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作者:傅月庵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22cm 页数: 311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8.4(4.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76813
  • 条形码:9787510876813 ; 978-7-5108-7681-3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本书特色

十年磨一剑,有料才是真。 台湾出版人傅月庵新书话集, 这些人那些人、这些书那些人、 这些事那些事……篇篇都好看!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内容简介

十年磨一剑,有料才是真。台湾出版人傅月庵*新书话集,这些人那些人、这些书那些人、这些事那些事,边读边写,笔带感情,语多温暖,让人看到了白纸黑字里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目录

大陆版序
一、这些人那些人
蝶飞矣,蘧然一梦
世缘
只有真实才能获得自由
编辑李敖
亲爱的人
我不过是太白粉而已
自从一见桃花后
也读亦舒
念黄裳
猜想毕飞宇
刘震云猜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安妮的宝贝
漫游者本雅明
瞬息的烛火
我的另一个妻子,《罗马帝国衰亡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得了编辑病的那个家伙!
用文字画漫画的作家
香蕉花盛开的时候
关于山冈庄八
荷风习习,屐声叩叩
旧书记忆:尾崎秀实片段
无冕的文豪
二、这些书那些人
胡适的宝贝
用三十年热情追踪一本书
吓坏了克林顿总统的那一本小说
时代往哪里走?通俗就往哪边去!
关于纸房子里的人
基地的想象
不要摆脱这本书
野在骨子里的冒犯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阅读像是一场降灵会
闲话《威尼斯日记》
幸好我们还有“狼”
鱼,我爱你而且非常尊敬你
中国人与日本人
江户大姐头,平成国民作家
梦外之悲
今年再不会有更好看的了!
如梦
知识的岩波,逆飞的理想!
关于少年H种种
苍茫却望潮来处
三、这些事那些事
旧书之光
二手书之恋
告别*喜欢的那家书店
上海之夜
大阪买书记
伤逝
纸上膝栗毛
台湾旧事
三本书的回忆
关于《送行者》
我们一起开的那家书店
终于悲哀的书
烦恼
梦与书
书事
明星·乡愁·书店街
念想
书皮的故事
世间万物无常,惟此方为妙事耳
中华雅道,毕竟不颓
四、其他种种
父辈之名
未敢翻身已碰头
今时往事
那些年,在台北晃荡寻书
我到东引
*后那道青春之光
后记
展开全部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节选

  我的另一个妻子,《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原来并没有打算写《罗马帝国衰亡史》,虽然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一七六一年起,他曾想过要写法王查理八世远征意大利史、瑞士人民自由史、佛罗伦萨共和国史,乃至查理一世、黑王子爱德华、亨利五世,*后还几乎选定了伊丽莎白女王朝的瓦尔特?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作为对象,几经思索,却因“我还得担心牵扯上英国现代史,因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问题,而每一名读者呢,不是朋友便是敌人。在这里,人们认为作家都是替某一党派树旗帜的,因此就由敌对党将他打倒。我在国内可能得到的待遇,就是这样。”而放弃了。  “朝抵抗力弱的方向前进”,几乎就是吉本一生所显现的人格特质。这位有着一颗大头颅,身体肥胖却行动敏捷,其貌不扬而衣着华丽的历史学家,从小体弱多病,终身为疝气所苦。一辈子爱读书的他,进了牛津大学竟一事无成,*后还被开除了。当军人,他不算出色,进入国会,也只投票,不发言,原因是他自认“无论从天禀上或教育上,我都没有得到勇往直前地发挥心智和辩才的能力。”可私底下,他却是以吐属高雅,滔滔不绝而成为社交名流的。从这些事情看来,年轻时父亲棒打鸳鸯,拆散婚事,他那句解嘲名言:“作为恋爱者,我叹息;作为儿子,我遵命”,几乎已道尽他一生作为“生活的弱者”的命运了。  