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赵松樵评传

赵松樵评传

作者:赵绪昕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2,630页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36.3(5.5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赵松樵评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035853
  • 条形码:9787519035853 ; 978-7-5190-3585-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赵松樵评传 本书特色

  赵绪昕,老骥伏枥,对大作《赵松樵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进行字斟句酌,推敲润饰,搜集大量史料,全书四十九万余字,珍贵图片70幅。该书以史为线,以剧为点,以逸闻趣事穿插其间,洞察和分析材料慧眼独具,史论独辟蹊径,评论鞭辟入里,论点多有创见,文字富于韵味色彩,使该书成为当代戏剧评论类专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

赵松樵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家世篇 四代从艺 梨园世家、孺子篇 九岁伶童 初露头角、成名篇 南北驰骋 名冠世纪、演艺篇 文武生净 独树一帜等。

赵松樵评传 目录

前言
王永运先生遗作
家世第四代从艺梨园世家
一、赵青山离乡学艺广福班修炼技奇
二、明月英不让须眉女中杰戏史留迹
三、师兄妹青梅竹马赵磬声夫妻遭袭
四、赵云鹤子承父业众名师亲炙授艺
孺子第九岁伶童初露头角
五、小松樵痴迷学戏九龄童名出偶机
六、谭大师天津鬻歌娃娃生同台辅弼
七、喜连成坐科习艺三庆园大展才技

成名篇 南北驰骋名冠世纪
八、学父辈独闯春申南北角齐会苏堤
九、为成家苦做奴役蝉脱壳逃避恶痞
十、疲穿梭南北走红艺惊世申城驰誉
十一、少小离走南闯北老大回止足定居

演艺篇 文武生净独树一帜
十二、戏路宽文武昆乱才艺长独树一帜
十三、老徐策另有声容雷万春文武并举
十四、南天门唱做并重逍遥津匠心独运
十五、打金砖革故鼎新李陵碑卸甲挺盔
十六、宦海潮动情悲泪于少云名噪京畿
十七、扮云长广收博采演关羽自成一体
十八、鸳鸯楼武松扬名长坂坡赵云首席
十九、挑华车细究求精艳阳楼立马释疑
二十、承黄派武戏文演塑天霸性格特异
二十一、战长沙分饰三角九江口形神别具
二十二、战马超挑灯夜搏扮张飞久享盛誉
二十三、拿谢虎独绝无二盖叫天盛赞真艺
二十四、衬红花甘当绿叶金钱镖唐赵双璧
二十五、义务戏救灾济困活潘璋无人可抵
二十六、斩颜良老戏新演贵创新剧史永记
二十七、展绝技意在演人技为戏皆中情理
二十八、创道具巧思妙想奇异物衬人托戏

编导篇 编导改创自制新戏
二十九、伍建章金殿骂杨伍云召南阳别妻
三十、木兰关屏洪丢城螺蛳山再续前剧
三十一、自创编汤怀自刎抗战中鼓我士气
三十二、益都泪父子哭城海参崴谱写悲剧
三十三、红须客侠肝义胆业内外同赞剧奇
三十四、家传戏改弃梆腔云罗山开响西皮
三十五、北湖州首现哈市忠孝王一炮惊席
三十六、清奇案选编为戏张文祥刺马惩逆
三十七、众名家沪上协力呼延庆连本好戏
三十八、巧构思鹦鹉救主妙安排贝赋布局
三十九、红莲寺连演三年卓别林称赞不已

桃李篇 艺绝名重高徒云集
四十、李铁英立雪赵门文武佳早成大器
四十一、陈云超勇猛武才迷颜良承师高艺
四十二、郭云涛崇尚赵派得亲授六载受益
四十三、四十秋魏伟傍师获薪传博闻广艺
四十四、孚众望八方来朝众高徒星光熠熠
四十五、求学者来而不拒润菊圃传业授艺
四十六、振剧艺任重道远众晚生梨园争奇

晚霞篇 老骥伏枥德艺永存
四十七、锋芒存宝刀不老夕阳红晚霞绚丽
四十八、做奉献热助公益德艺馨苍松永翠

散论篇 说戏论艺谈故忆旧
四十九、说戏文讲情论理道艺事捡贝拾遗
五十、追往昔才俊辈出堪回首菊坛趣忆
跋 给父亲的一封信
附录一 赵松樵艺术生活纪略年表
附录二 赵松樵演出剧目选录
附录三 赵松樵部分音像资料索引
附录四 赵松樵艺术评论文目录
附录五 赵松樵饰演花脸角色脸谱
展开全部

