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财政70年

中国财政70年

作者:高培勇等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70.4(8.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财政70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810417
  • 条形码:9787521810417 ; 978-7-5218-104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财政70年 内容简介

  本书系“辉煌中国70年”系列丛书之一。丛书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以及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财政为线索,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并以此纪念共和国建立7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从史实入手,以财政改革与发展为主线,客观描述了共和国70年财政的历史轨迹,总结基本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概括性阐释。

中国财政70年 目录

上篇
**章 大局初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财政
**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经工作的任务与重心
第三节 高度集中财政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第四节 从紧的财税政策与财政经济运行状况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宏伟蓝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的财政
**节 制度背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 制度选择:如何为工业化筹集巨资
第三节 任务的顺利完成: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为前提
第四节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曲折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财税体制
**节 行政性分权: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次探索
第二节 “大跃进”过度放权与财政虚假问题
第三节 对“大跃进”的反思和财税体制调整
第四节 财政收支格局的重大转变
第五节 经济调整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变迁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危局与酝酿中的变局:“文化大革命”时期频繁调整的财税体制
**节 财政经济的混乱局面
第二节 逆境中的整顿与成就
第三节 苦撑时局:财政体制的频繁变更与改革
第四节 改革大潮来临前的变动
第五节 小结

中篇
第五章 放权让利:为整体改革“铺路搭桥”
**节 放权让利:拉开整体经济改革序幕
第二节 “分灶吃饭”:调整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
第三节 两步“利改税”: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
第四节 工商税制改革: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器
第五节 调整支出结构:探索缓解财政困难之路
第六节 财会制度改革:打造财税体制的微观基础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制度创新:1994年的财税改革
**节 走向市场经济:财税改革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 税收制度改革:旨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规范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
第四节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目标定位: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节 规范政府收支行为:1998年开始的“税费改革
第二节 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财政政策担负宏观调控”主角“
第三节 划时代的事件: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第四节 着眼自身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第五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公共财政建设添加“驱动程序
第六节 “两条保障线”:打造社会保障的营盘
第七节 小结
第八章 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节 改革步入深水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 积极一稳健一积极:财政政策经历重大转向调整
第三节 宏观经济变换背景下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向“三农”和民生倾斜
第五节 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预算国家
第七节 小结
第九章 走入新时代:中国财政迎来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节 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
第二节 基于全新定位的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节 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体制
第四节 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到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五节 未来蓝图: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六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刻变化
第七节 小结

下篇
第十章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财政70年
**节 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突围”:改革开放前财政发展与演进逻辑(1949~1978年)
第二节 从生产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公共化进程(1978~2012年)
第三节 迈向现代财政制度: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12~2019年)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一章 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节 财政:由经济范畴到国家治理范畴
第二节 财税体制:由经济体制组成部分到国家治理体系组成部分
第三节 改革目标:由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到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四节 现代财政制度:由性质匹配到现代化匹配
第五节 财政职能:由经济视域到国家治理视域
第六节 小结

中国财政大事记(1949~2019年)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国财政70年 节选

  《中国财政70年》:  一、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针对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存在的涵盖范围偏窄、体系不够科学、不能完整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等问题,我国从1999年起着手研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多次修改,并进行了模拟试点。2005年12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决定编制2007年预算时全面实施此项改革。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职能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政府配置资源思路设计的科目。  2.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透明、清晰的概念。  3.制约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财政管理信息化  支出科目划分涵盖范围偏窄,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不利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未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不利于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  5.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  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要做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设计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新科目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说得明白,也要让一般老百姓看得懂。二是符合国情。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口径的有效衔接与可比,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三是便于操作。科目设计在内容和层级设计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不能太复杂。按照上述原则,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意义  按照规划,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暂未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预算内资金(包括现有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分别管理的方式。从这方面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于目前的预算管理似乎影响较小。然而在实质意义上,这项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在促使我国走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预算国家之路等方面,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