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作者:一叶孤舟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353265
  • 条形码:9787515353265 ; 978-7-5153-5326-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本书特色

《资治通鉴》历史上的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曾国藩(清)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宋末元初) 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王应麟(南宋)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先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清)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内容简介

  于历史来说作者只是爱好者而已,而爱好者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领略经典,更容易被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所理解,这也是本书的初衷和目的。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着作,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管理的智慧。里面有大量关于为人、识人、为臣、为君的学问,并且非常真实,可操作,值得现代人借鉴。  品读《资治通鉴》一书对《资治通鉴》的内容绝对不是简单意义的白话文翻译,而是添加了很多基础知识、基础人物的介绍,以现代的观点来解读古人的智慧,方便读者更深度地理解学习。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目录

**卷 | 周纪一
一、天子礼尽 / 2
二、五贤陵人 / 6
三、三家分智 / 9
四、德才之辨 / 13
五、国士之风 / 15
六、文侯治魏 / 17
七、文侯纳谏 / 20
八、文侯选相 / 22
九、吴起拜将 / 26
十、刺客聂政 / 28
十一、田陈代齐 / 30
十二、主少国疑 / 31
十三、变法楚国 / 33
十四、爪牙之士 / 35
十五、齐威图强 / 37
第二卷 | 周纪二
一、孝公即位 / 42
二、商鞅奔秦 / 44
三、商鞅变法 / 46
四、人君之宝 / 49
五、国之至宝 / 51
六、围魏救赵 / 52
七、申子变法 / 55
八、迁都咸阳 / 57
九、围魏救韩 / 58
十、致命一击 / 62
十一、利之大者 / 65
十二、 六国相印 / 67
十三、张仪相秦 / 72
十四、孟尝纳谏 / 76
第三卷 | 周纪三
一、孰能一之 / 80
二、再相强秦 / 81
三、起兵平蜀 / 84
四、糊涂禅让 / 86
五、燕国之乱 / 87
六、张仪欺楚 / 90
七、燕昭中兴 / 94
八、游说六国 / 95
九、扬雄其人 / 101
十、武王举鼎 / 103
十一、胡服骑射 / 106
十二、穰侯掌权 / 110
十三、中山谜团 / 111
十四、赵国主父 / 113
十五、 怀王入秦 / 114
十六、 公孙龙子 / 116
第四卷 | 周纪四
一、客死他乡 / 120
二、沙丘之变 / 121
三、杀人魔王 / 124
四、桀宋之亡 / 127
五、乐毅拜将 / 129
六、穷途末路 / 131
七、另立新君 / 134
八、好察微隐 / 136
九、周不可图 / 138
十、齐国队长 / 141
十一、火牛破敌 / 146
十二、忠臣去国 / 146
十三、田单相齐 / 148
十四、蚕食山东 / 153
第五卷 | 周纪五
一、智将赵奢 / 160
二、范雎入秦 / 162
三、赠袍得恕 / 166
四、魔都之父 / 168
五、长平泣血 / 172
六、三路伐赵 / 178
七、孔斌为相 / 180
八、保卫邯郸 / 184
九、毛遂自荐 / 185
十、义不帝秦 / 187
十一、窃符救赵 / 189
十二、 奇货可居 / 195
第六卷 | 秦纪一
一、长袖善舞 / 200
二、荀卿论兵 / 202
三、赵不可伐 / 210
四、人为君子 / 212
五、再战强秦 / 214
六、反间之计 / 217
七、尚能饭否 / 219
八、李牧为将 / 220
九、战国长城 / 222
十、玄冥二老 / 223
十一、迁都寿春 / 224
十二、二十八宿 / 225
十三、当断不断 / 227
十四、逐客之令 / 230
十五、窃国之盗 / 232
十六、再败秦师 / 233
十七、非死不可 / 234
十八、*后绽放 / 237
十九、自毁长城 / 238
二十、悲剧刺客 / 240
第七卷 | 秦纪二
一、易水之寒 / 244
二、王翦拜将 / 245
三、要离刺庆 / 249
四、是战是降 / 252

