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作者:杨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8.3(7.0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版权信息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本书特色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度发掘及其景观空间的保护成为当今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较为紧迫的课题。在此需要解明两个关键问题:一、历史景观空间因何演变?即物质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的主导动因是什么;二、历史景观空间如何演变?即主导因素如何通过层级作用来驱动景观空间的发展。只有基于文化形态之深层动因的认知,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工作才能在现代语境里理性地继往开来。为揭示文化景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本研究选取中国小农经济末期(1690年代—1930年代)华南沿海广惠交界地传统客家聚居区为例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选取主要鉴于该时空范围内文化景观发展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与地域典型性。研究主体分为“历史土地制度研究”和“土地制度的景观空间驱动机制之推演”两个阶段。首先、运用比较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分析地域性土地制度的架构特征,并论述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塑造作用。而后、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逐级解析制度导向下的人地关系性质和景观空间建构的量化原则,并结合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简称CA)思想框架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有效模拟真实景观空间的演变过程,完成了空间建构量化原则与现实景观样态演变过程的有效链接,进而较为完整地推演出土地制度的空间驱动机制逻辑链。*后、基于“制度—形态”分析框架,提出一种尊重乡村“自组织”构形逻辑的宏观空间引导策略。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内容简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度发掘及其景观空间的保护成为当今中国乡村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揭示文化景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本书选取中国小农经济末期(1690~1930年代)华南沿海广惠交界地传统客家聚居区为例展开分析,揭示了小农经济末期土地制度对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形态的驱动机制,探寻了乡村景观空间宏观结构动态过程的量化研究途径,并以结构性的思想模式解读了乡村文化景观的构造过程。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解析1.2 选题背景1.3 问题的提出1.4 选题意义1.5 研究案例的选取及其时空界定1.6 研究内容1.7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评述2.1 文化景观相关经典理论2.2 风景园林体系下的乡村文化景观本体研究2.3 景观形态与土地制度之关系的研究进展2.4 景观形态研究方法的进展2.5 小结 第3章 同期转变的生存环境与土地赋役制度3.1 “迁海—复界”事件影响下客家生存条件与观念的转变3.2 土地赋役制度转变与新的社会结构3.3 小结 第4章 宗族地权配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体系4.1 广惠交界地宗族地权配置的新特点4.2 新型地权配置原则下的“社会—经济”体系4.3 小结 第5章 土地制度主导下的人地关系及其空间导向5.1 “社会—经济”体系下人地关系的性质导向5.2 人地关系性质导向下地域景观空间塑造之量化原则5.3 小结 第6章 文化景观空间的动态组织6.1 适应乡村空间的建模思想6.2 模型基本设置6.3 空间过程模拟6.4 空间动力模型在广域空间内的适用性检测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7.1 重新发现历史7.2 结论7.3 创新点 第8章 余论8.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与现代空间规划的逻辑冲突8.2 乡村社会组织特征制约下的规划模式问题8.3 宏观空间结构规划引导策略8.4 小结8.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圳博物馆藏土地契约文书记录 附录B 元胞自动机模型核心代码节选
展开全部

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 作者简介

杨希 1985年生,籍贯辽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风景园林学硕士、博士。日本千叶大学环境园艺学硕士。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空间历史过程模拟,中日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出版译著《风景阅读之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栋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在学术性期刊、国内外会议发表论文多篇,获2011年度东京GSDy景观即日设计会第二名,2011年度日本造园学会学生景观设计竞赛佳作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