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237420
  • 条形码:9787513237420 ; 978-7-5132-374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本书特色

央视热播剧《老中医》现实版孟河医派学术精品!医者仁心《老中医》博施济众 孟 河 派学术精品 守 初 心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孟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孟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孟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医家,极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极高,影响极大。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较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较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创立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内容简介

恽铁樵,名树珏,铁樵为其字,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民;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苏武进人,近代有名中医。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和多部中医函授学校讲义。在学术思想方面,对《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多有阐释和发挥;在临床经验方面,内外妇儿各科兼通,尤在儿科病证方面颇有心得;创办函授学校,培养后学。恽铁樵一生自强不息,坚持与民族虚无主义和废止中医派斗争,强调发展中医必须坚持以中医为主,注重中医思维,捍卫中医旗帜,开拓创新,为近代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贡献。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恽铁樵的生平概况、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中医与西医之争
(二)民族虚无主义和余云岫对中医的挑战
(三)旧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和中医界的抗争
(四)“中医科学化”和“改良中医”之路
二、生平纪略
(一)童年凄苦,发奋图强
(二)习读西学,致力文学
(三)痛丧爱子,弃文从医
(四)逆流挽舟,汇通中西
(五)创办函授,培育新人

著作简介
一、《药庵医学丛书》
二、恽铁樵遗著
(一)《见智录续篇》
(二)《读(金匮翼)》
(三)《病理杂谈》
三、函授学校讲义选
(一)《内经讲义》
(二)《热病学》
(三)《幼科》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二、学术特色
(一)对《内经》的发挥
(二)对《伤寒论》的发挥
(三)对温病的发挥和对热病的认识
(四)中西医汇通思想

临证经验
一、儿科常见病证治
(一)惊风
(二)痧疹
二、内科常见病证治
(一)咳嗽
(二)肺痨(肺劳)
(三)霍乱
(四)痢疾
(五)疟疾
(六)鼓胀
(七)中风
(八)梅毒(梅疮)
(九)十二经穴病候
(十)各类温病的治法
三、妇科常见病证治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人杂病
四、诊法研究
(一)色泽
(二)呼吸
(三)规矩权衡
(四)脉搏
(五)舌诊
(六)疾病虚实之辨
五、用药经验
(一)附子
(二)大黄
(三)麻黄
(四)桂枝
(五)葛根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安脑丸的运用源流
(二)后世对恽铁樵临证经验的发挥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关于中、西医之争。自西医学传人后,医学界及社会各阶层产生强烈反响,面对如何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旧政府消灭中医的种种措施,医学界、文化界、商业界乃至一些海外侨胞都发表许多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进行了长期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①怎样认识西医学;②中西医学能否汇通;③中医学有无存在价值;④中医学怎样向前发展。这些问题的论争涉及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即中西医汇通派,以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等为代表;废止中医派,以余云岫、汪企张为代表;中医科学化派,以陆渊雷、谭次仲为代表。这场论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期论争的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均有所不同。同时,还有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势态虽有起有伏、有断有续、有激战、有缓解,但总体上则贯穿近代史全过程。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运动在医学领域的反映,也是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西医汇通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西汇通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已经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当时的中西汇通思想和科学活动。而近代*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这一主张的人,也不是医学家,而是当时洋务派的李鸿章。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写道:“是书专明用药方剂。亦如葛洪《肘后》、思邈《千金》之体以便循省。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日小补!”此论一出,影响日深。近代的中医学家同时还担负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因此,不断积累新经验,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近代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化,临证经验更加丰富,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治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近代中医学发展的主流,虽仍是继承古代医学理论不断丰富、充实、提高。但是,一些医学家在探索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向着系统化、专门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至于在理论、临证、用药等方面从事中西医汇通的尝试,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反映出中医界努力面向新科学,迎接新挑战,虽然取得的成果不多,但标志着中医药学正在向着新的目标前进。近代中医界在吸收西医学与近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受到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给中国带来新的自然观,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随着近代科学分科日渐明确,各科研究迅速深化,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个专科进行研究,成为普遍现象,直接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进入20世纪,西医学已有更多学科分类,各学科分门别类、深入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有相当的影响。有些医学家在进行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时采用实证方法,如张锡纯亲自尝药、博咨真伪、亲自监制,被尊称为医学实践大师。在近代学校兴起的大潮中,在西学广泛传播的形势下,更重要的是由于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产生了近代的医学教育。它与古代的医学教育相比,教学形式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全不同。近代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新式医学院校。大体有三种办学形式:①教会创办的西医学院校。*早建立的有广州博济医学校(约186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80年)、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1884年)等。20世纪30年代教会开办西医院校已有20余所,成为传播西医学的重要基地。②政府开办的西医院校。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兴办医学校。20世纪40年代,已有公办医学院校30多所。这些院校培养的医生,虽数量有限,但却是我国西医学的重要人才,成为发展西医学的骨干力量。③私人或学术团体集资创办的中医学院校。近代中医界为争取办教育的权利,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斗争,直到1949年,中医教育还未被列入国家教育系统。留在近代中医教育史上仅有私人或团体创办的90余所中医学院校。成为保存、传授、发展中医学的重要阵地。……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恽铁樵 作者简介

  张胜,男,1977年出生,重庆市人;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方剂学专业;从事方剂学教学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主编《舌尖上的中医》,作为副主编参编《中医方剂临床臻粹》《美容方剂学》。参编《中医名方临床挈要》。《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