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作者:盛邦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23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94.5(7.0折) 定价  ¥1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58108
  • 条形码:9787208158108 ; 978-7-208-1581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稿研究近现代中日“亚洲认识”。何为亚洲?亚洲不仅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说起亚洲,人们不仅想起欧洲东边的沙漠、草原、山地与平原,同时又去思考区别于“西方”的亚洲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实质。本稿之写作新意在于:讨论进入近代以来,逐步具备世界眼光的中日知识人,如何开展对“亚洲”历史时空的回顾、东西特征的辨认、东方道路的探寻及文明前景的展望。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进入近代以来,逐步具备世界眼光的中日知识人,如何开展对“亚洲”历史时空的回顾、东西特征的辨认、东方道路的探寻及文明前景的展望。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目录

目录 绪言001 一、 问题意识001 二、 研究内容002 三、 关于“亚洲认识”综合研究的回顾006 四、 关于“亚洲认识”专题研究的回顾015 1. 中国鸦片战争、日本黑船事件前后的亚洲认识015 2.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亚洲认识016 3. 对于中日国粹派亚洲观的研究017 4. 关于日本亚洲主义进程及“大亚细亚主义”研究018 5. 日本亚洲主义于中国的反响及“大亚细亚主义”批判019 6. 关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前后亚洲观的研究019 7. 关于“亚细亚理论”传播中国及引发反响的研究021 8. 关于战后至新世纪中日亚洲认识的研究022 五、 研究方法026**章中日早期亚洲观029 一、 中国亚洲认识的先河029 1. 关于Asia词源的思考029 2. 《岭外代答》等著作中的东西洋记载030 3. 利玛窦:“**曰亚细亚洲”035 二、 《海国图志》的亚洲认识037 1. 所据史料的丰富038 2. “天下一大州也,人类肇生之地,圣贤首出之乡”039 3. 关注东南亚沿革,叙论“三国”社会特点,阐述“制夷”精神042 4. 瞩目“东南洋”情况,述说新加坡等历史沿革,主张“海国”思想044 三、 近世日本思潮中的“亚洲”元素047 1. 藤田幽谷等人的“名分”论与维新发动理论的儒学立场047 2. 荻生徂徕、伊藤仁斋等人的“神州”论与东亚秩序重组论051 3. 本多利明、林子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人的“开国”论054 4. 会泽安、横井小楠、胜海舟等人的“日中同盟”论057 5. 吉田松阴、佐藤信渊等人主张“侵他国而增益于本国”061 四、 “千岁丸”访问上海及其中国情况报告063 1. 《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与中国情况报告064 2. 清朝的凋敝与腐败065 3. 关于太平天国的观感068 4. 面对西洋的感慨069 5. 出航的影响070第二章中日近代变革中的亚洲观073 一、 近代中国**场东西文化比较073 1. “农国”与“商国”074 2. “私”政与“公”政076 3. “虚学”与“实学”080 4. “遗体求用”与“体用兼备”082 5. “师夷”与“事鬼”084 二、 黄遵宪与《朝鲜策略》086 1. 中、朝、日共同敌人,唯为俄国087 2. 防俄之策,首选“亲中”089 3. “豺虎同据肩背”,“结日”拒俄090 4. “联美”,可以结援,可以纾祸,有利无害093 5. “力破积习”,自强自立094 三、 福泽谕吉“脱亚论”解析097 1. 《脱亚论》发表的历史背景098 2. 关于“脱亚”思想的分析106 3. 源于“文明论”的思想转折111 四、 日本“疑古史学”与东亚古史观的颠覆116 1. 《崔东壁遗书》与日本批判主义史学前奏116 2. 《中国古传说之研究》与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118 3. 《〈尚书〉的高等批判》与“抹杀”论的新平台122 4. 白鸟库吉对日本神代史提出质疑123 5. 《尚书稽疑》与“加上原则”理论的提出126 6. 日本“神代、上代史抹杀论”127 五、 “德学”——适合亚洲的“西学”131 1. 立足日本的“德学”132 2. 西方不是一个整体136 3. 给予后世的启迪139第三章中日国粹主义与传统复归143 一、 日本国粹主义的兴起143 1. 缘何登场143 2. 一个社团与两个编辑部144 3. 与“国粹”相关的文化事件144 4. “日本主义”与“文化亚洲主义”146 5. 对待西学的态度148 6. 评价149 二、 日本国粹人物151 1. 三宅雪岭与“阳明精神的‘分身’”151 2. 主张“国粹保存主义”的志贺重昂154 3. 陆羯南“国民主义”的国粹157 4. 井上圆了:“哲学馆”的创建与东洋哲学的守护160 5. “亚洲之夜”的梦醒与冈仓天心162 6. 井上哲次郎的“共同宗教”与“国家元气”168 7. 高山樗牛与“精神故乡”论171 8. 新渡户稻造与《武士道》174 三、 中国国粹思潮及中日“国粹”的比较180 1. 波涛相接的中日“国粹”180 2. “文化”的国粹与“革命”的国粹182 3. 反帝思想更强烈184 4. 直面孔子权威的不同态度186 5. “好古”思想的凸显188第四章日本亚洲主义的兴起与转折193 一、 日本亚洲主义的早期情况193 1. 《朝野新闻》:《东洋的气运》(1874)195 2. 《东京日日新闻》:《中国绝对不可轻》(1875)196 3. 杉山繁撰《不可轻视清国论》(1878)196 4. 草间时福与中日“连衡论”(1879)197 5. 杉田定一:《东洋恢复论》(1880)、《兴亚策》(1883)198 6. 樽井藤吉:《大东合邦论》(1893)199 7. 亚洲“经济联合”论200 8. 早期亚洲主义的右翼伏线201 二、 日本亚洲主义的“右转”203 1. 关于日本亚洲主义的历史观察204 2. 早期亚洲主义的三个分支:“兴亚”“国粹”“征亚”209 3. “早期”与“后期”的三个“链结”210 4. “大亚细亚主义”与侵亚思潮的狂泻213 5. 几个“另类”的人物217 三、 德富苏峰及其日本“膨胀”论222 1. “民友”与民权223 2. 质疑欧化及亚洲理念227 3. “膨胀”论与诈伪的“三国联合”论228 四、 竹越三叉的“日本中心说”234 1. “据此说而谋世界”234 2. 