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 24cm 页数: 271页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56.2(7.2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8197991
  • 条形码:9787308197991 ; 978-7-308-1979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本书特色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农业生产始终是推动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浙江省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发现浙江早就形成了较系统的农业生产指导思想和技术体系,包括与农耕文明一体的涵盖思维、方法和工具的独特的农业科技创新方法。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一书,探讨的是新石器时期到2010年浙江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历史。它以浙江省农业发展历史为基础,以浙江省历史上实施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和取得的科技成就为主线,系统收集整理了30多万字的浙江省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农业基础、农业水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海洋与淡水渔业、林业与生态、涉农领域高科技新业态或新产业发展、科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八大领域和多个技术节点。重点突出三个大类21个产业:*,战略性产业,如粮油产业;第二,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如水产、畜牧、竹林、茶叶、蚕桑、果品、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10个产业;第三,涉农高科技新业态或新兴产业,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农业生物药物及其制品、营养健康食品设计与制造、农业生物种业、新型海洋农业、新型微生物农业、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农业机械与装备等10个产业。对上述21个产业全产业链中与主要节点相关的产业科技创新成就(果)和大事件进行概括,梳理其起源、发展及演化过程,深入剖析其经典科技专项、重大(点)科技项目、科技制度和科技大事件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三个方面的演变规律。探讨、分析和归纳总结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遗产,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各级农业和农村领导干部、科技人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师生,以及农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研究人员。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 概论、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水利、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海洋与淡水渔业、林业与生态、涉农高科技新业态或新兴产业发展等。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目录

**章 概论
一、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
二、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的演变
三、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农业基础研究
**节 农史与农业资源调查研究
一、农史研究
二、农业资源调查研究
第二节 农业应用基础研究
一、作物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
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第三节 土壤与肥料
一、土壤
二、肥料
第四节 农作物种子与种苗
一、品种评选与利用
二、品种选育
三、品种区试和审定
第五节 农药与植物保护
一、农药
二、植物保护

第三章 农业水利
**节 水文和水资源
一、水文
二、水资源
第二节 农田水利
一、蓄水灌溉
二、引水灌溉
三、机电排灌
四、涝、渍治理
五、水土保持
第三节 海涂围垦
一、海涂资源调查
二、钱塘江河口围垦
三、海岸围垦
四、堵港蓄淡
第四节 农村小水电
一、小河流水资源开发
二、水库坝型
三、钢丝网水泥压力管
四、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
五、小型水力发电机组自动化
六、县小水电电网电力调度自动化

第四章 种植业
**节 粮油作物
一、耕作制度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二、水稻
三、大小麦
四、旱粮
五、油菜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蚕桑
二、茶叶
三、中药材
四、棉花
五、麻
第三节 园艺作物
一、果品
二、蔬菜
三、食用菌
第四节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一、粮油产品
二、桑茶产品
三、果蔬菌产品
……
第五章 畜禽养殖业
第六章 海洋与淡水渔业
第七章 林业与生态
第八章 涉农高科技新业态或新兴产业发展
第九章 科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奖励项目名录
附录二 新石器时代到2010年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部分农业生物学名表
后记
展开全部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节选

  《浙江农业和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  3.“科技特派员十示范基地十农户”运行模式。该模式以科技特派员创建的示范基地为科技成果展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如浙江大学的张士良教授在仙居县湫山乡建立了550亩示范基地,引进果树、蔬菜、牧草等新品种20多个,形成了“果树一牧草一畜禽一果树”和“猪粪养殖蚯蚓一蚯蚓喂石蛙一蚯蚓粪养果树”的农业生态模式。已推广油桃、杨梅等果树新种植面积2000多亩,发展三元猪养殖户10多户,饲养本鸡1万多羽、鸭3000多羽,发展石蛙养殖户5户,种植推广新品种甘薯300多亩,带动农户500多户,年增效益100多万元。  4.“科技特派员十种养大户十农民”的运行模式。该模式是科技特派员通过培育一批种养科技示范大户,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周围农户致富的科技人户模式。如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李林副研究员,利用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于2006年在金星乡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其中一个专业户试种了50亩太子参,就净赚10万元。  (二)工作机制  1.不断完善技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一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鼓励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以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基地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着力培育村镇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二是组建利益共同体。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多元化投入和回报机制,调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入驻乡镇行业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围绕乡镇有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组建行业或产业科技服务组织,不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不断完善联动机制,发挥农村科技工作者的整体优势。一是加强与科技副乡镇长、农村指导员、下派村支书等其他几支下派干部队伍的结合,互联互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人驻乡镇的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与农村农民技术员的合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有特长的乡土人才的指导、培训,壮大农村基层科技工作力量。三是加强行业科技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带动作用。四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从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作为科技顾问,直接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构建起一个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乡土人才和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农业科技传导网络。五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每个乡镇都有方便上网的宽带和电脑配置,发挥“农民信箱”和“科技信箱”、农村科技信息网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的作用,健全科技特派员人才信息库,推进专家远程诊断与指导,增强科技特派员的整体服务功能。  3.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在引建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中的推动作用。一是按照一个乡镇一名科技特派员的机制,安排专项资金作为科技特派员项目或创业资金,专项用于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农民培训、示范推广等。二是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三是支持工商企业参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派出的科技特派员重点帮助入驻乡镇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各级龙头企业也派出科技特派员,投资入驻乡镇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和培养种养大户,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原料短缺问题,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4.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对于科技特派员实施的项目,各派出单位在年终业绩考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视同各级重点科技项目对待。二是各市、县(市、区)在开展科技特派员表彰和奖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先进工作者时优先推荐各级科技特派员,其中对获得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先进工作者奖项的,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绩效考评中视同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完成者。三是为确保科技特派员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对各自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实行科技特派员人身保险,并安排相应的人身保险资金。四是制定各级科技特派员领办科技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应得利益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5.不断完善选派机制,稳定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伍。一是相对稳定派出单位与入驻乡镇的结对关系、服务期限和轮换时间。省、市、县(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与入驻乡镇的结对关系原则上5年不变,人员可以一年一轮,鼓励支持连选连派,科技特派员的人驻时间和交接时间为轮换年的3月底。二是精选派、保质量。对科技特派员实行科学分类,根据技术专长确定选派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选派对口人员。通过双向选择,选派具备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兵强将深入基层,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三是科学安排,灵活机动。科技特派员可以根据季节、项目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在基层的服务时间,做到本职工作和服务基层两不误。人员安排以乡镇为主,同时根据需要跨乡镇、跨县(市、区)流动。科技特派员在做好乡镇科技服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实行跨乡镇、跨县挂钩服务,成为一支既分散于各乡镇、又具有整体优势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四是建立经常性选派机制。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主要从四类人员中选派:(1)省、市、县三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工作经验,入驻乡镇迫切需要,能够为人驻乡镇解决实际问题的中、高级科技人员;(2)分配到高校、科研院所未经过基层锻炼的后备干部和需要到基层锻炼的年轻中层干部;(3)刚退休或将要退休、身体健康、本人自愿的高级科技人员;(4)拟提拔使用的科技干部要先到乡镇任一年科技特派员。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