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应用国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8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应用国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18724
  • 条形码:9787010218724 ; 978-7-01-021872-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应用国学 内容简介

就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我们的社会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俊才,就需要进行生命教育,包括生命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等。传统国学在这方面蕴含者十分丰富的资源。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看,“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发扬和研究。开设“国学”课程,有助于在全体学生中激发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 《应用国学》是四川大学资深教授詹石窗主编的一部国学通识课程教材;本教着眼于应用,即从传统国学关注出发,把国学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概述何谓国学及国学的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从乾坤父母、徐徐胎教、蒙以养正、志存高远、家国情怀、学以成圣、格物致知、艺文滋养、造就风骨、性命双修、积善行德、治国理政、革故鼎新、道法自然十四方面,展开对国学知识、基本内容的介绍,从而比较简明而清晰地勾勒出传统国学的基本风貌和特色。

应用国学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国学? 二、诸子百家与国学经典 三、应用国学的关键是什么? 四、国学的灵魂大生命意识 五、国学的核心精神是“与时偕行” 六、应用国学从认字开始 **讲 乾坤父母 一、从女娲补天说起 二、天地乾坤之对应 三、人命乃在天地之间 四、欲安人命先安天地 五、父母与天地并重 六、百善孝为先与天人合一 第二讲 徐徐胎教 一、从当代胎教态度说起 二、胎教故事何其多 三、关于十月怀胎的认识 四、道家房中术的胎教意义 五、古代的安胎技术与胎教 六、胎教与人口繁衍 第三讲 蒙以养正 一、目前启蒙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蒙以养正:国学启蒙教育的初衷 三、古代蒙学教育读本 四、保持童心与管教 五、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六、合作与责任心 第四讲 志存高远 一、胸无大志的种种迹象 二、志气基于信念 三、国学经典关于信念的记载 四、《易经》“四合”观的理解 五、“奉天时”与志向的滋养 六、洗心于《易》与自我砥砺 第五讲 家国情怀 一、谁不渴望温馨的家? 二、从字形演变看“国”的意涵 三、国学经典关于“家国”关系的论述 四、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五、忧患意识 六、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 第六讲 学以成圣 一、当今关于“学”的诸多问题 二、何谓“为己之学”? 三、儒道的圣人理想典型 四、“内圣外王”旨趣 五、仁德与忠恕之道 六、致诚明 第七讲 格物致知 一、“格物致知”的由来 二、“格物致知”的历史发展 三、“格物致知”的思想底蕴 四、“格物致知”与道德反省 五、“格物致知”的知识论价值 六、“格物致知”与科学创新 第八讲 艺文滋养 一、没有人文熏陶的弊端 二、孔子“六艺”的人文精神 三、风雅颂与赋比兴 四、诗词曲赋与小说 五、古典乐舞激发灵感 六、书法绘画的灵通 第九讲 造就风骨 一、假话盛行的反思 二、鲁迅笔法与“风骨” 三、“建安风骨”及其他 四、“风骨”的多重意义 五、“风骨”与民族脊梁 六、崔永元现象与风骨 第十讲 性命双修 一、“性命”的本义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性命与天道 四、我命在我不在天 五、戒定慧与艮背行庭 六、归根复命与领悟天地大美 第十一讲 积善行德 一、道德滑坡的警示 二、时代呼唤积善行德的回归 三、关于“高调行善” 四、“上善若水”发微 五、道门劝善书的流行 六、发掘劝善书的积极因素 第十二讲 治国理政 一、治国理政的目标是天下太平 二、身国共治的对应理路 三、中庸与整体思维 四、中庸与阴阳哲学 五、中庸与时中 六、尊道贵德的意义 第十三讲 革故鼎新 一、历史的转折点 二、当代社会需要“革故鼎新”精神 三、“革故鼎新”就是开放门户 四、“革故鼎新”是自然历史过程 五、天下神器不可执之 六、顺应民心才有出路 第十四讲 道法自然 一、躁动的世界与不安的人心 二、道法自然与缘督为经 三、顺其自然与无为不争 四、天地大势与安之若命 五、了生达死与功成身退 六、生生不息与逍遥无待
展开全部

应用国学 作者简介

詹石窗, 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老子研究会会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国学馆道家分馆文字总纂”、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副会长、世界道家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先后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首席专家)、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首席专家)等十多个课题。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道教思想史》(副主编)等30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朱熹与先天学关系考论》等学术论文近三百篇。论著先后获得省部级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有两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一部著作入选国家规划办“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