展开全部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节选

  **卷周纪一  一、天子礼尽  《资治通鉴》一书记载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始,并非从周威烈王继位初年为开端。司马光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公元前403年,被广泛地认为是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性事件就是周天子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从此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正式出现了魏、赵、韩三家,史称“三家分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资治通鉴》是一部巨着,它是需要很多预算、人力、物力、时间才能完成的,更需要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好的方法就是迅速让领导知道自己的价值,所以全书的第二句马上就是“臣光曰”,也就是属下司马光说。“臣光曰”是《资治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书核心思想的体现,是针对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给予的品论,集中表达了司马光的政治主张。司马光在很多地方用了“臣光曰”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臣光曰:天子*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制定礼的制度。(注:孤舟接下去就尽量直接用白话文来表述,以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而礼*重要的就是名分,这是儒家治理的理论核心。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司马光继续道:那什么是礼呢?礼就是纲纪。什么是名分?君臣就是名分。什么是名?名就是官职,公、侯、卿、大夫的职务。虽然整个天下受制于君主,但是君主也是人,哪怕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无法凭一己之力管理整个天下。所以,君王需要以礼作为纲纪。礼的纲纪就是天子御三公(注:先秦时期的三公又称司马、司徒、司空,或者太师、太傅、太保),三公率诸侯,诸侯统卿大夫,卿大夫管理士和庶人。以上位管理下位,如以心腹理手足;以下位承上位,如以手足卫心腹。只要能够这样,就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责任莫大于礼。  司马光所推崇的礼,实际上就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这个等级制度,上下明确,纲举目张,自然得心应手。  司马光进一步解释道:文王演周易,以乾坤为首。而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周文王演绎的周易一样,天尊地卑,万物定位。孔子在《春秋》抑诸侯,崇周室。除非出现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而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那样的仁德圣人,其他时候“礼”可以使人臣归心,上天赐命,君臣之间的名分确认,臣子恪守臣节,矢志不渝。故若商朝以贤明的微子为君,而不是纣王的话,那么商朝就可永配天下,周武就不应伐纣。  孤舟以为,司马光这里讲的其实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微子虽是大哥,纣王是三子,但是纣王是嫡出,微子为妾出,按照儒家的宗法制度,就是应该立纣王,如果立微子的话就打破了礼*核心的宗法制度。一旦打破,商朝可能还来不及被武王所灭,就已经出现纣王与微子兄弟相残的局面,结局是不是会更好,犹未可知。  司马光这里还举了吴国季札让位的例子,如果吴国立了季札为君主,那么吴国也就不会被越国所灭了。  孤舟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春秋时期吴国的故事。  吴国和周王室一样是姬姓,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极负贤才。寿梦想要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坚决辞让不受。于是吴王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诸樊死后传给次子余昧,兄弟依次相传,按照顺序传到季札这里时,他仍是继续辞让甚至逃避。季札这么做,也是严格基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是父死子继,应该立嫡立长,所以他辞让了。于是吴国发生了诸樊的儿子光与余昧的儿子僚争位,*后传到吴王夫差这里,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打败,吴国*终灭亡。  所以司马光说如果吴王把王位传给季札的话,吴国可以永享祭祀,实际上这也就是一种可能性而已。  司马光继续说:那为什么微子和季札二人宁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呢?那是因为他们要坚守礼教的大节,无论如何不愿因此而破坏礼教。他们认为,礼教制度比国家社稷还要重要,是*重要的事情。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一定充满疑惑,如果为了礼,国家社稷都不要了,那么这个礼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就是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思想区别。古代没有那么强的民族国家概念,对于儒家来说只有天下的概念。他们认为礼、天下万民是**位的,家族社稷是第二位的,君王只排在第三位,所以为了天下之礼教制度放弃国家社稷是合理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而现代人,由于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会把国家和民族、主权等同起来,因此不能理解礼比国家重要的概念。  司马光继续解释道:所谓礼,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判定万物,然后以此为依据来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彰显这种区分,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差别。只有用名位来区分称呼,用器物来标识差别,如此上下才能有序。  