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作者:汪文学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7.8(4.9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1151469
  • 条形码:9787221151469 ; 978-7-221-1514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内容简介

  汉晋文化思潮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东汉来年,与当时盛行的尚通意趣有密切关系。《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力图从汉末魏晋六朝之知识界广泛盛行的尚通意趣的角度,对汉晋八百年间文化思潮之变迁作总体的考察,探讨其变迁之“内在理路”。揭示出在汉末魏晋六朝知识界普遍盛行而又被现当代学术界普遍忽略的尚通意趣,分析这种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尚通意趣,对其间人物品鉴、士风、学风和文风的影响。通过尚通意趣这个独特的视角,对汉晋文化思想史上的若干分歧问题,对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之“内在理路”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诠释,增加一个理解的视角。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目录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序
绪论:方法与视角
**章 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一、汉晋文化思潮之差异
1.经明行修与简易通侻:汉晋士风之差异
2.渊综广博与清通简要:汉晋学风之差异
3.错彩镂金与清水芙蓉:汉晋文风之差异
二、近代以来有关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之观点
三、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1.魏晋之学始于汉末
2.魏晋之学起于人物品鉴
四、全书内容提要

第二章 汉晋间之尚通意趣探析
一、“通”义界说
二、古今学者对汉晋间之尚通意趣的关注
三、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尚通意趣
四、尚通意趣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
1.汉初的倜傥士风和博达学风
2.尚通意趣之产生与经今古文学的斗争
3.尚通意趣之形成与老庄之学的复兴
4.尚通意趣之发生与《周易》的通变思想
5.尚通意趣与汉末魏晋社会的游离特点

第三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间的人物品鉴
一、人物品鉴释义
1.“品鉴”“品藻”和“品题”释义
2.汉末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概说
二、汉晋间人物品鉴的总体发展趋势
1.由实而虚: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一
2.由形鉴而神鉴: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二
3.由道德功利而艺术审美:汉晋间人物品鉴的发展趋势之三
三、魏晋六朝人物品鉴新品目诠释
……
第四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士风之变迁
第五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学风之转移
第六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上)
第七章 尚通意趣与汉晋文风之嬗变(下)
参考文献
后记
“汪文学学术作品集”后记
展开全部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节选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在当代学者中,*先注意到汉末社会的游离特点对当时学术风气发生影响的,是思想史家侯外庐、杜国库等人。侯外庐在《魏晋思想之历史背景与阶级根源》一文中指出:汉末三国的封建割据时代,强固的两汉的土断人户的组织,代之以所谓的屯田制度。由于“豪强擅恣,贵戚兼并”破坏了自然土地制度,而改变了安土重迁的汉乡亭旧法,实行“相土处民,计民置吏”的临时办法。这就造成了两汉与魏晋的基本分野。魏晋时期游离失所的部曲农民,被游离失业的地主豪强带领着,随着军事的变动,而暂时与土地结合,以*高的租佃制度,来养育着军事首长兼地主豪强的生活。这是一种半军事半生产的游离经济,这样的世界,和两汉的乡亭土地制度相反,必然要使安固形态下的缙绅礼仪渐渐破产,必然要给博士意识下的古典章句之师法以恶劣的打击,代之而起的意识形态,便是清谈玄虚。经济上的游离其业,反映于思想,便是浮诞。杜国库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及其思想动向》一文中,亦有与此大体相近的观点。  侯外庐提出的屯田制度取代乡亭旧法是“两汉与魏晋的基本分野”的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他关于游离经济对魏晋学风之影响的观点,则是值得注意的。汉末魏晋时期,军阀割据,战乱纷起,中原一带兵戈铁马,使文人士大夫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如汉末董卓之乱,中原文人避难荆州,或投奔孙吴;三国鼎立之际,又流入邺城,云集曹操门下;西晋末年的社会动乱,中原士大夫又再次避难江左。同时,各军事集团带领着游离失所的部曲农民,随着军事的变动而迁移。总之,汉末魏晋社会具有很明显的游离特点,文人的这种游离生活,必然导致缙绅礼仪的破产,必然给古典章句之师法以恶劣的打击。因为无论是遵从缙绅礼仪,还是墨守章句师法,都必须以社会的稳定和士人生活的安定为前提。社会的动乱和士人的颠沛流离,即使想遵从缙绅礼仪和墨守章句师法,亦是不可能的。  一般而言,生活在稳定、封闭环境中的学者,其思想、学术往往有稳重、保守的特点;生活在飘泊、游离环境中的士人,其思想、学术则常常有兼通、浮华之特征。这种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很常见的。比如,汉末魏初之易学,据汤用彤说,北方和江南地区多承袭汉人的象数之学,学风较为保守,而荆州“后定”之易学,则讲义理,有趋新求变的特点,因而成为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实际上,创建荆州“后定”之易学者,不是安固生活状态下的荆州学子,而是飘泊流离而来的北方学者。又如,学者常言北朝学者治学“渊综广博”,深芜而穷其枝叶,传承了东汉古文学者的经说传注,学风较为保守。南方学者治学“清通简要”,简约而得其精华,并且求新求变的意识特别强烈。  ……

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 作者简介

汪文学,苗族,1970年9月生,贵州思南人,九三学社社员。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曾任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导师。现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