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训诂浅谈

作者:陆宗达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9cm 页数: 169页
中 图 价:¥21.3(8.5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训诂浅谈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85400
  • 条形码:9787100185400 ; 978-7-100-18540-0
  • 装帧:10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训诂浅谈 本书特色

语文教师学习和运用训诂学知识的专业普及读物 本书作者陆宗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训诂学家、《说文解字》研究专家,他认为语文教师学习和运用训诂学知识,不但有助于教好文言文,而且对教好现代文也大有裨益。在过去,训诂学被看作一门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学问,影响了它的普及。作者有感于此,著成此书,简明扼要,是大家写小书。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怎样学习和运用训诂学,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训诂学可以解决文言文词语理解的疑难问题,比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说荣国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准确理解其用意,必须从训诂着手分析“僵”字的涵义,不是“硬”而是“前覆”“趴下”。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知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从而准确深入地理解句意和文意,理解传统文化。

训诂浅谈 内容简介

《训诂浅谈》是陆宗达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本普及训诂学知识的小书,曾收入吴晗主编的“语文小丛书”。该书作为训诂学的普及读物,联系实际,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训诂浅谈》把训诂学的内容与方法归纳为5个方面,即解释词义、解释文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段、阐述语法。本书以大量的例证和通俗的讲解,介绍了有关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和运用训诂学的途径,是一本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训诂学入门读物。本书还收入了作者的《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训诂问题》《谈一谈训诂学》《一切学术文学应以训诂为址基》《介绍许慎的<说文解字>》《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等 7篇文章。

