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74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7.6(8.0折) 定价  ¥7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46059
  • 条形码:9787101146059 ; 978-7-101-1460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特色

传统观点向来把《周易》理解为儒家学派著作,以儒家思想解传,再用这种儒家化了的《易传》解经。陈鼓应先生通过一系列作品的精辟考辨,从哲学议题、思维模式以及万物起源说、自然循环论、阴阳气化论、天人一体观、变化发展观、乐天知命的达生观等概念、范畴和命题的角度,论证了《易传》为道家学派的作品,一反长久以来把《易传》哲学思想归属于儒家的旧说,引起较大的学术反响。本书《周易今注今译》全面体现了陈鼓应先生有关《易传》属性研究的成果,新见迭出,解决了很多困扰读者的疑难问题,对前人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另外,本书文字简炼优美,逻辑严密,阅读体验甚佳。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内容简介

《周易》,又称《易经》,是古典哲学的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参考和征引帛书《周易》,从易学史、思想史、文字、音韵等多方面对《周易》经、传做出注译。全书思想脉络清晰,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及广大《周易》爱好者阅读。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目录

前言

一、乾??(下乾上乾)

二、坤??(下坤上坤)

三、屯??(下震上坎)

四、蒙??(下坎上艮)

五、需??(下乾上坎)

六、讼??(下坎上乾)

七、师??(下坎上坤)

八、比??(下坤上坎)

九、小畜??(下乾上巽)

一〇、履??(下兑上乾)

一一、泰??(下乾上坤)

一二、否??(下坤上乾)

一三、同人??(下离上乾)

一四、大有??(下乾上离)

一五、谦??(下艮上坤)

一六、豫??(下坤上震)

一七、随??(下震上兑)

一八、蛊??(下巽上艮)

一九、临??(下兑上坤)

二〇、观??(下坤上巽)

二一、噬嗑??(下震上离)

二二、贲??(下离上艮)

二三、剥??(下坤上艮)

二四、复??(下震上坤)

二五、无妄??(下震上乾)

二六、大畜??(下乾上艮)

二七、颐??(下震上艮)

二八、大过??(下巽上兑)

二九、坎??(下坎上坎)

三〇、离??(下离上离)

三一、咸??(下艮上兑)

三二、恒??(下巽上震)

三三、遁??(下艮上乾)

三四、大壮??(下乾上震)

三五、晋??(下坤上离)

三六、明夷??(下离上坤)

三七、家人??(下离上巽)

三八、睽??(下兑上离)

三九、蹇??(下艮上坎)

四〇、解??(下坎上震)

四一、损??(下兑上艮)

四二、益??(下震上巽)

四三、夬??(下乾上兑)

四四、姤??(下巽上乾)

四五、萃??(下坤上兑)

四六、升??(下巽上坤)

四七、困??(下坎上兑)

四八、井??(下巽上坎)

四九、革??(下离上兑)

五〇、鼎??(下巽上离)

五一、震??(下震上震)

五二、艮??(下艮上艮)

五三、渐??(下艮上巽)

五四、归妹??(下兑上震)

五五、丰??(下离上震)

五六、旅??(下艮上离)

五七、巽??(下巽上巽)

五八、兑??(下兑上兑)

五九、涣??(下坎上巽)

六〇、节??(下兑上坎)

六一、中孚??(下兑上巽)

六二、小过??(下艮上震)

六三、既济??(下离上坎)

六四、未济??(下坎上离)