然而,人生面向多元,生活的弱者未必即是生命的弱者,吉本这位商人之子、情场逃兵,在学术上却是绝对的强者,就是他凭一人之力,一下子把欧洲史学从“传统人文式的经典考证”带入“近代缜密的历史叙述”,从而展现“现代”特质的。  “那是在罗马,一七六四年十月十五日,我正坐在朱庇特神殿山的废墟上沉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  吉本自传里所描述的这一幕,不论纪实或虚构,都已成为西洋史学史上“过去与现在永无止尽的对话”的经典镜头了。自此以往的二十年时间里,吉本孤独地沉浸于远古的历史事件、久逝者的心灵与笔墨、错综复杂的章节安排和比对考证,*后终于写成了六大卷七十一章,叙事纵横一千两百五十年,脚注超过八千个,征引学者四百零九人,参考书籍八百余种数逾千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大体上讲,《罗马帝国衰亡史》已经在本土甚至海外深入人心,而且一百年后还将不断地遭受诋毁。”书出之后,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吉本因为“我的书出现在每张桌子,甚至几乎在每位仕女的梳妆台上”而不无得意地说。  “许多于平常人十分重要的东西对他失去了意义。当他的目光超越了眼前景象而投向辽远的群山,当他专注于‘我的另一个妻子,《罗马帝国衰亡史》’,而对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视而不见,他的人生观也就与众不同了。”一百多年后,深谙写作之心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如此论述《历史学家与“这种吉本”》,没有诋毁,只有体贴,她认为“如果没了他的讽刺与不敬,他的庄重兼狡猾,他的宏丽壮伟兼机动灵活,还有比渗透全书并赋予其整体感的坚定理性更重要的一种言外之意,《罗马帝国衰亡史》就会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手笔了。”  经典的意义未必仅止于其内容所闪现的熠耀灵光,更在于作者的风格与魅力,而后者,或许才是让人更愿意接近这六册厚如砖头的史籍的主因吧!  编辑李敖  但李敖绝非全不可说,至少有件事是很明显的,虽在“启蒙者”、“大师”的光环下显得微不足道。那便是,战后华人出版史,李敖终将列名,不仅以“作家”且是“编辑”身份。  李敖少年暴得大名始自《文星》杂志,一九六一年李敖在九卷一期(总号第四十九期)发表《老年人和棒子》,而后陆续发表《播种者胡适》、《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病》,为当时一片沉寂的文化思想界,掀起滚滚红尘,论战不休。等到李敖加入文星书店,老板萧孟能对他言从计听,李敖更如《纽约时报》所言,成了一个“放火者”(?re-brand),自己的书,别人的书,洋人的书,古人的书,出个不停。文星书店至今犹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文星》杂志、《文星丛刊》、《文星集刊》、《中国现代史史料丛刊》乃至《古今图书集成》等,背后其实都有李敖的身影在晃动。一九六五年香港书展,台湾参展单位二十二家,参加书籍种数一七八二种,册数二七四〇〇册,文星虽然仅占二一〇种,却足足有二四五三五册,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的地步。  这样的出版量,虽然吓人,更让国民党当局忌惮的则是由李敖一手操盘,“用杂志强打,使书店上垒,以书店配合杂志运作,形成思想大围标”的出版方式,以刊养书,养得刊强书壮,每逢出书发刊,小小的文星书店,总是人头攒动,闹热滚滚。随着杂志、书刊的传播,新诗、新艺术、文白问题、中西文化、青年与老年、性观念、高等教育、高考、法律、中西医等等一个一个被端上台面,文星书店俨然成了引领时代思潮前进的发动机。相对于“文化太保”的单打独斗,编辑李敖所显现“冲决网罗”的能量,显然更具危险性,国民党遂必除之而后快了。  “文星经验”却也同样在李敖身上烙下深刻印记,让他一辈子手不停挥,目空一切。其中*重要的一点,乃是靠着编辑、出版,他赚到了生平**桶金,改变了“经济结构”:  当文星老板萧孟能把**批写书稿费一万元交到我手的时候,我真是开了洋荤。——我有生以来,从来手中没有握过这么大数目……文星结束时,我有了一户32坪的公寓房子,这是我生命中的大事。……我心里至今感谢萧孟能,虽然这是我劳心劳力冒险犯难所得,但有此机缘,不能不说和他有关。——一笑以蔽之:恩怨情仇何足数,能数的,起自一万元*具体了。  他曾如此回顾这件事,多半人都忽略了。  我不过是太白粉而已  夏元瑜是在北京出生的杭州人,父亲夏曾佑中过进士,点过翰林,还跟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过,是位开明人士,如今大家还记得的,当是他所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了。