训诂浅谈 目录

代序一 学点训诂1

代序二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训诂问题 7

训诂浅谈 1

一 什么是训诂学 5

二 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 17

三 训诂和章句 39

四 训诂和表达方式 45

五 怎样学习和运用训诂学53

后 记 76

附录

谈一谈训诂学77

一切学术文学应以训诂为址基94

介绍许慎的《说文解字》100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129

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 154

编后记 168


展开全部

训诂浅谈 节选

学点训诂 我主张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一点训诂学。这不但对教好文言文是绝对必要的,就是对教好现代文和现代汉语也大有裨益。 训诂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门古老的科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词义为中心的一个门类。它*初起源于汉代,隋唐便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有所更新,清代达到鼎盛。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语言学的发达,使训诂学不断克服因袭保守的弱点,逐渐走向科学化。同时,由于它在历史学、考古学、中医学、古生物学和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便有了更大范围的普及。要想在中学教好文言文,做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工作,教师在进修中学习古汉语语法固然非常重要,同时也应当学点训诂。因为,就古今汉语的发展来说,词汇的变化要比语法更为迅速,古今词义的差异要比古今句式的不同更为突出,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的词语方面的困难,也要比句子方面的困难更多。这些困难,就需要借助于以研究古代书面汉语(文献语言)为中心的训诂学来解决。 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教学能起什么作用呢?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词语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训诂可以给我们提供资料和方法,帮助我们去探索一些难解的词义。例如,《陈涉世家》一课中有“尉剑挺”一句,一般书上将“挺”解释作“拔”,认为“剑挺”是“剑拔出鞘”。但这个解释与当时情境不符。当时尉正要挞笞吴广,并无杀他的意思,何必拔剑呢?这个问题只要学生稍一追问,教师便难对答。我们根据训诂的核证,才能知道“挺”是“失”的借字,也就是“跌落”。刚巧尉的剑跌落,才给吴广杀尉的机会。再如成语“衣冠楚楚”的“楚楚”应如何解释?只有通过《说文解字》才能知道“楚”即是“”,当“颜色缤纷而鲜亮”讲,古代文献都写作“楚”,原是个假借字,但通行了。再如,《冯谖客孟尝君》一课有“食以草具”之说。什么是“草具”?说法也不一致。学了训诂,我们便可用查源和系联的方法找出“草”(即“艸”)的引申义列,并知道这个词有“疾速”的意思,因而引申有“不细致”“潦草”“粗糙”的意思。“草草收兵”的“草草”就是“急促”,“食以草具”的“草”就是“粗劣”“粗糙”。用粗劣的食具给冯谖盛饭,表示对他不恭、瞧不起。今后,文言文在语文课本中的选篇还要增多,疑难问题也会更多,如不学一点训诂,对那些难解的词义只能人云亦云,甚至别人讲了,也不会判断是否准确。这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障碍。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词语教学系统化。过去的文言文教学,在词语这个环节上下的功夫是不小的。但是跟有些老师谈起,他们总感到词语教学比较零乱,老师教一个,学生会一个,全凭单个单个的积累,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驾驭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对词义的规律掌握不够、缺乏理论的认识造成的。其实,我国古代的训诂学,早已对词义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律做过很多探讨,也总结出不少理论。运用这些理论,对词语教学的系统化是有很大好处的。例如,通过本义来统帅引申义列的办法,便是掌握多义词的极好方法。尤其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常用词,更需要系统掌握词义,否则,多个义项,多种翻译,便会弄得学生莫衷一是。其他如掌握假借字、掌握异读的方法,也都需要懂得一些规律,才能帮助学生以简驭繁、举一反三。 第三,它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知识、了解古代的生活与生产,以便对文意理解更深入。很多文言文所以讲不准确、讲不生动,往往因为只是机械地寻求古今词句的对当关系,而不能从当时的生活出发,讲出其中的语气和情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弄清古代生活和生产的实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讲《国殇》和《曹刿论战》,便需明了古代战场的情况和车战的具体情况;讲《鸿门宴》,又需具体描述剑、盾、戟等兵器的形状、用法,璧、斗、玦等装饰品的质地、形状,才能将项伯、樊哙、范增等人物的性格和言行讲得准确生动。这些关于典章制度和名物的**手材料,都保存在古代的训诂里。我们应当知道遇到这些问题去查什么书,如何得到更详尽的解释,这就非学点训诂常识不可。 第四,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衡量别人的注释。一般说来,现代人的注释都是根据前人的注释和说法。如果前人有不同的意见,现代注释者便加以选择。要想了解某些现代人的注释,并衡量它是否妥当,便需知道他的依据。这也是训诂学所包含的范围。例如,《愚公移山》一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有些书将“毛”注成“草木”,这似乎是对的,而《甘薯疏序》的“丽土之毛”,有人也将“毛”注成“草木”,这就错了。因为“可以活人”的不是草木而是粮食。有了训诂知识,我们便可知道“毛”训释作“草木”是根据《左传》的杜预注,而“丽土之毛”的“毛”与杜预注的情况不同,那是“苗”的假借,指的是庄稼,不是一般的草木。又如,《狱中杂记》文中有“颇有奇羡”句,“羡”有的注作“盈余”。“羡”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羡慕”“欣羡”讲,没有“盈余”的意思。学点训诂,我们就会知道,“奇羡”一词来源于《汉书食货志下》“以收奇羡”,颜师古注:“羡,饶溢也。”“饶溢”就是“盈余”。这就是中学课本注作“盈余”的依据。其他如《孟子滕文公下》“以羡补不足”、《汉书司马相如传》“功羡于五帝”,“羡”很明显都当“多余”讲。“羡(羨)”为什么有“多余”的意思呢?这是由它的本义引申出来的。“羡”从“羊”从“次(氵欠)”,“羊”是古人认为*鲜美的食物,“次(氵欠)”是口水,看见羊肉流口水,有“欲望”的意思。“欲望”总是多多益善,所以可引申为“多余”。正如“欲”与“裕”通,“裕”也是富足多余。运用训诂知识,我们才能找到“奇羡”一词注释的根据,并把这个词讲深讲透。 现在出版的文言文资料很多,能给教师备课以济急之资,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教师缺乏训诂学的知识,只是盲目地东抄西抄,便很难得其精华,有时还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因此,我主张中学教师要学一点必要的训诂常识,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也要开一点训诂课。有人一听训诂便以为高深奥秘,不敢问津。其实,我国早期的训诂学虽然包罗万象,资料浩如烟海,又是文言文写的,直接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困难,但是经过清代和现代人的努力整理,训诂学已在逐渐科学化和条理化。我们应当从学习训诂的基本原理入手,再逐步掌握更多的材料。加上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想,训诂学不但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掌握,而且也会由于更多的人了解它、运用它而更快地发展起来。 我很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学习训诂学,运用训诂学,发展训诂学!

训诂浅谈 作者简介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民(一作颖明),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慈溪。1926年跟随黄侃学习文字、声韵、训诂,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会委员等。中国训诂学会创始人之一,担任首任会长,名誉会长。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音韵研究、训诂学、《说文解字》 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方面。出版有《训诂浅谈》、《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与王宁合著)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