从自由主义队伍中走出235 五、 北一辉亚洲态度的内里揭示237 1. “帝国”时期的“大亚细亚主义”者238 2. “左派”立场与“底层”主义240 3. 阶级论、民族论与战争论246 4. 现代化停滞与专制复辟249 5. 留下的思考251 六、 大川周明的“复兴亚细亚”252 1. 学养根柢与“亚洲精神”254 2. 冈仓天心、北一辉给予的影响255 3. 老壮会、犹存社等256第五章“大亚细亚主义”在华反应及引起的警觉258 一、 章太炎“亚洲和亲”与“亚洲古学”的思想259 1. 倡言“国粹”(1905),维护亚洲精髓260 2. 亚洲的“文明”与鞑靼的“野蛮”262 3. 建“亚洲和亲会”(1907)主张文化“亚洲主义”264 4. 创“亚洲古学会”(1917)复兴“亚洲古学”268 二、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272 1. 关于演讲的背景272 2. 亚洲文化的肯定274 3. 文化的认同与亚洲的“联络”275 4. 主张“王道”,反对“霸道”276 三、 李大钊与“新亚细亚主义”277 1. 《大亚细亚主义》(1917年4月18日)277 2. 《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1919年1月1日)279 3.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答高承元君)》(1919年11月1日)280 4. 《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1920年8月15日)283 四、 戴季陶《日本论》所记的桂太郎285 1. 日本人的对俄态度285 2. 桂太郎所谓的“中日同盟”287第六章质疑“泰西”与回归“东洋”289 一、 “东西文化论争”与“东洋文明”特征289 1.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迷乱之现代人心》289 2. 一支“反思”队伍的形成291 3.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294 4. 胡适的“文明再造”论及师法日本的提议298 二、 “文化建设”的宣言与东方“本位”的申辩303 1.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与“本位”派的思想目标303 2. 西学派的质疑:传统文化何以恢复“本位”?307 3. 反对“折中”与“全盘西化”论的提出309第七章“亚细亚”理论及其中国反响315 一、 何为“亚细亚”理论315 1. “村社”机构的顽强生存315 2. 原始“公有”的长期延续320 3. “东方专制政体”322 4. “亚洲式停滞”324 二、 国际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理论的讨论326 1. “亚细亚”特质论的提出326 2. 人类历史共同论的坚持328 三、 中国回响与社会性质论战330 1. 陶希圣等“新生命”派的“亚细亚特殊”论330 2. 何干之、张闻天等“新思潮”派力证“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332 3. 李季、严灵峰等人与中国“资本主义”论334 4. 王礼锡、胡秋原等“读书杂志”派质疑“亚细亚”论336 四、 “亚细亚”理论与中国现代史学340 1. 郭沫若否认“亚细亚特殊论”及论证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340 2. 范文澜认为“商朝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342 3. 翦伯赞论“奴隶制在全世界都存在”的观点不可“动摇”343 4. 侯外庐:中国古代属“亚细亚”类型,与“古典古代”不同344 5. 吕振羽:“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公社形态、国家治水事业等” 是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346第八章当代中日的亚洲认识349 一、 丸山真男的亚洲文化观349 1. “儒教主义”评析349 2. 日本历史的“持续底音”352 3. 朱子学、徂徕学与“现代”的内生354 二、 松本三之介:“儒学”与“国学”的世界358 1. 对朱子学的新理解359 2. 国学与儒学的比较361 3. 与丸山学术的联系363 三、 日本“新日本主义”叙论365 1. 新“日本主义”产生及其阶段划分365 2. 1945—1960年代:“国民性反思”与“自省”的进行369 3. 1970—1980年代:“成功原因”论与“自信”的恢复372 4. “文明区论”与“自信”的确认377 5.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海洋日本”的确认与“自负”的膨胀381 6. 新旧“日本主义”的“世纪对应循环”386 四、 进入21世纪之际日本“亚洲”再认识389 1. “亚洲主义”回归的信息389 2. 新“脱亚论”的再现394 3. “海域史观”的登场398 五、 亚洲的现代“价值”403 1. 亚洲现代经济精神的肯定404 2. 东亚经济危机后的文化“波折”407 3. “亚洲价值观”中的体制语境410 六、 “新儒学”与“文化东亚”416 1.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发表417 2. “文化东亚”与“儒家资本主义”417 3. 传统更新与儒学的未来419附录:中日亚洲认识年谱422 中文参考文献501 日文参考文献514后记523绪言0000
展开全部

亚洲认识:中国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学研究 作者简介

盛邦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第一届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个文科博士,获日本爱知大学博士后研究证书,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专家。东京大学国际关系论研究室外国人研究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史学会理事,全国日本史学会思想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第一届),上海中日学术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上海日本学会常任理事。著有《解体与重构:中国现代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黄遵宪史学研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