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作者:谢桂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9.3(7.6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3243
  • 条形码:9787520353243 ; 978-7-5203-5324-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本书特色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与实现途径是多样化的、整体性的,其中必然依赖生态伦理与生态法治的双轮驱动和协同共治。《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以生态文明、伦理和法治为核心范畴与逻辑链条,从德法共治的视角,融汇汲取生态学、伦理学和法理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思辨、比较分析、实例解析、语义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性质和要素,生态伦理的对象、价值、范围与原则,生态法治的目标、原则、结构与内容的一体化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德法共治之策。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内容简介

山东社会科学院招标丛书。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与实现途径是多样化的、整体性的,其中必然依赖生态伦理与生态法治的双轮驱动和协同共治。本书以生态文明、伦理和法治为核心范畴和逻辑链条,从德法共治的视角,融汇汲取生态学、伦理学和法理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思辨、比较分析、实例解析、语义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深化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性质和要素,生态伦理的对象、价值、范围与原则,生态法治的目标、原则、结构与内容的一体化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德法共治之策。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目录

序言
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二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与理性反思
三 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四 坚持多元治理、凸显德法共治

**章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指向与理念引领
一 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一)道德与伦理
(二)生态道德与生态伦理
(三)生态伦理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一
(二)人与自然的平等正义: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之二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之三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沿革历程与特征
一 生态文明的沿革
(一)学术研究述略
(二)党与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 生态文明的特征
(一)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探究与认知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第三章 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
一 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和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二)生态伦理的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主旨
二 生态伦理的价值作用
(一)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二)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引领
(三)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道德规制
(四)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道德精神
(五)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责任
(六)生态伦理倡导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 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
二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二)建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合理、合德、合法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现状
一 全球生态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
(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反思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一)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三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概况
(一)我国生态安全问题与困境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路径与对策
一 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二)生态文明意识的构成要素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特征
二 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表现
(二)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原因
三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机制
(二)构建德法共治规范约束机制
(三)统筹生态行为的治理
四 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建议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体制创新与学理认知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一)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极端思维方式和技术伦理价值观的反思
(三)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法治观
(四)生态文明是对中西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五)生态文明需要生态与经济相融合
二 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
(二)生态文明的学理认知
(三)生态文明的学科认知
(四)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五)生态文明的学科基础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生态法治建设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二 法治是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障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公众广泛参与
(三)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生态法治观
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的制度保障
(一)生态良法是生态善治的基础
(三)建构完善的生态法治体系
(三)遵守正当的生态法治程序
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法治文化的智力支持
(一)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智力支持
(二)培养生态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是生态法治文化重点
(二)生态法治文化需要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法治自觉

第九章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演进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成绩
二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基本原则

第十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理分析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内涵与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生态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法治建设的发展创新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作用机理
(一)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法律保障体系创新
(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思路
(四)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的原则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 生态文明制度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法理基础
(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价值基础
(二)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构建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实现传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
一 建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二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学理分析
三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模式
(一)环境污染防治区域性政策协调机制
(二)环境污染防治部门间执法协调机制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思考
五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枣庄市的做法和经验
(二)枣庄法治协调机制的成效分析
四 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或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二)政策与法律规定脱节
(三)社会协调机制的政策与法律规定缺失
五 健全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协调机制的对策
(一)创新跨界理念,建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发展机制
(二)健全地方立法,规范环境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
(三)齐抓共管,探索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协调机制
(四)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第十三章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法治之维
一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关系
(一)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二)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法治之维
(一)新型城镇化的法治现状评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之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德法共治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作者简介

谢桂山,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任山东政法智库专家、山东立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戒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法理学和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5项,主持省级以上课题20多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报告20多个,出版专著4部、编著10余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