赵松樵评传 节选

  《赵松樵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家世篇四代从艺梨园世家  一、赵青山离乡学艺广福班修炼技奇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横贯中国广袤的大地,滔滔流水,曾发出民族的欢笑,也曾见证民族的悲哀。黄河之水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儿女,有时它那滚滚洪流又像是猛兽,给中华儿女带来灾难。  看上去如粥一样黄稠的黄河之水,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数省,奔泻而下,进入下游地段的山东。它从上游裹挟着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奔腾而下,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气势汹涌,常因它任性的横冲直撞,造成千万百姓瞬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抱怨黄河十年九灾,尤其山东省地处下游,更是重灾区,这片土地上民不聊生,大批农民每遇灾荒,难为生计,往往不得不弃家逃生,背井离乡。  清同治元年(1862),山东省武城县黄岩沟小赵庄一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娃,取名赵青山(又作庆山)。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赵松樵的父亲,“梆、黄”两兼的著名戏曲演员,艺名赵鹏飞先生。  赵青山并不知道,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一个改变他贫穷农民命运的机缘正在向他走来。  清光绪三年(1877)的一天,小赵庄的孩子们成群结伙,吵吵嚷嚷地簇拥着一帮人进了村,原来是一个戏班游村串乡来到这里演出。穷乡僻壤不同于城镇都市那样遍布戏园和戏班,农村有个戏班来演戏可是天大的新闻,特大的喜事。“有戏班来唱戏喽”,这消息不一会儿就传遍了全村。不论穷富,皆大欢喜。  这时的赵青山年纪约在15岁,好奇贪玩是这般大孩子的天性,有个看戏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农民再苦再穷再累,也要找个穷乐呵。这不,戏台前的人群熙熙攘攘,男女老少平日的愁眉苦脸暂时舒展开来。赵青山夹在人堆里,两只眼直勾勾地盯着台上。啊,戏台上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吹拉弹唱敲敲打打的声音让人兴奋不已,那五颜六色的服装让人眼花缭乱,那精彩的武功表演让人神魂出窍,那动人的表情让人如醉如痴。戏竟是这样的神奇,像个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真让人人迷着魔。  戏散了,赵青山还愣愣地站在那里,人们都回家了,他却往戏台子跟前凑,直等戏班里的人收拾停当回旧庙的住处,他才魂不守舍地回家。人虽然到了家,可是他的脑子还在戏台上。戏班演过三两天之后就要走了,他再也忍不住,晚上找到戏班的住处,求一个小伙子去问班主收不收徒弟?他只看见演员们在戏台上如何地风光,却不知道唱戏这碗饭是多么不容易吃。就说这跑江湖的小戏班吧,唱一天戏也不一定能混上三顿饱饭,收入微薄,漂泊不定,四海为家,破庙为宿。戏班进个新人,一时半会儿不能顶个整人演戏,却又多一张吃饭的嘴。常言道:“十二三,愁死爹娘吃和穿”,“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戏班无论如何也不肯收留赵青山。他怏怏不乐地离去,但他并未死心,已经暗暗盘算着自己的铁主意。  戏班该走了,乡亲们前来送行,依依不舍。赵青山瞅见戏班出村走了好远,村民各自散去,他便轻装上路,悄悄跟上了戏班子,远远地尾随而行,给家里来个“关羽离曹营——不辞而别”。此后,戏班演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演完戏,他凑上前去,和戏班人一起收拾忙活。晚上演员们住下来,他自己找个地儿眯上一宿。如此一连多少天,班主一看不好办,这回碰上一个死心眼的,心想:这孩子是真心实意要干这行,只要有他这股子恒心,将来一定是块唱戏的好材料。班主反而从心里喜欢上他这股子犟劲儿了。“至诚则金石为开”。①班主终于收留了他,他一直随戏班来到了这个戏班的家乡山西太原,进戏班坐科。  关于赵青山离乡从艺的原因,另有一说。据李殿臣、李大安所著的《京剧在山西》一书记载:赵青山加入的叫“广福”班,是个梆子、皮黄“两下锅”(两个剧种都演)的戏班,以演出为主,兼培养艺徒,而且以演武戏见长,演员们个个基本功扎实,武艺高强。培养的艺徒中*出名者即赵鹏飞(赵青山),因躲避乡绅恶霸欺凌,随班逃至山西太原。又:顾铁铭著的《京剧人晋考述》一书第21至22页记:“广福班,*晚创建于清同治末年(1874),是一个梆子、皮黄兼演的‘两下锅’戏班。该班以演出为主,也兼培养艺徒。所演剧目以武戏见长,所以培养出的学员也都功底扎实,武艺超群。常演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武松戏为主,《伐子都》《三上吊》等即其演出剧目的代表。班中艺人姓名失考,仅知培养了一名出色的演员赵鹏飞。赵鹏飞又名赵青山、赵庆山,山东武城县人。因躲避乡中恶霸欺压,于光绪三年(1877)逃至山西太原,人广福班学艺,时年16岁。光绪十一年(1885)出科后,先在太原演出,后至江南闯码头,曾在上海与小连生(潘月樵)、赵荣全、吕月樵、九仙旦等同台献艺。民国元年(1912)受聘北京某科班任武功教师。”关于赵青山离家学艺是为“躲避乡中恶霸欺压”的这种说法,从赵鹏飞先生之子赵松樵的回忆中也略见端倪。赵松樵先生说小时候曾随父回过一次老家,入夜进村,天不亮匆匆离家,似有躲避耳目之意。至于引文中提到的“北京某科班”,实则为北京喜连成社。  赵青山的毅然出走,从根本上改变了他本人和他后代人的命运,他本人由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转变为优秀的戏曲演员,从此改换门庭,开创了他以后四代人的艺术人生之路。  ……

赵松樵评传 作者简介

赵绪昕又作赵绪新,曾用笔名静辉、继明、徐新,1946年生,天津市人。机械设计与制造、汉语言文学双学历。蝈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仪器仪表分会、中国复印科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中国戏创家协会天津分会、戏剧文学学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1980年起在《新作家》、《戏剧电影报》、《剧坛》、《艺术周报》、《中国演员》、《中国京剧》、《曲艺》、《申报》(台湾)、《世界日报》(美国)等三角内外30余种报刊、杂志发表戏曲、曲艺、影视评论、人物传记、小说、随笔等近300篇。《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纪念文集》、《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周信芳艺术评论集、续集》、《春华秋实》、《戏曲研究》(第82辑)以及《天津文史资料专辑》多辑均收入其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