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作者:陈伟主编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2(3.8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版权信息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内容简介

  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进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带来了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为适应我国精神疾病的变化和对防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编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撰写了这本《精神心理疾病诊治基础与进展》。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注重参阅多个相关专业文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概念,病因相关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精神心理疾病诊治基础与进展》主要对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详细论述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进展,着重介绍各种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镇静***的临床应用和对病人特殊的指导以及心理障碍患者危急情况的紧急处理等。力求集先进性、实用性、学术性、规范性于一身,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目录

**章 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与分类
**节 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原则
第三节 心理疾病是如何发生的
第四节 负性情绪是心理障碍的中心

第二章 精神疾病症状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
第三节 常见精神障碍综合征

第三章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节 常见脑器质性疾病伴发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第二节 常见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第三节 常见心因性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第四章 抑郁障碍
**节 抑郁症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节 治疗前临床评估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

第五章 双相障碍
**节 双相障碍简史
第二节 双相障碍的临床概述
第三节 双相障碍治疗前评估
第四节 双相障碍的治疗

第六章 自杀与自伤
**节 概述
第二节 自杀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自杀的原因与机制
第四节 自杀的预测与防治
第五节 自伤

第七章 强迫症
**节 强迫症状分类概念的进展
第二节 强迫症治疗前的临床评估
第三节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四节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第八章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节 品行障碍
第二节 情绪障碍
第三节 行为障碍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方法

第九章 老年人的心理障碍
**节 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第二节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

第十章 心理疾病药物治疗的进展
**节 抗抑郁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节 心境稳定剂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的进展
第四节 抗焦虑药与镇静催眠药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
**节 心理治疗对象和形式
第二节 心理治疗提供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节 常用的个体心理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 心理障碍患者的危急情况的紧急处理
**节 心跳、呼吸骤停
第二节 噎食窒息
第三节 吞食异物
第四节 有机磷农药中毒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基础与进展 节选

  《精神心理疾病诊治基础与进展》:   三、情绪的心理学理论   (一)詹姆斯一兰格理论   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是情绪理论中很著名的一个,由詹姆斯和兰格同时提出。其所以著名是因为詹姆斯**个对情绪提出了科学定义,既推动了对情绪的实证研究,又引发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争议。詹姆斯说:“在对周围存在现实知觉之后,躯体便发生一系列变化,我们对这些躯体变化的感受就是情绪。”这就是说,情绪是对躯体外周信息的认知反应,将情绪定义为一种明确的躯体表达,其理论核心是与外在环境相联系的内在的躯体变化引发了人们所体验的情绪。他举例说,当我们遇到可能的危险,如在我们前进的道路当中有一只熊坐着,对熊的凶猛评估本身并不能产生意识体验的情绪状态,直到我们逃走前我们并不体验害怕。这就是说,我们本能地逃走,然后我们的意识对动作和身体变化(如心跳与呼吸加快)进行解释,好像逃走是害怕驱动似的。詹姆斯与兰格提出了一种假说:感受状态,即对情绪的意识体验,是在脑皮质接收了我们生理变化的信号之后出现的。先有某种生理变化,如血压、心率及肌紧张的增加或降低,而后我们才有感受。詹姆斯写道:“我们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愤怒是因为我们攻击,恐惧是因为我们颤抖,而不是因为悲伤引起哭泣,愤怒引起攻击,恐惧引起颤抖。”按照这个观点,情绪是对来自外周信息的认知反应。   现在有一些实验证据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的某些方面提供了支持。例如,客观上能区分的不同情绪与特定自主神经、内分泌和随意运动反应的模式相关:悲伤会导致高心率,快乐则导致低心率,虽然气愤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速,但气愤会导致高的皮肤温度,而恐惧则导致低的皮肤温度;而且,脊髓受到严重意外损伤的患者由于缺失自主神经系统反馈而情绪体验的强度减弱。在临床实践上,这种理论提供了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有用的策略:欲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体验的痛苦,就必须鼓励患者改变其躯体状态。如欲治疗恐惧或焦虑,就要改变患者的逃跑行为,因为正是逃跑引起或加强了恐惧的体验。   ‘   不过,詹姆斯一兰格理论不能解释情绪行为的某些方面。例如,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在生理变化消退之后仍然持续地被唤起,假如生理反馈是唯一的控制因素,那么情绪不应当比生理变化持久;也不好解释一个人在威胁已经解除之后很长时间还会感到害怕。某些感受的到来比这些感受相关联的身体状态的变化要快得多,因此,情绪体验除了是皮质对躯体外周变化信息的解释以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神经机制。有学者认为詹姆斯提出的情绪与感受假设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他认为情绪的本质就是身体状态变化的总和,而感受某种情绪的本质就是对这些变化以及引发这一过程的心理表象的体验。感受的基础是同时由神经化学物质所引发的认知过程的变化来完成的。他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是,该理论没有提及引发情绪的场景的心理评估过程,对情绪在认知以及行为中的作用几乎只字未提。也许*大的挑战是来自W.B.Cannon的研究,他指出人处于危险情境的时候出现“战斗或逃避反应”,这种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为中介的,并且不依赖于特定的情绪性刺激。他认为对情绪性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无差别地传送到皮质的,没有证据支持在情绪反应中内脏器官具有特定的反应模式。   (二)坎农一巴德理论   坎农和巴德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例如,他们提到通过手术切断内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而且内脏反应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来源。坎农与巴德提出,两个皮质下结构——下丘脑与丘脑,在介导情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情绪的外周信号和提供皮质情绪认知过程需要的信息。他们认为,一个情绪唤起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并通过皮质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两者没有因果关系。这个理论*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了情绪发生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引发了后来许多情绪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意识的情绪感受是在躯体变化后出现还是躯体变化在感受后出现,这一问题争论了很多年。日益增多的看法是,情绪或许是在杏仁核水平、下丘脑介导的外周水平和脑皮质介导的中枢水平之间动态的、不断进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