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作者:黄春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中 图 价:¥39.5(6.7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360973
  • 条形码:9787515360973 ; 978-7-5153-6097-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黄春老师在北京四中一线教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成,生动再现四中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精选14篇中外经典篇目,旁征博引,适时而教,为学生读者提供了优质的课堂补充读物。 ◆黄春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入的教学思考,对阅读名篇、讲授经典文章以及语文课堂的使命与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教师读者翻阅此书,可以学习四中语文名师的教学心法,拓展授课的素材与思路。 ◆黄春老师说过:阅读力的养成,一定是依赖着一个生命的养成而展开的。因而黄老师的语文课更关注文本背后的生命力量,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文章背后的千古人事。 ◆随书附赠14篇音频讲解,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的需求,便于更直观地感受名师课堂。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名校名师关于中学经典篇目的授课讲稿。本书根据黄春老师在北京四中一线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四中语文课堂,为教师读者提供了有趣、有料的教学参考,有助于丰富课堂、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内容精选《郑伯克段于鄢》《鸿门宴》《再别康桥》《变形记》等中外名篇,情韵深长,文质兼美;解读角度新颖而富有感染力。所选内容经典而具有普遍性,故能为全国各地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备课之参考,是一部实用性强大的语文辅导书。 黄春老师说:语文课,尤其是一篇篇地“讲语文”的课,其实就是师生生命的对话。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书中获得些许启发,与学生在对话中彼此成就。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目录

