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作者:郭齐家 著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694
中 图 价:¥89.6(8.0折) 定价  ¥11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7321047
  • 条形码:9787107321047 ; 978-7-107-3210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本书特色

郭齐家先生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史学家,从事教育史研究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和传播实践,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着重要的学术声誉和文化地位。《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是郭齐家先生几十年研究教育史、文化史,致力于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文著的精华。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对郭齐家先生一生学术成就作初步总结,有利于向海内外教育学界、教育史学界、文化史学界全面回顾和展示郭齐家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成就,向人们传播和宣传中国教育史学研究的理论成就,繁荣中国教育科学事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发挥教育学术理论对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系《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中的一种,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郭齐家教授数十年来从事教育史学科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荟萃,集中收录了作者在中国教育史研究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节录、学术演讲等。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包括“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研究”、“古典教育的多元并进”、“教育的转型与更生”、“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国学经典教育研究”、“教育史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等共七编。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涉及作者对古代教育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阅读经典与提升国民素养的研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流派、著名教育家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对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从整体上构成了既深探邃古,又关照当下的一以贯之的系统。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对教育史学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史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借鉴意义,可供高等院校教育专业师生、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参考。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目录

代自序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教育精神
**编 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研究
重温孔夫子治学之道
——纪念孔子诞展二五五○周年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和他的学生
孔子的精神和智慧是什么
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与未来教育
论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
儒学与中国大学精神
久沐春风高山安仰深悲绝学薪炬谁传
——追念中华孔子学会前任会长岱老与汤老

第二编 古典教育的多元并进
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论道德教育的作用
老子论道德教育
略论《管子》的教育思想
文种思想研究
颜之推的道德教育观
韩愈论教师
略论宋代教育流派的勃兴及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宋明理学道德教育思想散论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教育思想引证与疑义
评朱陆之争
蒙学

第三编 教育的转型与更生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论唐文治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陶行知关于社会大学的思想和实践
现代教育主体理论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雷沛鸿
——从整体上探索中国教育出路的先行者
雷沛鸿师范教育思想研究发微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序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序
《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序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序

第四编 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第五编 国学经典教育研究
第六编 教育史学研究
第七编 传统文化研究
附录
展开全部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节选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  1.人际之爱,群际之爱  前已有述,孔子的“仁”建立在血亲情感——“孝”、“悌”的基础之上,却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血亲之爱扩展到一切人身上:“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①它要求人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求建立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亲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利害关系日益复杂化,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普遍存在。但这些矛盾多属根本利益一致的矛盾,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试图用你死我活的斗争手段或压制、惩罚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是难以奏效的,甚至适得其反。而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群体、社会,则不失为消解人际冲突、群际冲突的根本原则。鉴于此,应该而且必须以仁爱原则作为中国未来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目标体系的基点,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实施“爱心”教育,要教育学生尊重体贴父母,尊重他人人格,平等待人,对人类社会有深切的了解,对人类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履行和担负起对家庭、他人、社会的各种责任。当前,我国为数不少的学校借鉴孔予及儒家的仁爱思想,同时结合今天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如黑龙江省某地一所学校长期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希望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凸显个人利益的今天,在学校、社会大力倡导仁爱精神,对青少年儿童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仁爱教育;这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2.对己之爱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西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文化侧重于对个体权利的关注,强调人格独立和对自己关心、负责,而中国文化则偏重于对个体义务的关注,强调群体认同和社会责任。但这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对个体自身的关注。实质上,孔子及儒家的仁爱也包含了对个体自身的“已爱”,孔子及儒家的“立己”、“达己”、“成己”正是爱己的*根本体现。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只是孔子及儒家没有将“爱己”绝对化,而是将“爱己”与“爱人”统一起来。在孔子看来,“仁”是“立己”与“立人”、“为己”与“为人”、“达己”与“达人”的统一。“爱己”与“爱人”:个体与社会在孔子那里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统一体的曲调是不和谐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承认个人私利的合理性,关心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人间的平等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奏响了人的解放的号角,有其伟大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由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有时被推向极端,因而产生了一定的弊病,如过分迁就个人权利,会导致群体或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在需要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时,放任自流、自行其是或个人主义被绝对化也会对社会造成种种危害。相比而言,孔子的“由己”与“克己”统一、“爱己”与“爱人”统一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治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己”意识、主体意识过分高扬而“爱人”意识、社会责任感异常淡薄的弊病。  3.对自然之爱  孔子及儒家的仁爱思想,由人、社会推及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孔子及儒家充分流露出对社会人群的关切之情,同时又推展此仁爱之心于草木鸟兽之上。  ……

教育立命之道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作者简介

  郭齐家,1938年生,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教授。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教育史”课程。1989年主持的“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质量建设”项目获北京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被评为北京师大“师德先进个人”。先后培养硕士生17名(其中英国留学生1名)、高访学者和进修生10名(其中韩国、日本高访学者各1名)、博士生13名(其中韩国留学生2名)。专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简体字版、繁体字版和英文版)、《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家》、《中国古代学校和书院》、《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文明薪火赖传承》等,合著有《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等,参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并任第三卷主编)、《中国教育魂——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等,主编有《中外教育名著评介》、《中国小学各科教学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等,共同主编有《中国教育通史·宋辽金元卷》、《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