夏元瑜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姊妹,仅有猫狗为伴。小时候家里墙上挂了两幅图:《百美图》跟《百兽图》。他一哭,看美人无用,一看到野兽便止啼了。日后会念生物,学做标本,早有征兆。此乃老盖仙自述,真假无从考证。但他确实自小与动物有缘,念高中时,为了自学做标本,一个暑假剥过上百只鸟尸。大学念北师大生物系,如鱼得水,毕业后,当上了北京动物园园长,成天与鸟兽为伍,其乐融融。  上个世纪六〇年代,来到台湾后的夏元瑜,躲在小小的新竹动物园里任职,闲暇则为各博物馆、大中小学制作标本赚外快,钱未必多,却忙得起劲,自得其乐。七〇年代后,他的老同学、老哥儿们,也是当时台湾文坛*受欢迎的何凡、林海音夫妇劝他到台北:“你就这么窝在新竹,等着玩新竹动物园那几头死尸啦?北京人有句话:‘人挪活,树挪死’,凭你这两下子,到台北折腾折腾,路子宽多了!”这一劝,竟把夏元瑜劝成了老盖仙,举家北迁,大大折腾了起来。  来到台北的夏元瑜,早已年过花甲,却仿佛梦笔生花,突然文思泉涌,厚积了几十年的存货,一下子都喷薄出来,三天两头便在报纸发表文章。当时台湾仍处戒严时代,报纸没几家,想在副刊上登文章,其难几如上青天。但一来有老朋友推荐奖掖,二来他那两下子还真的很能折腾,举凡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地下挖出的,人间活着的,他都能谈得头头是道,文体自成一格,轻松幽默,读者大悦。在“科普文章”相对匮乏的时代里,一整代的台湾年轻读者经由他的文章启蒙,甚至还有立志终身与动物为伍的。我的一位同学因此成了兽医,九〇年代大发利市之余,犹念念不忘“老盖仙惠我良多!”  人们多称夏元瑜为“幽默作家”。他的幽默,来自西洋的少,北京产出的多。“盖仙”一词,是六〇年代后逐渐出现的台湾流行语,“盖”的意思,与其说“胡诌”,毋宁更接近大陆常用的“侃”字,也就是摆龙门阵,上天下地闲聊。“仙”这个字,一般解成“赤脚大仙”的“仙”字,表示其道行高深。但在台湾,这字还是个尊称,那是来自日语“先生”(せんせい,sen sei)的首音。年高德劭之人,往往被称为“某某仙”。这个“仙”字用在曾留学日本,“侃”起“大山”来无远弗届无涯限的夏元瑜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百无一能,没有专门的学问,可是东鳞西爪,竹头木屑的杂学知道不少。东抓把鸡丝,西抓把木耳,凑上几片瘦肉和腰花,勾点太白粉,一炒就是盘‘全家福’,不论哪位也能夹上两筷子。谈不上文艺,更扯不到作家。菜中原料全是别人的,我不过是太白粉而已。这就叫‘盖’,把若干不同的原料加上点太白粉‘盖’在一块儿。”老盖仙是这样自报家门的,谦虚中不无一丝得意。  读夏元瑜的文章,不时可见类如北京传统相声段子的嬉笑自嘲,底层则有一种冬阳的温暖,让人感受到某种醇厚的遗韵。这种遗韵,尽管笔路大不相同,在张中行、唐鲁孙等人的文章里也常闪现,大约就是逐渐消逝的一种北京人情吧。有位朋友客居北京,某次夜里在胡同里迷了路。请教一位路过的大婶路怎么走,大婶仔细说完路线,再三叮咛怎么转如何绕。朋友感激地往前走,却发觉大婶伫立原地静静看着她,直到她转对了方向,方才才安心地离开了。——我想,老盖仙夏元瑜一定也是属于这一种的老派北京人吧!  中国人与日本人  日本文学史上,曾有两位台籍作家得过直木奖,一为甫过 世的邱永汉,他在一九五五年以《香港》得奖;另一位是陈舜 臣,一九六九年获奖,得奖作品为《青玉狮子香炉》。邱永汉 毕业自东京大学经济系,后来回到本行,专心理财投资研究, 成了“赚钱之神”;陈舜臣则继续创作不辍,写啊写,一路得 奖,什么“江户川乱步奖”、“每日出版文化奖”、“日本推理作 家协会奖”、“读卖文学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大佛次郎奖”、“朝日奖”、“井上靖文化奖”……大概除了“菊池宽奖” 之外,日本*重要的大众文学奖都被他得光光,成了“日本* 会得奖的作家”。  陈舜臣祖籍台北新庄,新庄老街沿大汉溪而筑,绵延似笔, 传言文风必盛,要出大作家。如今看来,大约就应在他身上了。陈舜臣家族世代务商,日据时期,祖父渡海到神户做生意,父 亲跟着去了,陈舜臣在日本诞生,日后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校, 与司马辽太郎同学,两人同时闯荡文坛,感情弥笃,终生不渝, 成了一段佳话。  陈舜臣成名不算早,尽管兼通中、英、日、印、波五国语文。战后大半时间,却都在家从商。一九五七年动了写小说念头,连写四年,始终乏人问津,无甚起色。直到一九六一年, 以《枯草之根》获得“江户川乱步奖”,方以“本格派推理小说家”身份崭露头角。