**篇 风流人物

多行不义必自毙——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007

谁言三窟,报得仁心——读《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022

三千越甲竟吞吴——读《国语·勾践灭吴》 / 046

鸿门遗梦英雄在——读《史记·鸿门宴》 / 075

仁而下士,名冠诸侯——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 101

第二篇 无法完美

才情齐飞,人文一色——读《滕王阁序》 / 129

爱,自由,美——读《再别康桥》 / 154

美学“空手”道——读《米洛斯的维纳斯》 / 164

第三篇 说到底

王之为王——读《齐桓晋文之事》 / 179

“说”来话长—— 读《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 203

第四篇 都是生活

悲喜一阁,亭亭如斯——读《项脊轩志》 / 215

背朝未来——读《变形记》 / 232

“小人物”的“小日子”——读《我的叔叔于勒》 / 248

满架秋风——读《故乡人》 / 252

后记 文章千古事



展开全部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节选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著名史书《左传》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一个讲述“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你如果看过《古文观止》,你应该还记得,翻开本书的**篇也是这篇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在这本专门收录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散文的书中,《郑伯克段于鄢》名列**,当然只是因为该故事发生的时间*早而已,但是,也不可否认,《左传》的作者在记录“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故事的时候,是表现出了相当的文学意义的。 “郑伯克段于鄢”堪称《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诸侯列国之中的头号大事。据历史记载,在鲁隐公元年,好像唯一一件和战争有关的事情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了。 “郑伯”,即“郑庄公”(郑武公长子),据说是春秋时期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位国君,同时也是春秋早年中原地区*具影响力的诸侯之一,有后代史家称之为“郑庄小霸”。 “段”,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人),姬姓,名段,即“姬段”;后因奔共(共地,今河南辉县),故称“共叔段”;郑武公次子,郑庄公的弟弟。 如此看来,“郑伯克段于鄢”就应该是一段王室兄弟阋墙的常规宫斗故事了。 其实,自古以来,王室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始终就未曾停止过。“郑伯克段”,也并非首例。在此之前,周公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平定“三监之乱”,就是一场王室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在此之后,为夺皇权,叔伯相争,父子相斗,兄弟残杀,乃至后宫女子也不相让……从男人们的刀光血影,一直演到今天电视屏幕上的《金枝欲孽》《美人心计》《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此类事件就更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然而,为何“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却让后来的史学家们品头论足、津津乐道呢? 我想,其关键在于这场争斗不仅存在于兄弟之间,其间还夹杂着一位重要的人物 :兄弟俩的母亲“武姜”,郑武公之妻,庄公、段之生母。我们先来读一读《史记·郑世家》中对于“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居岁余,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隧从之,见母。 《史记》中的记载,大概是以《左传》为原型的,且比《左传》来得简单得多。 实际上,“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早记录于《春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作为经书,《春秋》对历史的记载,简约到了近乎吝啬的地步。区区九个字,就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交代完毕了。 正因如此,后世学者才会对《春秋》进行增益和解释。*为著名的当属《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春秋三传”中都各自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但又各不相同。 我们先看《春秋公羊传》中的记载: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对史实的记录与描述也是简略得很。“……何?……也”句式,显示了《公羊传》自问自答的解经方式,重在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关于《春秋》所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公羊传》也进行了阐释: “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害他自杀了),还不如当初不给他地盘。段是什么人呢?他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弟”?是因为他与国为敌。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与国为敌。当年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那是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虽然与国为敌,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为敌,虽然在国都之外,也不写明地点。 我们再看《春秋谷梁传》中的记载: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谷梁传》系为《春秋》作注而著,与《公羊传》不同,它惯用语录体和对话体的方式来注解《春秋》,其重心是在阐释与传播儒家思想。关于《春秋》所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谷梁传》也进行了阐释: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现在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行为。所以《春秋》鄙视共叔段的程度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 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打败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公羊传》和《谷梁传》都仅仅只是对《春秋》的文本本身进行了相关的阐释,而同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其实质上却可以视作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因此,关于《春秋》所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左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标题当然是后来的编者另加的,我们暂且不管这个标题有没有别的深意,它起码告诉了我们,本文记叙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他的弟弟“共叔段”的故事。历史上皇室之内兄弟相争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左传》中关于“郑伯克段”的故事有什么新鲜之处。 先介绍一下有关人物: 郑武公,姓姬,名掘突,郑国第二代国君。 武姜,武公正妻姜氏。“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家的姓。 庄公,郑武公长子,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 共叔段,庄公同母弟。段是名,叔是排行,共是国名。叔段与庄公争夺王位失败,出奔共国,所以称“共叔段”。 注意:“武姜”“庄公”和“共叔段”都是他们死后才有的名称。这是史学家用后来的名称追称历史人物。 且看正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先有必要解释一个词语 :“寤生”。 西晋学者杜预曾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说的是姜氏在梦境中生下庄公,受到了惊吓。而当代学者杨伯峻认为:“杜注以为寤寐而生,误。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我们以为,杨伯峻的说法更为准确,“寤生”,就是倒着出生,即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这是难产。寤:同“牾”,“逆”之意。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认为,寤生,即“生之难”。 不管怎样,庄公来世的两种方式,都是“非常方式”。难产,必定带给母亲更大的痛苦。于是,母亲对难产的孩子,有着天然的特殊情感:或是格外的疼爱,或是莫名的憎恶。不幸的是,武姜对寤生,选择了后者。 看来,事情的起因似乎是由于母亲“姜氏”作祟而引发的兄弟矛盾。 庄公“寤生”,固然不是庄公的过错,而作为母亲的姜氏却因任性率意而对兄弟俩产生了好恶之分,甚至还偏心到不顾宗法制度,产生了“废长立幼”的非分之想。虽然理智果敢的武公没有答应姜氏的要求,但是,故事的开端就已经将“庄公”置于“母子”和“兄弟”的矛盾当中了,从此埋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等到庄公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后,姜氏并没有放弃她的念头,一步一步地着手开始她的盘算。她的**步就是要给小儿子“共叔段”争取到发动政变的根据地。险要的“制”地,自然是她的首选。 有必要说说这个“虢叔”和“制”地: 虢国,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一个是位于雍地的西虢,一个是位于制地的东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承担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制”地,俗名“虎牢”,其易守难攻之险要,显而易见。姜氏请封制邑,显然别有居心。 庄公自然不会答应,以“虢叔”当年在此遇难不吉祥为由,拒绝了姜氏的请求,而许诺“佗邑唯命”。庄公的拒绝,是真心出于“不祥”的善意,还是看出了姜氏的谋反之心后的假意托词?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留给了读者一个悬疑。 于是,无奈之下,姜氏领走了庄公许给她的第二志愿:共叔段得到了“京”地,并被尊称为“太叔”(注意,这里的“京”并不是“国都”,而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当然,因为是姜氏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京”地也应该是当时郑国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城邑)。

北京四中语文课(千古文章) 作者简介

黄春,珠海容闳公学校长。原北京四中语文教师、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执行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北京市教学大赛一等奖。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 近年应邀为校长、教师、家长培训《做专业的教育》系列讲座百余场。 著有《笔尖上的成长》《何止文章》《何止于教》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