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丽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51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4.0(7.2折) 定价  ¥7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版权信息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由前言和六章主体内容构成。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书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界定、篇章架构和创新观点等内容。**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背景。第二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第三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特点。第四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功范例。第五章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第六章阐述了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系统科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用七个章节,回顾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概括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特点和途径,总结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分析了目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现有的靠前外同类选题的研究成果相比,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时代主题的更迭变化及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成果,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此外,本书以靠前化的视野,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依托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中国进行了对比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目录

**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背景
**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和实践
一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实践
二 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实践
第二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条件
一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社会进步的群体
二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所是传承思想文化的阵地
三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性初始时期(1919-1927年)
一 **阶段(1919-1922年)
二 第二阶段(1922-1923年)
三 第三阶段(1923-1927年)
第二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结合时期(1927-1949年)
一 **阶段(1927-1937年)
二 第二阶段(1937-1945年)
三 第三阶段(1945-1949年)
第三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一 **阶段(1949-1957年)
二 第二阶段(1957-1966年)
三 第三阶段(1966一1978年)
第四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熟创新时期(1978年一现在)
一 **阶段(1978-1982年)
二 第二阶段(1982-1992年)
三 第三阶段(1992-2002年)
四 第四阶段(2002年一现在)

第三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特点
**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一 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与认同
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四 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一 理论传播与现实需要相结合
二 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 理论普及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四 理论提高与党性教育相结合

第四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功范例
**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依托校园文化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 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节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人物和成功范例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型代表——艾思奇和《大众哲学》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

第五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节 重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一 苏联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二 越南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三 古巴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建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重队伍
一 建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师队伍
二 培育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生骨干
第三节 营造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环境
一 落实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针政策
二 完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采取“三贴近”的推进形式
一 贴近社会实际
二 贴近生活实践
三 贴近青年学生

第六章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节 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 推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三 青年学生信仰危机普遍存在
四 宣传普及内容单调枯燥
五 推进方法形式简单平淡
第二节 解决对策
一 建立素质精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队伍
二 健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
三 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四 牢牢占领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
五 在理论创新中探索多样的推进方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节选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一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①这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延东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这“五个肩负”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职责进行了准确定位。其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前提就是使党的创新理论被大学生所掌握和接受,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引导其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方面的优势。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想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必须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为工具,即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加以实现。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均在教育部、中宣部的直接领导下编写完成。不仅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而且能够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对的新形势、承担的新任务,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终在保障自身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特征的基础上,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更加清楚和全面的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与传播者,他们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与实质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自身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重要保障。在学科建设方面,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坚持在理论基础上稳步推进,使高校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理念与信仰,从而使高校学生在不自觉间建立起正确而崇高的信仰和立场,使其能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精神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实现理论知识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完美结合。在满足其建立自身价值观念需求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意识,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开拓他们的精神视野,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不会因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而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  ……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王晓丽,女,1979年出生,汉族,吉林省双辽市人,吉林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学历。2002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讲《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