这一年,他已三十七岁。  陈舜臣文学生涯当以一九六九年获得“直木奖”为一个分界线。此前作品多为推理小说,之后转向历史小说。这一转变与复杂的身世有关。一九九四年他在小说《甲午战争》中文版座谈会上曾感叹:“我原该是台湾人,因甲午战争而成为日本人。大约二十岁时,又变回中国人。实在想探究如此玩弄我的命运的究竟是什么?”这种特殊历史命运转换所引发的漂泊感觉,让他的文学创作隐藏着就连他自己也未曾察觉的主题,某位日本评论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陈舜臣的推理人物往往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世,这就是他大部分作品的主题。”  虽以小说创作为探寻人间身世之道,撰写小说之余,陈舜臣也经常写随笔,有时应邀特稿,有时整理思绪,编排解读小说史料,这本《日本人与中国人》大约就是这样写成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近世以来,恩怨情仇难分难解,彼此都想理解对方,比较两国文化、民族性书籍所在多有。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戴季陶《日本论》,足为中方其代表,至如日人所写,更是车载斗量,层出不穷。以“在日台湾人”身份写成而深受重视的,此书为*。再就属邱永汉所写,书名恰好颠倒的《中国人与日本人》。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写作方式,与同类书籍并无太大差异,都是从语言、社会、家庭、宗教、建筑、教育等各面向切 入,就现象一一分析比较。换言之,即从相同或相异的事物、制度等去探寻民族性的不同,譬如“血统”、“种族”,对中日文化的影响;譬如“科举”有无,所造成的政治差异……然而 不然的是,取径虽同、文献无等差,陈舜臣却偏可看出别人所 见不到的东西,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他那洞若烛火的历史眼光了。  “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明人胡宗宪《筹海图编》短短几句话,陈舜臣却可从其中分析推敲出中日双方不同的战术取向、群体意识、思维根性,甚至文学本质。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史识 与推理能力,足让人叹服不已。  陈舜臣是台湾人即中国人,*后成了日本人,特殊的身份 转变,使他在观察中日双方时,格外能维持某种“距离的美感”,这一美感,追究到底,不外“同情的理解”,以及“冷静的追究”。他不遽下断言,说好说坏,只是把他所见到、所归纳出来的一一表明。几乎人言言恶的“文化大革命”,经他的眼睛看出去,遂有了另一层意义,乃延续清末自强运动、民初五四运动以来,另一次大规模的“说服运动”:“说服大家与旧时代、旧思想诀别的运动”。——这样洞彻的视角与另类理解, 恐难见诸身在局中的中国人或身在局外的日本人。  同样的,解读幕府制度与中国封建体制时,他一针见血指 出,前者依靠“血统”凝聚,武士离不了藩,且世代承袭;后 者虽称封建,其实费尽心思,避免文士与地缘发生关系,不得于原籍任官。这一思维差异,*终导致日本的“家元主义”,形成一小而凝聚力极强的文化性格。相对不重视血缘、种族差 异的中国,自来以“文明”为人我/夷夏的判别标准,抟成混 融的结果,形塑成了大而松散弹性特强的文化性格。  飓风每起于萍末,文化解读即是一种追索,需得几分学识,见得出飓风之大,更要有几分聪慧,探索得出其行走轨迹,*后,还得有几分胆识,敢于论断其所见。陈舜臣终日与历史为伍,长于推理,加上特殊的身世际遇,其所解读,遂不同于一般,却又丝丝入扣,让人叹服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 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再 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 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 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叫人惊奇!”陈舜臣的挚友司 马辽太郎曾如此说到他这位老友。这段话,直接点明了特殊身 世际遇所带给他的文学养分,没直说破的则是作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陈舜臣是如何克服种种歧视、轻蔑,而成其大的——“印度式慈悲的眼光”+“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这,大约也就是《日本人与中国人》这本书*大特色,也是*让人 折服之处了。  