这非常像现代的军队,军队里面都会有称呼,如班长、排长、连长或者少尉、中尉、上尉等不同的职务军衔,表现在器物上就如同军装肩上的一杠两星、两杠一星等这些明确的标识,所以军队的编制*像传统的等级社会。  当年仲叔于奚为魏国立了大功,他谢绝了封地的赏赐,却想要获得贵族才有的马饰。而孔子却认为宁愿多赏赐他一些封地金钱,唯独代表名声和表示地位的器物不能随便给人,这是君主*重要的职权,也是君主权力的象征。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做事,孔子却首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适从。马饰虽然是小器物,但是仲叔于奚却尊重它的价值;争名位看似是一件小事,而孔子却要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器物、名位一旦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互相安定,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司马光在上面详细分析了礼教的核心,就是为了引出下面要讲的,一旦礼崩乐坏,天子不重名器,慢慢就会出现像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这样的局面,*后会导致天下大乱,统治分崩离析:  “呜呼!幽、厉失德。”  司马光哀叹道:呜呼!周幽王、厉王丧失人君之德,周天道衰微,纲纪败坏,上下欺凌,国势颓丧,诸侯国君肆意征伐,士卿大夫擅干朝政,礼教已丧十之八九。即便这样,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为何还能延续下来呢?是因为周之子孙尚能守定名位。当年晋文公为周王室立了大功,于是向襄王请求死后用王室的隧葬标准,但是被襄王拒绝:“周之制度明显,并没有出现改朝换代,革天命之事,怎么可以出现另一个天子呢?如果出现的话,叔父您也一定会反对的吧?若您不同意,叔有地、有人,找人挖墓建隧又不是难事,何必请示?”  周幽王、周厉王是被墨子划为和桀、纣并称的昏君。周幽王就是那位宠信褒姒,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攻入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国君。周厉王与民争利,导致了国民暴动,*终其被赶出京城。晋国在西周初年被分封的时候,也是姬姓贵族,和天子同姓,所以襄王称晋文公为叔父是表示尊敬。  襄王的话,大大地触动了晋文公,使他感到非常恐惧,于是不敢越礼反制。因此春秋时期,虽然周王的地盘已经非常小,甚至都没有曹国、滕国、莒国这些小国强大,然而经过几百年,其仍然是天下宗主。强如晋、楚、齐、秦也不敢凌驾于周王之上,这就是因为周王还保留了天子的大义名分。  再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大夫田常、楚国的大夫白公和晋国的大夫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到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的地步,但是为什么不敢贸然篡位?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或者于心不忍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获得奸人篡权的名声而招致天下人的共同讨伐。  这里孤舟有必要把这几个权臣大夫的典故分享一下。  季氏之于鲁,讲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氏的故事。从季友开始,季氏累世执掌鲁国的国政。到了季平子时期,他甚至驱逐了鲁昭公到齐国,到了季康子的时候,又驱逐了鲁哀公,可是他们都不敢篡国。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田常,本是陈国贵族,后来到了齐国执政。虽然田常的后人田和*后还是篡夺了姜氏的齐国,但是在田常执政期间,他们还是没敢直接篡夺齐国。  白公是指春秋时期楚国的白公胜作乱,他杀死了楚国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但他还是不敢杀死楚惠王。  智伯在晋后期各大夫中势力*大,专擅晋国国政很久,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敢篡夺晋国国君之位。  所以司马光说了,这几个人虽然把持了国家的朝政,但是不敢篡权,就是因为不想招致天下骂名,不想被天下人群起而讨伐。  接着司马光终于说回了这一卷开头的韩、赵、魏受封事件:现在三家大夫暴虐主君,瓜分晋国。天子不能派兵集合诸侯来征讨也就罢了,反而要给他们大义名分,位列诸侯。自此周王朝仅剩的名分的权力也守不住了,先王的礼教丧失殆尽,礼乐也将彻底崩坏!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当时周王室衰微,而三晋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他们完全可以自封为诸侯,周王又能拿他们怎样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三晋虽然强大,但是如果他们打算不顾天下,公然自封诸侯,侵犯礼教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来请示周天子,早就自立为君了。但一旦他们不向天子请示,那就是悖逆之臣,只要天下还有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贤德诸侯,秉持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那么三晋就危险了。而如今天子任命他们为诸侯,以后谁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征讨呢?所以三晋名列诸侯之位,并不是三晋坏了礼教,而是天子自己摧毁了礼教啊!故当时的情况就是君臣之间的礼已经彻底崩坏,于是天下人便以智力和武力互相争雄,导致生灵涂炭,周朝子民死亡殆尽,岂不哀哉!  孤舟以为,司马光的逻辑还是可以自我圆通的。如果说周王朝的名义彻底无用,那么韩、赵、魏三家也不会跑到周王那里去求诸侯之位。只要诸侯之位还有用,那就不能随便给人。所以周王给三晋封侯,是周王自己破坏了礼教。  然而三晋是如何瓜分了晋国的呢?司马光这里用了倒叙的手法。  ……

品读资治通鉴 战国风云 作者简介

  叶舟,笔名一叶孤舟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互联网人。曾经合伙创办视频网站琥珀网(hupo.tv),并于2007年成功吸引原Myspace创始人,BradGreenspand的投资,于2008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OTC板块(BWBA)。  其后作者一直从事文化创意行业,成立上海在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CEO一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