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7.8(7.2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29412
  • 条形码:9787559829412 ; 978-7-5598-294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本书特色

本书提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数十位赫赫有名的大师,如鲁迅、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他们都曾在浙江一师任教或求学。通过对他们在一师期间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描写,本书阐述了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联。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叶,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南方一隅的浙江一师破空啼出了自己的初声。新文学作家纷纷会聚于一师。一师不仅成了鲁迅、李叔同、许寿裳、夏丏尊、刘大白、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曹聚仁、丰子恺、柔石、魏金枝等作家在彼一动荡时代的托身所在;更衍为他们实践社会理想、培植生命信念的场域。在一师,他们谈学问道,交友结社,读书济世,于电光石火般的思想交流碰撞间,助成了教育改革与文学革命。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目录

导言
**章 守成与革新:清末民初现代型师范学校的崛起
一、清末学堂新制与现代教育的萌生
二、一师的“日化”建筑格局表象与留日教师
习得于日本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内蕴
三、“木瓜之役”:新学与旧学矛盾冲突的激变
四、首在立人: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个案探析
五、风口浪尖的掌校者:许寿裳在浙江两级师范个案探析
第二章 文学教育的知识谱系与建制考辨
一、从切割“辞章”到走出边缘:文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二、旧与新:一师三代国文教师的知识谱系与蕴藉
三、辩与不辩:以文学革命引入作为分期标志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师范教育模式与新文学培养目标抵牾的调适
第三章 润物有声:发出“现代的声音”
一、破空之声:“浙潮**声”
二、回到一师声音的现场
三、塑形之潜移默化:“经式”训育
四、讲出国语:白话与方言的参差
第四章 审美主义:一师标举的文艺乃至生存层面的价值取向
一、人格教育与职业教育:经亨颐教育思想与江苏教育会教育思想之歧异
二、感精神之粹美: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
三、改变世道人心:以“美”育人的薪传
四、理想主义的文本:抒情审美与现实实践
五、大美之境界:舍监夏丏尊的人格教育个案探析
第五章 读书与济世:“一师风潮”论衡
一、一师“挽经运动”与北大“挽蔡运动”:慢半拍生出的微妙意味
二、蔡元培、蒋梦麟遥控一师船舵使之重归学术港湾
三、社会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交相辩驳与补正
四、北京女高师“驱许迎杨”风潮参读
第六章 课堂上下与校园内外的现代文学时空与场域
一、春风终化雨:晨光社的成立与《诗》的孕育萌生
二、“湖畔”学生社团:《浙江新潮》之后“无所为而为的做诗”
三、风静人定:刘延陵的谦卑躬耕
四、晨光里的“罪之花”:潘漠华诗歌创作个案探析
五、赤子之魂:冯雪峰一师时期诗歌创作个案探析
第七章 弃文从政复又弃政从文:建党宏业中的风生水起
一、由文人结社而渐次演变成的君子群而党之
二、“合群”理念的*高旨归:从浙江汇聚上海
三、求同存异抑或党同伐异
四、退而结网:“用马克思主义的锄锹”掘通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第八章 一师作家群选题与创作风格烙有的现代教育职业标记
一、“教育小说”: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结合的产儿
二、诗史互阐:一个教员的心灵史
三、毕竟是书生:校园叙事与学堂想象中的一师情结
四、偏执与激愤:魏金枝一师心结个案探析
五、后青春期的羸弱与忧郁:柔石心理个案探析
第九章 从诗化青春到散文人生:一师文人精神气质的衍变
一、“火气”与“清气”的消长
二、诗化青春:少年意气的诗性表征
三、散文人生:中年沉潜的审美积淀
四:人生的撇与执——俞平伯诗文创作个案探析
余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节选

