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景子

作者:范亚昆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本类榜单:旅游销量榜
中 图 价:¥28.4(4.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景子 版权信息

景子 本书特色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 中国畲乡、浙南秘境的发现之旅 畲族风情与世外桃源的双重变奏

景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景宁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特色饮食、在地物产和当代风貌的图文著作。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丽水市下辖县,是“革命老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宁成为华东地区的民族自治县、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鲜明独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畲乡”,畲族和汉族的和平相融,也塑成了一种仅属于景宁的“畲乡文化”。山地,曾经意味着“边缘”——自然地理的边缘,也是中心文化的边缘。如今,青山绿水意味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是景宁全新时代的开始。

景子 目录

秀美之景,灵秀之人

中国畲乡,浙南秘境

中国畲乡在景宁

畲乡秘境,发现之旅

重访敕木山

“仙境”景宁

群山有飞檐:景宁是个廊桥乡

穿在身上的“凤凰”传奇

畲族师公:掌握文字、祭祀和祖灵故事的人

靠山吃山养山:大自然的馈赠与人世间的劳作

“三月三”:畲乡狂欢

土火相传:从大漈罐到畲祖烧

畲药:青草医之魂

现代乐器与古老民歌的新碰撞

“景宁人在北京”:花开全国、乡情维系的景宁人超市

惠明茶:深山养好茶

密林深处的香菇文化

咸菜宴,连接邻里的情感纽带

乌米饭:青花碗盛来墨色光

畲乡十大碗——感受纯正的畲族美味

本土地道小食:英川粉皮


展开全部

景子 节选

中国畲乡在景宁 撰文/聂靖 景宁,一个离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丽水距离仅80 千米的地方,却掩藏着浙江深处的“秘密花园”。春和景明,晏逸宁和,正是中国人对理想居住地的传统想象。连绵群山有如长城一般阻挡下都市生活中的压力和快节奏,因此江浙沪的人们慕名而来,把这里当作暂离喧嚣的隐居之处。而在当地,畲族是比这些逃离城市者更早的隐居客。五百年前,畲族先民从广东、福建等地迁徙至此,改变了这座小县城。五百年后,这里成为了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景宁没有机场,也还没通火车,但高速已通。我们从温州龙湾机场下飞机,走高速去往景宁。刚出温州市区,车窗外的景观就为之一变。沿瓯江上溯,河两岸群山起伏,开始了往山区深处进发的旅程。从温州到景宁,并不是走直线,而要绕道丽水,走一个“人”字型,这条线路大致与瓯江干流的走向重合。瓯江干流中游称作大溪,它和瓯江*大支流小溪汇合于青田县境后才称为瓯江。一段隧道遮住了我想一睹大溪、小溪汇合处的视线。车沿大溪往西北的丽水飞驰,而朝着小溪的上游看去,便是景宁的方向。 临近高速出口,景宁县城的轮廓便慢慢清晰,浮现出一座坐落于山间河谷地的静谧县城。县城不大,一条平行于小溪支流沐鹤溪的南北主干道贯穿全城,东西两边非常窄,稍稍偏离主路便进了山里。日落以后,东西两侧灯火稀疏,只听得到虫鸣犬吠,安静得出奇,让人不好意思大声说话。走在景宁的街道上,想通过服饰长相来判断对方是不是畲族有点困难,但路边挂着的各种“畲乡美食”“畲乡特产”“畲乡酒店”的招牌,却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中国畲乡在这里。 畲族:在广东生根发芽,在福建开枝散叶,在浙江开花结果 景宁地处浙南山区,群山重叠,极少平地。方圆1950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光是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79 座,几乎占了全浙江省1/4。大漈乡的上山头峰海拔1689 米,是景宁的*高峰。景宁的四个方位都有雄关锁扼,县南山垟尖隔断福建寿宁,而省内方向东往青田县有上山岭,西去龙泉县有黄茅岭。自北往南,走云景高速从云和进景宁的时候,车经过了一条很长的隧道,足足开了五、六分钟,等出了隧道口回头一看,映入眼帘的是赫然几个大字——泗州岭。这里是云景交界的自然屏障,隧道长6.8 千米,穿越以断层、节理裂隙为主的钾长花岗岩和熔结凝灰岩。隧道施工的时候特别不容易,而从前的人们要翻越上面的高山,更加艰难。 如果说崇山峻岭馈赠景宁以原始的自然生态,那么点缀其间的畲乡人家则给这幅山水图带来了“人气”。有人说景宁是“浙江的西双版纳”,有人说它是“华东的香格里拉”。这两处地方居住着古老的族群,超然于世俗纷扰之外,是中国人心目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相较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多民族聚居、开发较迟的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景宁地处中国腹地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省份——浙江,它的隐世气质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畲族横跨大半个南中国的迁移,*后定居景宁,赋予了这片土地不一样的文化特质。 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贵州等地的山区。根据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人口为70万,其中福建、浙江两省的畲族人口*多。畲族人有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宗教、文化,游耕曾是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畲族”作为一个民族正式确立,要到1956 年在全国开展的民族识别运动。