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19.0(3.4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640406
  • 条形码:9787511640406 ; 978-7-5116-404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内容简介

我国热带作物资源稀缺宝贵,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热带果树主要分布区域以各种红色和黄色酸性土壤为主。这一区域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果树的生产基地。基于以上背景,本书针对主要热带果树的安全栽培技术,从概述、肥料基础知识、果树与肥料、主要热带水果需肥规律与施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适合广大科研人员和从业实践者,推荐出版。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目录

**章我国热带水果产业概述()

**节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我国主要热带水果产业概况()

第二章肥料基础知识()

**节肥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主要化学肥料类型及性质()


第三节有机肥料及其类型()


第四节肥料施用方式方法()


第五节化学肥料的识别与鉴伪()

第三章果树与肥料()

**节水果质量()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特性()


第三节果树安全施肥()


第四节果树营养失调症诊断()

第四章主要热带果树需肥规律与施肥()

**节香蕉()


第二节荔枝()


第三节龙眼()


第四节芒果()


第五节菠萝()


第六节火龙果()


第七节椰子()


第八节柑橘()


第九节枇杷()


第十节槟榔()


第十一节特色果树()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节选

**节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上种植的多数热带作物在我国均有种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大国。自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规模开发热带作物资源以来,我国热带作物产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与挑战,立足于国家、市场、农民三个层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国际上地位不断巩固与上升。 一、 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热带农产品逐渐从自产自销为主走向国际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开放的压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总体来看顶住了进口冲击,部分产品显示出竞争优势,总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量逐年上升。2013年,热带、南亚热带农产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2 23643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944亿美元,贸易总量和贸易总额分别比1986年国家实施南亚热带作物开发计划以来增长351倍和584倍。2012年的热带水果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为26275万公顷、3 07066万吨。在各主要热带水果中,龙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01%(1986年在70%左右),居世界第1位;香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79%(1986年为211%),居世界第2位;芒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9%;菠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97%(1986年为493%),居世界第8位;油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2%(1986年为019%),居世界第11位;椰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040%(1986年为019%),居世界18位。综上,中国热带作物在世界总产中的份额不断快速增长,并有继续增长的势头与潜力,虽然土地资源有限,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将会提高。 二、 消费需求 我国香蕉消费量逐年增加,1985年,我国香蕉人均消费量仅有06千克,2002年达到43千克,2013年消费量达900万吨(部分依靠进口),人均消费量达643千克,人均消费量较1985年、2002年分别增长了近10倍和05倍;我国人均消费芒果量仅为041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8%,对芒果的需求潜力巨大;我国荔枝、龙眼消费以产地消费为主,消费空间有待扩展。 三、 经济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热带作物产业已发展成为热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热带作物产业对热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30%。随着热带作物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生态农业技术的加快普及和推广,生产成本下降,热区热带作物产值、效益和农民收入还将稳步增加。 2社会效益 热带作物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保障供应,促进市场多样化,丰富人民的果盘子。同时,还可促进热带边疆地区与山区广大贫困农民充分利用大量的荒山荒地种植热带作物,并发展热带作物庭院经济,绿化美化乡村,发展立体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解决了农村部分农民和城镇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四、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快提升,但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将如何调整,产品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值得思考的。 1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特点 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生产规模、贸易量增长将有所放缓。近30年,我国主要热带水果收获面积、进出口贸易量增长较快,但受土地资源约束、生产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将有所放缓,为增加产业效益,我国主要热带水果生产、贸易均向优势区域集中。 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热带农产品产值增加。随着品种改良及种植技术改进,我国主要热带水果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迅速,即使在收获面积增加不大或不增加的情况下,主要热带水果产量也在快速增长;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我国加强了主要热带水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热带水果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热带水果总产值的增加。 