系辞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校后记


展开全部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节选

对《周易》经、传注译与研究的学术著作浩如烟海,成就斐然。随着帛本《易经》、《系传》及帛书《易》说(《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释文的公布及其研究的推进,对《周易》经传进行全面整理省思的时机也渐趋成熟。我们不揣鄙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时两载,撰成了这部书稿。 关于《周易》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三个问题:**,学派归属问题。许多人都始终笃信司马迁关于《周易》儒家传承谱系的拟说,《周易》是一部儒家学派著作的先期假说便成为不刊之论,这样一来,使得《周易》的研究一直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对《周易》经传研究的肤浅、片面甚至曲解都与此相关。第二,以传解经问题。在把《周易》理解为儒家学派著作的同时,便是以儒家思想解传,再用这种儒家化了的《易传》解经,这样一来,不仅《易经》儒家说无法成立,而且也使得对《易经》的解释龃龉难通。第三,文字训诂问题。《周易》一书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蕴,为古今哲学家所特别关注,以《易》为载体寓托各自的哲学思考本是极自然的事,但由于忽略了对文字训诂的讲求,加之前两种原因,使得《周易》本文日渐隐晦,沦为一部无法读懂的天书。近年来陆续公布了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如《周易》的经、传和各种《易》说以及《黄帝四经》、《文子》等),使我们有可能对《周易》的研讨做出新的认知和厘正,具体就体现在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全新阐释。在我们整理《周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下面便择其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一、今本《易经》与帛本《易经》 (一)关于成卦法与卦序 《晋书·束晳传》载《汲冢竹书》与《易》相关者为:“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其繇辞则异”。所谓“二篇”,即《系辞》“大衍之数”章“二篇之策”的“二篇”,指今本《周易》分上、下经。今本《易经》六十四卦的成卦和排序,是立足于爻画,即以“非覆(卦爻翻覆)即变(卦爻反对)”为原则,将六十四卦分为两两相对的三十二组。其成卦是有序的,其排次则是随意的。帛本《易经》则立足于三画的单卦重组,即以“分阴分阳”为原则,将八经卦重组为阴阳各三十二组的六十四别卦。所谓“经卦皆八,别卦皆六十有四”当即指帛书《周易》和《归藏》而说。《汲冢竹书》所记“《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其繇辞则异”,这指的应该不是帛本《周易》,因为帛本《周易》的卦爻辞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而且也不分上下篇。 (二)关于《易传》的读本 《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都分别是以何种《易经》为读本?《序卦传》以今本《易经》为读本,这是显而易见的。《杂卦传》虽将今本《周易》的卦序错杂打散,但仍以卦爻“非覆即变”为原则而两两相对,可知也是以今本《周易》为读本。《象传》、《文言传》以天地为统绪,应该也是今本《易经》的系统。今本《系辞传》“三陈九德”章所论九卦的次序与今本《易经》相同,“大衍之数”章论揲蓍成卦法,也明标“二篇之策”,可证是以今本《易经》为读本;但有些章节却也透露出作者参读了其他《易经》本子的迹象。帛本《系传》无“三陈九德”与“大衍之数”章,当不是今本《易经》的系统。《说卦传》所陈说之卦序及卦象,无论是“顺数”还是“逆数”,都是“分阴分阳”的,应是以帛本《易经》为读本的。《彖传》以“乾元”阳及“坤元”阴为统绪,大概也是帛本《易经》的系统。 (三)易与乾——六十四卦总名与首卦名称的关系 近人黄振华撰有《论日出为易》一文,认为“易”字的本义为“日出”,象征阴阳变化(《哲学年刊》第五辑,一九六八年,台湾商务印书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日之上出,运行移易,周而复始,六十四卦变易周环,亦不外此理,故题其名为《易》。而卦名“乾”字的本义,我们认为也恰恰是指日之上出,与“易”字之义正相合,所以才把它列于六十四卦的卦首。前人认为“易”字为“阳”,故以纯阳之《乾》列居卦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种提法虽然有问题,但其思路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关于《归藏》 《归藏》也叫《坤乾》,从这个名目看,大概也如同帛本《周易》一样是“分阴分阳”编排的,或许与《元包》的次序相近,《汲冢竹书》中的“《易繇阴阳卦》二篇”可能指的就是《归藏》。它分阴分阳编排,阴卦居阳卦前,经卦皆八,别卦皆六十四,而有些卦名及繇辞(即卦爻辞)则与《周易》略有区别。《归藏》的卦序及编排方式可能即保存在《说卦》中,而所谓“繇辞则异”则可从《系辞》中略见一斑。