起初学者们认为畲族只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而他们的迁徙路线也只是沿着东南诸省的海岸与山脉。1996 年,贵州省政府认定当地“东家人”是畲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畲族的固有认知。人们敬佩他们克服迁徙时重重险阻,更惊讶于他们在多民族杂居环境下维持文化独立的能力。无论是东南诸省的畲族,还是在遥远的贵州,所有畲族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共同的族群认同把分散在全国的畲族人维系在一起。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言语相通,和汉族方言的“十里不同音”很不一样。 “我们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的凤凰山,畲族人口*多的地方在福建。如果把畲族分布的范围看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根在广东,枝干在福建,开花在浙江。”在中国畲族博物馆,讲解员小蓝指着展厅里的“当代畲族分布图”向我们解说道:“而咱们景宁呢,就是这朵花冠*开始绽放的地方,是畲族迁徙到浙江的**个落脚点。” 从广东潮州起,西到贵州麻江,北到安徽宁国,畲族在中国南部画了一个大弧线。这片弧形区域在民族学上还和一个很有名的概念有关,那就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南岭民族走廊”。在这条走廊上活动着的苗瑶语系的苗、瑶、畲三族有很多相似的文化渊源,他们的命运密切关联。畲族的“畲”,意思是刀耕火种,指畲族人游耕的经济生产方式;有些地区写作“輋”,发音相同,但指的是在山间搭棚的居住形态,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其实无论是游耕的经济方式还是山居的生活形态,都被苗、瑶、畲三族所共享,只是经历了十多个世纪的迁徙和各自发展,才分化出不同的文化和支系。畲族学者钟玮琦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我是畲族人,但我的简历表上曾填过‘黎族’‘苗族’,也填过‘瑶族’。” 畲族与苗族、瑶族的差别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它在整个苗瑶语族分布区中所处的空间位置,才是其地理意义上*特别的所在。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处于南岭民族走廊的东北角,也就是亚热带季风型游耕民族的*北端。从这个意义上说,畲族进入浙江就显得更为重要。从景宁出发,往北一直到安徽省宁国市,都有畲民分布。这使得畲族成为华东地区(除台湾外)*主要的少数民族。 畲族传统姓氏有盘、蓝、雷、钟四姓。讲解员小蓝就是土生土长的畲族女孩,个头不高,娃娃脸,小梨涡。大山里强烈日晒形成的小麦肤色与南方姑娘秀气水灵的气质相得益彰。小蓝身穿畲族女子的传统服装,头戴“凤冠”,讲解之外还拉着我们玩博物馆里的一些互动游戏,像模拟畲族日常农作的挑担子、学畲语、学畲舞等。博物馆不大,但布展非常紧凑,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多。友好的观展体验让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座近些年才建起来的博物馆,没想到小蓝却说:“这里十多年前就有了,*早叫‘景宁畲族博物馆’,后来才改成‘中国畲族博物馆’,*近一次翻新大概是在2010 年,到现在也七八年了。我们藏品太多了,不够放,现在正要扩建。” 中国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中,能拥有“国”字头博物馆的不多。从“景宁畲族博物馆”到“中国畲族博物馆”,堪称质的飞跃。景宁作为国内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自然有冠以“中国”的资本。另一方面,由于畲族历史发展中的移动性,想要展示景宁畲族,离开“中国畲族”的大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追溯历史,景宁成为中国畲乡并不是巧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使它注定成为畲族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对于从福建迁往浙江的畲民来说,景宁就好像是上天为他们开的一处豁口 畲族一直在迁徙。迁徙的原因有多种,1999 年出版的《浙江省少数民族志》将其归为政治、经济两方面。政治原因包括统治阶级压迫、起义失败、逃避战乱等,后者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人口增加、土地变得贫瘠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迁徙。畲族的发源地如今是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同为山地民族,为了获取资源,族群间的竞争也会导致迁离。竞争的另一面往往是融合,今天听到的畲语和客家话之间极大的相似性就是这段历史的鲜活印记。 中央民族大学的施联朱教授是畲族研究的权威,自1953 年国家对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起,他在畲乡进行了近20 次民族调查。根据他的研究,畲族在隋唐以前就已经活动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宋元时期扩展到了福建中部、北部,明清时期已经遍布于闽东、浙南等地。这是一个对历史上畲族活动范围的概括式描述,因为畲族刀耕火种的经济方式只适合散居生活,所以他们的迁徙也多是以几家几户为单位的小规模迁徙。这就导致每个支系的迁徙路线不同,方向可能大相径庭;而同一地区的畲民,迁入时间也前后不一。在隋唐到元明的几百年间,他们时而南下,时而北上,或东行,或西向,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只是越往后才越呈现出往福建东北部聚集的倾向。

景子 作者简介

范亚昆(主编) 《地道风物》内容总监。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