我国主要热带水果消费以内销为主,消费量快速增长、价格攀升,进出口贸易逆差有所加大。我国主要热带水果多数以内销为主,出口量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消费量也在快速增长,价格也将逐步攀升。但是,随着各区域间贸易自由协定的签订,各国间的贸易技术壁垒不断被打破,我国热带水果出口受到其他国家热带水果的强势挑战,我国主要热带水果贸易逆差加大。 2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趋势 主要热带水果生产将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热带水果是对环境有严格要求的特色作物,各类热带水果对水气热等环境条件要求略有差异,在合适的生长环境其产量与质量水平较高,产业效益与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因此,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产成本的提高及国外热带水果的冲击,我国主要热带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需求量仍将增长,但产量增长有限。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主要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椰子等)的需求量仍将增长;虽然我国主要热带水果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但受资源及环境约束,我国主要热带水果产量增长受限。 主要热带水果贸易逆差仍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从理论上讲,我国热带水果生长环境逊于典型热区(如东南亚等国家)的生长条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那些热带国家的优势热带水果(具有热带作物生长周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高、占足早晚市场优势、种类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会对我国热带水果带来强力冲击,加上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主要热带水果贸易逆差仍有扩大趋势。 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在主要热带水果上的应用研究力度加大。我国将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主要热带水果新品种引种选育、栽培管理、采后处理与加工等方面的推广与应用,突破产业瓶颈,提高产业效益与农民收入。 “走出去”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受资源环境制约,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受限,热带水果产业走出国门利用国外资源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与热区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热带作物产业“走出去”条件日益成熟,目前,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产业已“走出去”,其他产业也在尝试着“走出去”。 3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资源与环境约束程度加大。虽然中国热区土地总面积有近50万平方千米,但热带水果宜植地有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热带水果土地资源呈刚性下降,土地资源潜力满足不了社会对热带水果生产的巨大需求,这成为约束热带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高热高湿的热区气候类型使得病虫草害也极易发生,加上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对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影响较大。资源环境的约束给热带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热带水果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仍将完善。首先,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热带水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但热带水果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在产业补贴、保险、收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境外经营等产业政策法规方面;其次,政府、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科教人员、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在热带水果产业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不明确;*后,热带水果产业社会化专业合作组织仍需加强建设,以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发展。 热带水果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仍有待加强。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许多高抗优良品种及关键加工技术仍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特别是选育种、栽培、采收、保鲜、贮运、加工等关键技术还需要有大的突破;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科技推广工作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后劲不足。 缺乏名优品牌,国际竞争力弱。近几年,我国热带农产品出口一直呈现上升的良好势头,但总的出口量不大,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名优品牌,而且农产品加工规模小、精加工产品少,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品种、规格和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标准,形成品牌,没有达到国际技术标准要求,无法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国际竞争力弱,难以建立起国内外知名品牌。 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力度仍需加大。为了加快我国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缺乏一支精干的从事热带水果产业研究的队伍(创新的源泉);二是下游技术队伍的培养仍有待加强(产业化的保证);三是基层热带水果产业科技推广与生产能手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产业效益实现增长的基础);四是研究开发机制仍需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仍需加强。 第二节我国主要热带水果产业概况 我国种植的主要热带水果有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番木瓜等,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这些热带水果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促进热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繁荣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节将围绕这些作物,分析其发展概况、产业结构与布局、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支撑产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促进热带作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香蕉 我国香蕉产业的国际地位。