如《系下》二章“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易》中《随》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辞与“服牛乘马”颇有距离,《夬》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辞与“书契”同样相去甚远。然而,《归藏》中《随》作《马徒》,《夬》作《规》。“马徒”这一卦名与“服牛乘马”相合,“规”有刻画之义,与“书契”亦相合。可以猜想《归藏》中《马徒》卦及《规》卦的卦爻辞与《周易》中《随》卦及《夬》卦有异,而与“服牛乘马”、“书契”相关。 《归藏》的卦爻辞与《周易》有异,但很多可能都相近,这从大部分的卦名与《周易》都相同或相关这一事实中可以得知。如:《说卦》说“《坤》为大舆”,《归藏》中《坤》作《》,其音义当与“舆”相关。《需》卦爻辞说“需于酒食”,《象传》说“君子以饮食宴乐”,《序卦》说“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似皆读“需”为“濡泽”之“濡”。《归藏》作《溽》,亦沾濡滋养之义。帛本《少》卦,今本作《小畜》,《归藏》作《小毒畜》。“”、“畜”同音,“毒”与“”同音(《老子》“亭之毒之”,河上公本、严遵本“毒”作“孰”),《归藏》之《小毒畜》为帛本《少》及今本《小畜》之复合。又如帛本《林》卦,今本作《临》。“林”训“君”,“临”训“治”,本卦象为君主临治民众。《归藏》作《林祸》。“祸”与“辖”同音,“辖”亦有“治”义;“祸”又与“夥”古通,有“众”义。总之亦谓君主治众,似亦为帛本、今本之复合。又《坎》卦之“坎”字,本义为陷牲之阱陷,《归藏》作《荦》,“荦”与“牢”通。在地下陷牲为坎,在地上关牲为牢,二者有联系。后天图中,《坎》为劳卦,居正北,万物归藏(见《说卦》);而“荦”与“牢”、“劳”音通,干宝引《归藏》作《初》,将万物至此倦劳归闭(《周礼·地官·司徒·充人》注“牢,闲也”,“闲”即关闭之义)的方位亦已标明。 三、关于“逸象” 《象传》的创作一部分是来源于散见在先秦古籍中的一些解释爻辞的文字,我们姑且称之为“逸象”。然而,由于所谓“国各为繇”以及随着《象传》承乘比应等释说体系的逐渐严密,今之《象传》与古之“逸象”亦有一定的差异。今试举三例以证之:《归妹》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小象》说“上六无实,承虚筐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记《归妹》上六说“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也。女承筐,亦无贶也”。“繇”是指卦爻辞。但我们知道,《左传》中凡所征引之卦爻辞,一律不以“也”字煞尾,帛本、今本《易经》亦复如此;反之,《象传》解释卦爻辞,一律都以“也”字煞尾,作为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因此,这里的“繇曰”应该是兼繇辞和对繇辞解释的文字而言(帛书《易之义》:“是故《乾》之亢龙……《丰》之盈虚,五繇者,刚之失也”,此“繇”即兼卦爻辞和《彖传》而说)。就《归妹》卦而说,二至上爻的《小象》均协阳部韵,与《左传》“亦无也”、“亦无贶也”协韵相同,可见二者有内在联系。从今本《象传》的角度说,我们可以称《左传》所存之对爻辞解释的文字为“逸象”。《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小象》解释说“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武子筮得《困》卦六三爻辞,陈文子说“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此所载陈文子之释六三爻辞文亦可以“逸象”视之,亦为今本《象传》的来源之一。“据于蒺藜,所恃伤也”与《小象》“据于蒺藜,乘刚也”显然有内在联系,只是《象传》更明确地以严格的爻位承乘刚柔说之。《乾·文言》第三部分:“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坤》的《文言传》不释用九、用六。其释说体例皆不合,当非《文言传》之原文;其以“也”字煞尾,释说体例与《象传》全同,其文义亦与《乾·象》接近,当是古之逸象窜入《乾·文言》中的。 四、验辞与“有孚” 以龟甲占卜,其兆位有头、腹、尾(见《史记·龟策列传》);以蓍草占筮,其爻位有天、人、地之“三极”或“三才”。卜辞有贞辞、占辞、验辞,筮辞当亦复如此。《周礼·春官·宗伯·占人》“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其所计之中与不中,即为验辞,当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所保留。 研读《易经》,我们认为出现高达四十次之多的“孚”或“有孚”便是验辞。但它与卜辞中作为纯粹验辞的“允”字又有区别,它兼有二义:一为占辞,指征兆;一为验辞,指征验。其用法与“征”字略同。 “孚”字帛书均作“复”。孚、复均有信验之义,如《解》卦程颐、朱熹训“孚”为“验”,《论语·学而》皇侃疏“复犹验也”。 《易经》专讲征兆、应验之事,但全部经文却不见征、兆、应、验等字样,我们将“孚”字释为征兆、征验,便解决了这一疑问。这就如同《易经》是专讲吉凶祸福的,但却不见“祸”字,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祸”是以“害”字为之的;这也如同《易经》是占卜之书而经文却不见“占”字(仅一见,即《革》卦九五“未占有孚”,这个“占”字也很可疑),因此我们有理由将经文出现六七十次之多的“贞”字释为“占”。 “孚”字旧皆训为“信”,“兆”字也有“信”义(《淮南子·本经训》注“兆,信也”)。可知“孚”本与兆坼相关。