏的母亲对女儿非常愧疚,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也无能为力。后来,她无处可以居住,便留在刘家附近的圆通庵中,默默忍受内心的自责和痛苦,却也偶尔能看到女儿的状况,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在当时社会,刘半农母亲幼年时期被遗弃的悲惨遭遇不是个别的现象。封建旧社会时期,弃杀女婴是一个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当时的经济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一种矛盾,男孩作为主要的劳动力被允许生存,而女孩因劳动力不足则被遗弃或者杀死。 许多年之后,已成年并且对社会有一定认知的刘半农,曾经与弟弟刘天华讨论过母亲的问题,他说:“对于外祖母遗弃母亲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外祖母,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悲伤的事情,后来也成为刘半农小说和诗歌的题材之一,为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一些残酷的社会问题,让人重视,给人警醒。 父亲是在远方亲戚处领养的孩子,母亲是被遗弃的孩子,在善良坚强的祖母的抚育下,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建立了起来,刘半农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出生的,虽然贫穷,但接受的教育却并不比别人少,甚至更多。 刘半农年幼时期就接受到来自父亲关于江阴文化的启蒙教育。刘半农,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有时用瓣穰,后改字为半农,号曲庵。自改名“半农”之后,一直沿用。他出生于1891年,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 寿彭是父亲给取的名字,父亲希望他能够像古时候的彭祖一样长命百岁,健康成长。他的出生,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命的活力,婴儿时期的他白白胖胖,大眼睛黑白分明,深得父亲喜爱。 父亲刘宝珊常常在教课之余抱着他四处走走逛逛,教他分辨大自然的各种物象,哼唱各种儿歌和家乡的民谣,于是聪明的阿彭在3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咿咿呀呀地背诵儿歌了。看到儿子如此聪慧乖巧,刘宝珊喜不自禁,也更加认真地教导他读书识字并更多地汲取江阴地区的传统文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