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作者:苑书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34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李鸿章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47987
  • 条形码:9787010147987 ; 978-7-01-01479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李鸿章传 本书特色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争议较大,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词: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19世纪后半叶名满中外的人物,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多世纪,为他立传,既可了解他本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事迹,又可透视晚清政局与社会演变趋势。苑书义著的《李鸿章传》是**部关于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学术性传记,是一本“值得研读的力作”!

李鸿章传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讲述了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王朝末世,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激烈搏斗的漩涡中,他到底是东方俾斯麦,还是汉奸、乱世之奸雄?他在晚清政坛上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来,一起审视他奇幻般的一生吧……

李鸿章传 目录

引言
一、“读书但愿登科第”
“庐郡望族”
“少年科第”

二、“以儒生而起家军旅”
帮办安徽团练
投身湘军幕府
编练淮军
就任苏抚
“练兵练器”
“抚用客将”
“用沪平吴”
“霸术”与“德政”

三、“自强”与“剿捻”
署理江督节制两湖
引进“制器之器”
培养“制器之人”
督师“剿捻”
四、“疆臣之首”
移督直隶
扩展权力网
关注农功
平息政潮

五、“富强相因”
揭示洋务总纲
提振军事工业
兴办民用企业
筹建北洋海军
兴学育才
“舍本而图末”

六、早期“和戎”外交
议结天津教案
从“联日”到“联俄拒日”
中秘和中英交涉
在中法和战的漩涡中

七、“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能柔朝鲜而不能折日本”
避战主和
消极防御
“暂屈以求伸”

八、“山重水复疑无路”
投闲京师
“老来失计亲豺虎”
游历欧美“顿扩灵明”
“维新之同志”

九、“秋风宝剑孤臣泪”
回光返照
拒绝“两广独立”
在民族屈辱中升迁
“结与国之欢心”

十、“横看成岭侧成峰”
“青史凭谁论是非”
过渡时代过渡性人物
用农民鲜血染红顶子
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
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腐朽王朝的忠臣
独特的性格风范

附录
李鸿章家世简表
如何为李鸿章立传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李鸿章传 节选

  《李鸿章传》:  “用沪平吴”  李鸿章虽然深受曾国藩的熏陶,但其“用兵方略”却有超越的独到之处。  李鸿章抵沪后,就因淮军驻地问题同曾国藩发生争执。曾国藩在致吴某信中说:“少荃驻军之地,奏明本在镇江府城,今先至沪上,俟沪事稍有头绪,再行移驻镇江,或往来镇沪,轮住两处”。他指示李鸿章移驻镇江,而“诏旨亦屡以为言”。他公开所持之理由,一是“上海僻处东隅,论筹饷为要区,论用兵则为绝地。”而镇江则为“苏省*要之地”,进兵形胜之区,驻之上可以会剿南京,下可以规复苏常。二是上海“业已借助洋人,一时犹可揞注。”若用官兵保守,非二万劲旅不可,但如此“多而强”的清军是“不宜置此无用之地”的。当然,他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理由,这就是他对湘淮军不无亲疏厚薄之分,力图把上海饷地置于湘军而不是淮军的控制之下。对于曾国藩的指示,李鸿章“心知不可,坚持不动”。他力主以上海为基地,“用沪平吴”。  他认为上海“为中外杂处之区,通省兵饷吏事之枢纽”。驻军上海,既可控制“饷源重地”,攫取关税厘捐以支撑其扑灭太平军的战争,又便于直接勾结外国势力。他不像曾氏那样,满足于借助洋兵保守上海,而是想从英、法列强得到更多的军事援助。因为他在所有的事情当中首先体会到外援的巨大价值。当然,他有时也说些“洋人不可专恃,沪防必须自强”之类的话,这虽然反映了某些真情,但主要还是为了胁迫清廷接受“用沪平吴”方略。其实,所谓“用沪平吴”方略,不仅丝毫无损于洋人,反而正是英、法列强所希冀的。早在李鸿章淮军抵沪之前,何伯就断言:“这样一支增援部队,如能迅速得到,将有利于实现拯救上海,使这班讨厌的太平军不再逼进上海的计划”。  淮军是根据上海官绅买办的乞求而组建,是依靠上海官绅买办的资助而抵沪的。他认为“军事以得人心为本”,“淮军乃上海士夫所请,不可背弃,以孤众望。”他深知上海官绅买办的向背关系着淮军的命运,而淮军的兴衰又决定着个人的宦海浮沉。  李鸿章驻军上海,“用沪平吴”,确实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淮军抵沪时,敌我双方军事斗争态势大致是:天京上游,曾国藩坐镇安庆,指挥湘军步步进逼天京,陈玉成被俘牺牲,太平军在西线的战斗已经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之中;天京下游,李秀成率军在克复杭州、解除苏州南面的威胁之后,乘大胜余威进攻上海,清军、英法干涉军和常胜军节节败退。但是,为时不久,东线军事形势就急转直下,向着不利于太平军的方向发展。5月底,湘军主力曾国荃部陆军、彭玉麟部水师进抵天京。6月中旬李鸿章淮军在上海虹桥、徐家汇、新桥等地坚守苦战,连战皆捷,捕杀太平军3000余人,随后自上海进占泗泾,李秀成部太平军不战而退,并放弃广富林等处,松江解围。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亲临前敌指挥。当有人以“公重臣当持重,不可亲冒锋镝”相劝时,他回答说:“若不亲自督阵,则士卒必不能如是效命。”由于他“以编修从军,每亲出击贼,军中呼为武翰林。”  虹桥等战役之后,李鸿章陶醉于胜利之中,公然吹嘘淮军在上海“全局安危间不容发”之际,“奋勇击退巨寇,歼渠扫穴,肃清松沪各防”。据徐宗斡记载,经过虹桥等大战,原来被“笑指为乞丐”的淮军“军声彪起,西人相顾,皆以拇指示之。”这就促进了淮军同英法干涉军、常胜军的军事勾结,巩固了中外反动派在上海的统治地位,从而*终堵塞了太平军夺取上海的通路。太平军如能攻克上海,不仅将沉重打击外来侵略者和中国官绅买办势力,推迟中外反革命军事勾结的进程,而且有可能把上海变成巩固苏浙根据地的屏障、进攻中外反革命的基地,使中外反革命赖以支撑其反革命战争的饷源转归革命战争之用,并打开“通洋门户”,发展中外贸易,引进新式武器装备自己。但是,由于李鸿章驻军上海勾结英法干涉军和常胜军负隅顽抗,终于使太平军收复作为“与姑苏唇齿相依,通洋门户”的上海的理想化成泡影。李鸿章依托上海执行其战略任务和实现其战争目的,内靠官绅买办,外靠英法列强,攫取上海关税厘捐以“抚用客将,改练洋枪,并自制开花炮弹”,攻打太平军,同时不断协济曾国藩兵饷和洋枪洋炮。  ……

李鸿章传 作者简介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省管优秀专家称号。在学术方面,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并五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出版《中国近代史论稿》《中国近代化历程研究》《明月斋史学文选》等个人专著,主持编著了《中国近代史新编》《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张之洞全集》《河北经济史》、国家清史《传记·光绪朝下》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