“孚”是“孵”的音假,《说文》之释“孚”字可施之于“孵”。徐锴《说文系传》:“孚,卵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玄应书补“即”字,说:“孚,卵即孚也;一曰信也。”卵将孵化,表明事物之征兆,从这个意义上说,“孚”或“有孚”可以解释为筮得的卦兆、事物的征兆及迹象等;卵已孵化,则表明事物之征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孚”或“有孚”可以解释为事物发展已有或必有信验、应验、报应、结果等。 卵壳坼裂与龟甲兆坼是同一道理,故古人据此预测吉凶。古有龟卜,亦有鸡卜。鸡卜又有鸡骨卜、鸡卵卜等多种方法,盖古人亦有以卵之孵化占卜吉凶之法。 “孚”字也有写作“旉”的。“旉”谓植物开花,与卵之孵化、龟甲之坼裂相类。《正义》释《说卦》“震为旉”时说:“为旉,取其春时气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而《解》卦(下坎上震)的《彖传》说“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震》为东方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开户、品物开坼之时;《文子·上德》也说“雷之动也万物启”(“启”,开坼),因此《归藏》中《震》作《釐》,“釐”从“”声,当即用为“”,《说文》:“,坼也。果熟有味亦坼。”此皆可见《易》中孚、复、旉之内蕴。 “有孚”也可单言“孚”,二者相同。它们在经文中位置很随意,可置于爻辞之首,亦可在卦爻辞中间,也可居末尾,有时看上去还带宾语,但在训释时不可过泥。 五、《乾》、《坤》与《离》、《坎》 《乾》卦以龙之潜、现、飞、亢取象日之升落;《坤》本作《川》,指川水;《离》本作《罗》,指以罗网兽(帛本《系传》也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罗》”);《坎》谓以阱陷兽。但是,这四个卦的意象却多有重合,如“《离》为日,为乾卦”、“《坎》为水”、《坤》为众、《坎》亦为众等等。 我们认为这种意象分流的现象与八卦图中这四个卦的相互错位有关,即先天图中《乾》、《坤》居南、北位置,而在后天图中《离》、《坎》取代了《乾》、《坤》位置而居于南、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乾》、《坤》的部分意象也随之分流到《离》、《坎》中。 我们知道,《元包》的卦序及宋人的先天图、后天图皆非杜撰,其不但可在《说卦》中找到依据,而且从出土的帛本《易经》中可以得到验证。同时,也说明《说卦》确实保存了十分原始的《易》学材料;换言之,《说卦》中的分阴分阳的“天地定位”卦位图及“帝出乎震”的卦位图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我们认为《离》、《坎》分流《乾》、《坤》意象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今本《周易》经、传错讹之处很多,而帛本经、传舛漏之处亦夥。然而两相对勘互校,则诸多疑难之处颇可疏通。相信大家览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这种印象的。 由于有些观点我们在其他地方已经讲过了,所以在本书中没有再重复展开,请大家参读《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以及刊在《道家文化研究》上的《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乾坤道论》及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的《说乾》等文章。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以下著作:孔颖达《周易正义》(包括王弼、韩康伯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马光《太玄经注》、程颐《易程传》、朱熹《周易本义》、叶适《习学记言序目》、陈梦雷《周易浅述》、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周易杂论》、黄寿祺《周易译注》、《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释文》、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等。 著者 1998年夏

陈鼓应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译(上下)/陈鼓应著作集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他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赵建伟,北京人,1957年生。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阴法鲁)。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有《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性命圭旨校译》、《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及《说乾》、《乾坤道论》、《文子断代研究》、《郭店竹简老子校释》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