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本书积极关注当下中篇小说创作实践,力图通过整体式、集中探讨的方式,深度把握当下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精神意向与价值认同。

作者:陈海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23.8(4.8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26.4(5.3折)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703741
  • 条形码:9787520703741 ; 978-7-5207-0374-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本书特色

深度把握当下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精神意向与价值认同洞悉当下小说生产与创作的多样化生长与发展态势1.实践性。本书立足当下文学发展,从具体小说文本出发,注重文本细读,积极开展批评实践。2.典型性。选取的具体小说文本在业内获得较大关注,绝大多数入选《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这一重要中篇小说转载媒介,具有较为突出的典型特征。 3.理论品格。评价文章从作家个人创作理念出发,结合其更多文学经验,基于文本本身,力图开展学理性判断,作出理论性概括和抽象。 4.价值评价。文学批评的根本要求是对具体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作出价值评价,这是本书的特色。 在当下社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学艺术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也将渐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可以预见的是,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及其研究性著作的阅读、消费空间相比于以往亦将逐步增大。而且,就目前来看,在文学领域,小说及其研究性著作受到的关注程度也是*高的,销量往往也是*好的。所以本书会有一定的市场。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内容简介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转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也获得长足发展,在小说领域包括中篇小说领域更是成绩斐然。中篇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小说文体,以其重大业绩体现理应获得学界更多的关注。其实,通过对于当下中篇小说生产与创作经验的关注、提炼和研究,可以获得对于当代文学发展、当代文学批评发展乃至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认识。基于这一理念和判断,本书积极关注当下中篇小说创作实践,以2010—2014年度五年间的中篇小说文本为具体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整体式、集中探讨的方式,深度把握当下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精神意向与价值认同,洞悉当下小说生产与创作的多样化生长、发展态势,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明晰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尤其是中篇小说的根本发展方向。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目录

**章 社会现实的摹写与批判
**节 日常生活的美丽与苦涩
——论滕肖澜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
第二节 共同危机下责任担当的冲突
——论杨少衡的中篇小说《谁被推倒于地》
第三节 “迷宫”:当下社会与精神生态批判
——论范小青的中篇小说《高楼万丈平地起》
第四节 现实批判与内心善良的维护
——论弋舟的中篇小说《你的眼目遍察全地》
第二章 特定历史的回望与现实审视
**节 “日常”中的“反常”
——论唐颖的中篇小说《女生倦了》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肃杀与中国故事
——论张翎的中篇小说《夏天》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青春成长的疼痛
——论李铁的中篇小说《会唱黄歌的大姐》
第四节 历史的伤害与现实社会中协和生活的构形
——论滕肖澜的中篇小说《去日留声》
展开全部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节选

**章 社会现实的摹写与批判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这是一种基本的文学观念。当代小说家需要积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关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图景。与此同时,小说家作为社会的良心、深刻的思想者,还需要与社会现实本身保持必要的距离,确立起明确的批判性眼光。有距离,观察和评价往往就更为通透、深入。这是一种时代性要求,不少小说家也在持续地实践着、探索着。
**节 日常生活的美丽与苦涩
——论滕肖澜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上,上海一直是一个醒目的坐标。从清末民初一直到今天,上海,包括它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在文学中得以不断地塑造与建构。在《歇浦潮》《九尾龟》《海上繁华梦》等民国小说中,上海是汇聚天下奇谭的罪恶渊薮a;在茅盾、穆时英、张爱玲的笔下,上海是社会关系角力的国际竞技场,是现代男女纸醉金迷的世界大都市,是没落贵族昏黄的院
落和寓所;在20 世纪50—70 年代的书写中,上海消泯了外滩、百老汇大楼等外在场景原有的殖民与消费文化含义,成为纯然的有关工业化生产的符号式表述。尽管上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颇为深刻的变化,但是,一直到王安忆、陈丹燕等作家的文学书写中,上海市民的普通生活,仍然缺少深切、细致的表现。这种现象,在进入21 世纪之后被改变。一批“真正开始用手中的笔去表现上海普通市民的生存理想与生命和生活状态的作家”将文学表现镜头的视点下沉,“热衷表现都市中的芸芸众生及其日常生活”,从而使对市民社会的表现及市民形象的塑造获得了历史的与审美的双重意义。这些作家中,滕肖澜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2014 年,滕肖澜凭借其在2010 年第5 期《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这一作品中,滕肖澜以沉着的叙述、精巧的结构,表现出上海市民世俗日
常的生活面貌和精神气质,显示出现实书写的独特成就。但是,身为作家的滕肖澜对生活复杂性的完全认同,又难免让人感到难言的苦涩。
一、世俗日常的现实书写
李永东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唤起了人们对租界时代上海的都市经验的缅怀,人们试图从昔日的上海形象中,寻找理解现代中国的线索……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与怀旧风尚相结合,导致了对号称‘东方巴黎’的旧上海的缅怀和想象。与这股风气相呼应,对旧上海的文学书写渐成气候,90 年代以来更是呈现出滥觞之势。” 怀旧情绪的流行,在某种程度
上,表现的是文学书写对世俗日常生活的一种回避。如戴锦华所说,“作为当下中国之时尚的怀旧,与其说是在书写记忆,追溯昨日,不如说是再度以记忆的构造与填充来抚慰今天”。a怀旧,正是要以逝去的光辉——哪怕是想象中的——来弥补世俗日常生活的苍白黯淡(也许是主观上的)。不同于当代上海书写常有的拂之不去的怀旧情结,《美丽的日子》直面当下世俗日常生活,以简单甚至略带粗糙的笔触去表现下层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弄堂与阁楼,滕肖澜没有进行任何描写。在当代上海书写中,外滩外白渡桥、探戈萨克斯风和淑女老克腊,早就成为昔日上海的象征符号,即便是弄堂、阁楼也已演化为今日上海在现代化途中的怀旧对象。但是对于滕肖澜来说,弄堂和阁楼,仅仅只是弄堂与阁楼,仅仅只是人物生存和活动的狭小空间罢了。滕肖澜拒绝了关于弄堂和阁楼的描述,斩断了当代上海书写常常难以避免的伤感和哀怜的调子,自觉拉开与宏大叙事的距离,使得《美丽的日子》在直面当下世俗日常生活的同时,有着一种坚硬的品质。

文学的多样化生长:五年(2010-2014)中篇小说印象 作者简介

詹艾斌,江西都昌人,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美育与语文教育研究。
陈海艳,江西萍乡人,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文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