我国是香蕉原产地之一,有3 000多年的香蕉栽培历史,是香蕉的主要生产国。2012年我国香蕉收获面积为412 800公顷,占世界收获面积833%,世界排名第5位;总产量达10 845 265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063%,世界排名第2位;单位面积产量为26 2724千克/公顷,世界排名30多位。 香蕉是我国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998%,产量也高达992%。广东香蕉收获面积*大,2012年收获面积占全国收获面积的3491%,高州和中山为其著名的香蕉产地;广西居第二位,2012年香蕉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1993%,主要分布在南宁郊区、浦北、灵山、田阳、隆安、田东、龙州等地;海南第三位,2012年香蕉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1809%,主要分布在儋州、东方、乐东等地;云南第四位,2012年香蕉总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78%,主要分布在河口、元阳及西双版纳等地。根据热区的气候因素、台风影响、地理位置、香蕉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我国香蕉优势产区分为:海南一雷州半岛(包括海南全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粤西—桂南(包括广东云浮、肇庆、阳江、茂名和湛江除雷州半岛外区域;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粤东—闽南(包括广东珠三角的广州、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粤东的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梅州;福建的漳州)和桂西南—滇南优势区域(包括广西百色、崇左、右江河谷,云南的红河流域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金平、河口、景洪、勐腊等县市及普洱的孟连,临沧的勐定坝,保山的潞江坝)。 主要栽培品种有香蕉、大蕉、粉蕉和龙芽蕉三大类四大品种群,还有从国外引入少量栽培的越南贡蕉、泰国黄金蕉、巴西红蕉和已推广一定面积的澳大利亚威廉斯香蕉等。我国香蕉出口量从1992年的3 245吨上升到2012年的7 88825吨,贸易额从5711万美元上升到58190万美元;我国香蕉进口量从1992年的20 47465吨上升到2012年626 03890吨,进口额从53009万美元上升到36 58575万美元。2013年我国香蕉主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日本、蒙古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2013年我国香蕉进口主要来自菲律宾、厄瓜多尔、泰国、缅甸、哥斯达黎加、越南等国,其中60%来自菲律宾、85%来自拉美的厄瓜多尔。 二、荔枝 荔枝栽培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7°~26°。部分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延伸到北纬32°。世界约有25个国家有荔枝商业栽培,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亚洲和非洲,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也有零星分布,其中,亚洲是主要的生产地区,总产量占96%以上,以亚洲的中国、印度、越南、泰国栽培面积较大,是主要的生产国。我国荔枝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均约占60%,2012年,我国荔枝共有5533万公顷。从单位面积产量来看,1993年以前单位面积产量低而稳定,在3 000千克/公顷以下。此后至2008年单位面积产量波动较大,说明年际间大小年结果较为严重。2008年以来单位面积产量较为稳定,约为3 900千克/公顷。 荔枝是我国热区**大果树。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荔枝栽培面积不足5万公顷,产量在10万吨左右。至1987年,荔枝栽培面积近1333万公顷。1999年,栽培面积快速增加至*高,近60万公顷。此后全国荔枝栽培面积稳定了3年左右之后略有下降,近年稳定在5533万公顷左右。荔枝投产面积在1994年以前增加缓慢,此后至2011年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12年与2011年持平。荔枝总产量与投产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986 2,p<0001),自1987年以来经历了3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1997年以前总产量在50万吨以下,从50万吨发展至100万吨仅用了5年,此后,2002—2006年的5年里,总产量从100万吨跃升至150万吨。自2007年以来,荔枝总产量均在150万吨以上,特别是2008—2011年实现了总产量三连增,2012年与2011年总产量基本持平,在190万吨左右。 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我国荔枝栽培基本形成了海南和雷州半岛早熟荔枝产业带,广东、广西中熟荔枝产业带,福建、四川晚熟荔枝产业带。据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我国约有8个省份(不含台湾省)种植荔枝,其中贵州和重庆规模较小。广东是荔枝生产**大省,2012年栽培面积约占全国的50%,产量占55%,产值在66%以上。其次为广西,栽培面积占全国的38%,但产量和产值却分别只占28%和178%。海南以4%的栽培面积,生产了77%的产量,贡献了113%的产值。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来看,2012年全国平均单面积产量为3 795千克/公顷,但不同省份之间有明显区别。*高是海南省,单位面积产量超过8 100千克/公顷,其次是福建,*低的是云南,不到1 500千克/公顷。 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各实验站在全国56个示范县的调查,全国有一定栽培面积的荔枝品种约35个。其中,面积超过10万亩的品种有11个,*多的是黑叶,其次依次是妃子笑、怀枝、桂味、白蜡、双肩玉荷包、糯米糍、鸡嘴荔、三月红、白糖罂和灵山香荔。2010—2012年的3年中,多数品种栽培面积都有所下降。 分布*广的品种为妃子笑,在46个县中均有分布,分布县数其余依次为黑叶、桂味、白糖罂、怀枝、糯米糍、鸡嘴荔,均有10个县以上的分布。近年来,海南特色品种大丁香、紫娘喜、无核荔枝等在全国各产区均有试种,区域之间品种交流的力度正逐步加大。各品种总产量以黑叶*高,2012年达31万吨,占调查区域总产的387%,其次为妃子笑,产量21万吨,再次为怀枝,产量为13万吨。从2010—2012年的产量来看,多数品种存在大小年现象。2012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无核荔枝,达5 421千克/公顷,其次是白糖罂和妃子笑。这一方面与当年气候有关,另一方面与这些品种的价值有关。高产值的品种果农一般管理比较精细,容易获得高产。

我国主要热带果树施肥管理技术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主编如下:侯宪文,魏志远。副主编如下:李光义,冯焕德。其中,侯宪文、李光义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职工。魏志远、冯焕德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职工。作者在热带作物方面具有较深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