1909年8月、9月至次年7月,鲁迅由许寿裳向监督沈钧儒推荐,至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初级师范部的化学课程与优级师范部的生理学课程教员,同时兼任博物课(含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日籍教员铃木珪寿的翻译。 曾经构想弃医从文的辽远抱负,一时竟不得不为谋生与职业所框限,仍被时潮视为“虚文”的文学亦成了鲁迅尘封的记忆。然而精神救国、启蒙“立人”的志向,却依然百折不挠,每每情不自禁地渗透于他教书育人的每一瞬间。即便翻译科学讲义,他亦兼以美文“美育”;而在担任化学课、生理课时,更是毋忘学生首先应成其为人,孜孜于启蒙“立人”“灌输诚爱”而不倦。 鲁迅“作事常从远处着眼,可是也以认真的态度从小处下手”。如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他提倡种树,别人都笑他傻;因为树要十年才长成,那些人却主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鲁迅先生提起这件事时,却说,只要给我当一天和尚,钟我总要撞,而且用力的撞,认真的撞”。 鲁迅与许寿裳、夏丏尊等朝夕相共,相互帮助,如期间鲁迅曾替许寿裳译讲义,绘插图;又如曾赠送夏丏尊一部《域外小说集》。夏彼时初读小说,而以日本作者的作品居多,虽亦曾读过一些西洋小说如小仲马、狄更斯等作,却大都是林琴南翻译的。周氏兄弟所译《域外小说集》使其眼界大开,内中所收的都是更现代的作品,且都是短篇,无论是翻译的态度,还是文章的风格,都与他以前读过的不同,颇有新鲜味。自此以后,夏丏尊除日本作者的著述外,还搜罗了不少日译欧美作品来读,知道的事物多了起来。三十年后,夏在回忆中,仍念念不忘当年在阅读小说方面所受鲁迅的“启蒙”。 鲁迅极少游玩,在杭州教书一年,西湖距住处不过咫尺,游湖却只有一次,那还是因许寿裳新婚邀其作陪才去的。“他对于西湖的风景,并没有多大兴趣。‘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醉汉’,虽为人们所艳称的,他却只说平平而已;烟波千顷的‘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为人们所留连忘返的,他也只说平平而已。” 他喜欢与同事或学生出去采集植物标本,行走于吴山浙水之间,不是为游赏而是为科学研究。满载归来后,便忙着做整理、压平、张贴、标名,乐此不疲。斗室中因是堆积如丘,琳琅满目。现仍留存着他三月间在杭州采集标本的记录本;此外,他还准备写一本《西湖植物志》,惜未能完成。在一师期间,鲁迅编定《化学讲义》《人生象斅》《生理讲义》等教材。《人生象斅》长达十一万字,附录《生理实验术要略》后经作者修订,发表于1914年10月4日杭州《教育周报》第55期。该刊由浙江省教育会主办,于1913年4月创刊,1919年3月停刊,计235期。两级师范学堂的同仁李叔同所著《唱歌法大略》、夏丏尊所译卢梭的《爱弥尔》即发表于该刊第125期。《生理实验术要略》系至今能见到的鲁迅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期间撰写、后正式发表的唯一一篇文章,弥足珍贵。 鲁迅初到校时,仍着学生制服;或穿西装。彼时他摄有照片: 西装内着一件雪白的立领衬衣,系领带,短发短髭,眼神炯炯,英气勃发。而学生中却仍有留长辫,穿长衫者。部分学生较鲁迅年长,他们在背后戏言: 这么小的教员,我的儿子比他还大呢! 鲁迅在讲授生理学课程时,因学生要求,增加了生殖系统一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与生理机能,这一内容即使在今日的中学里仍不无暧昧,何况在百年前的清代。彼时其坚裹于千年教化的厚甲里,讳莫如深,并因此每每引发出不无狭邪的“中国人的想象”。然而,鲁迅却坦然对待。他只对学生们提出一个要求: 听讲时不许笑。他说:“在这些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的人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就这样,鲁迅以在科学面前百无禁忌的态度,不仅传授了生理知识,更教会了学生如何尊重科学,精神成人。 鲁迅有一次在化学课上讲硫酸,告诉学生硫酸的腐蚀性很强,只要皮肉上碰到一点,就会感觉像被胡蜂螫了那样痛。后来做实验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手按后颈痛得叫了起来。原来是另一学生用竹签蘸了一点硫酸,偷偷地在他的颈上点了一下。鲁迅赶紧过去给这个学生搽药止痛。 另一次化学课讲氢气,鲁迅在教室里演示氢气燃烧实验。他把烧瓶中的纯氢等实验用品带到教室时,发现忘了拿火柴,就回办公室去取。离开教室时,他特意关照学生,不要摇动烧瓶,否则混入空气,燃烧时是会爆炸的。但等他拿着火柴回到教室,一边讲氢气不能自燃,却可以点燃;一边动手做实验。刚将划着的火柴,往氢气瓶里点火,那烧瓶却“膨”地一声突然爆炸了,手上的血溅满了讲台、点名册与衬衫。而他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急着先去照看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唯恐伤着他们;令其惊异的是,学生在他回来之前,竟然早已躲到后排去了。 事隔十多年后,鲁迅还对房东女儿俞芳述及此事。上述事件在俞芳的回忆中,更多地凸现了鲁迅“对学生爱护备至的精神”这一面。那么阴影中的另一面呢? 手流着血,心更受了伤,深深地刺激着鲁迅,但他却无言以对。 直到多年后,写作《狂人日记》时,那创伤才混融着所有的心灵郁结,终于迸成了那么一句感天动地的呐喊:“救救孩子!”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亦是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如是说。 “那也不尽然。”而“我”偏那么回答。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我”一味任意地说…… 在《孤独者》中,鲁迅化身为二,以复调的笔触苦苦展开着关于孩子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后来的坏”源于环境抑或源于天性的论辩质诘。 对于学生、对于青年,他唯有信,唯有寄予希望,唯有爱。那是绝望中的一线希望。 如果说,三年前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课间,目睹幻灯片里中国人被砍头时的麻木神情的那次刺激,曾促使鲁迅从一名医科生转而弃医从文;那么,此时在两级师范学堂化学课上的创伤经历,则使归国后为谋生不得不重拾自然科学旧业的鲁迅,备增临时思想,直至*终成为致力于精神启蒙的作家。 1910年5月13日,鲁迅因祖母蒋氏病故,离校回家料理丧事,“大殓之前,鲁迅自己给死者穿衣服”,“所有丧葬的事都由他经理”,其情其景十五年后一并写入了小说《孤独者》中。是的,鲁迅便是“孤独者”:“木瓜之役”一平息,年轻开明的孙智敏便完成了其过渡人物的使命,不久便由翰林徐定超接任,徐到校后大凡出文告均写有“京畿道监察御史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徐定超署”字样,一副官僚作派。挚友许寿裳风潮后即辞职以示清白,远渡日本;曾与鲁迅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及东京弘文学院同学多年的同事张邦和亦不知所在,一时间“木瓜之役”战友分散尽矣!乍一静下来,鲁迅备感寂寞;加之祖母故去,母亲年迈,鲁迅顿生归乡之意。1910年7月,鲁迅辞去两级师范学堂职务,回乡就任绍兴府中学堂教职。 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任教时间,自1909年9月新学期始至1910年7月下学期末,共计两学期。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以浙江一师为视点 作者简介

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边地梦寻── 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思想·文本·史实:鲁迅研究三维》《批评:生命的呈示》《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晚钟集》等多部专著及论文集。 王平,文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