旧书之光  一直忘不了那部书的光芒,尽管书名早忘,开卷刹那宛如电击般的震慑感觉,此生难忘。  那是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尚未改名为“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为了查找硕士论文资料,我在天寒地冻的腊月天里,投宿人民大学专家楼,大清早搭上拉客面包车,直叩这一出了名的“天禄琳琅”。彼时,看善本书还很简单,递上申请单,写下书名条子,没多久,便有专人送到座位,任你翻阅。虽然书桌铺有一块黑毡布,可无须戴上白手套什么的。这大概是普通读者也能如此亲近地在北京图书馆翻看善本古籍的*后时期了,赶上这灵光即将消逝的年代,算我幸运!  明代晚期,某经商致富的徽商在他斥资兴建的园林落成之后,邀宴友好名流,骚人墨客,诗酒风流之余,更请题写园记,有绘事有文笔,结集后邀来匠工写刻镌版,墨印装订成册。因里面有徽商后人潘之恒的一篇文章,我非读不可,是以千里访书京华。  书来了。很一般的靛蓝封面,打开一看,只觉得眼睛一亮,  “版式疏阔,刻搨精妙。字大如钱,纸质紧薄。光润似玉,墨色奕奕”,古人对于善本的形容词,一下子都活了过来,跳跃眼前。我屏气凝神,仔细端详,翻阅一过又一过,不时还低头嗅闻,几百年墨香犹然,引人入胜。一整个下午便消磨在这薄薄几十册页之中。──即使日后三生有幸,得能亲手摩挲一纸千金的宋刻本,却无论如何没有这次的印象深刻难忘。  “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机会。”(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波普大师安迪?沃霍(Andy Warhol)的名言。这句话解法很多,言人人殊。放在东方的语境,或许也就是“瞬息京华”吧。人与人,人与物大概都是这样,这辈子总有机会见到、达到“*好”的,但也就是“十五分钟”;也因为你还活着,谁都讲不定这次是否就是*好的,也因此得以怀抱“未来(希望)”继续活下去。──曾经如此沧海,我很怀疑,在未来我还得见另一次的“十五分钟”的光芒。  谁知真的还有!人生值得活,大约也就是这么回事吧。  春天过后,某天接到书店同仁电话,说他们在中部某个仓库里收到一大批老书,希望我拨空去看看。我请他们先拍几张照片过来。书堆中很有些意思,为此特别跑了一趟。断烂朝报里,翻翻弄弄,竟然藏有几部线装书,初时不以为意,题签  “支那撰述”四字让我以为是和刻本,暂搁一旁。全部翻弄完毕后,顺手打开一册,刹那间,墨光映面,墨香依稀。古早那一天那“十五分钟”的感觉一整个回来了。“和刻本也有这么好的!?”心底起疑,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数带回台北,细细判读鉴别。  这时候,方知活在网络时代的好处了。换在二十年前,恐怕得花上一个礼拜才能判别方向的事,捏准关键词,透过数字搜寻,一层接一层,一条线索接一条线索,抽丝剥茧找下去,不到半天时间,几可确认,这批线装书,应是晚明刻板开印,前后历时一百多年方才竣工告成的《嘉兴藏》部分经籍。  《嘉兴藏》刊行于浙江嘉兴楞严寺而得名,其雕版贮存于浙江径山寂照庵,遂又名《径山藏》。另一别名《方册大藏》,则是因为此前《大藏经》装订方式,几乎都为“梵夹装”(经折装),此为**部以书本方册装帧者。从出版形式上而言,自也有“转梵为汉”的本土化意义。  《嘉兴藏》的刊刻,倡议于万历初年,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大师因南北二藏难于流传,发愿转梵夹为方册,而与吏部尚书陆光祖、编修冯梦祯等居士商议,决心劝请四方善士“捐身命之财,镌坚固之板”。此一巨大出版工程始刻于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其后受到政局动荡影响,几经波折,断续刊刻,主要基地也从北方的山西五台山妙德庵,转移到了江南嘉兴楞严寺;中间历经改朝换代的大动乱,禅宗法嗣却前仆后继,坚持印经功德,*后于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大功告成。但由于时间实在拖延太久,全部数量究竟多少?至今难有定论,以收藏*丰的北京故宫估计,至少有三百四十四函,另有首函。共收入经籍二千一百四十一种,共一万零八百八十四卷。足可谓卷帙浩繁矣。  此次所收到的《嘉兴藏》,包括残本共十二种三十三册一百一十五卷,与全藏相比,不过百分之一耳,但比对文献所见款式、纸张、印刷……种种,的的不差:墨色漆黑光润,悦目醒神。四周双边,外粗里细;白口,半页十行二十字。版框高二十三公分,宽十四点四公分。书口方镌“支那撰述”,中为语录书名,下呈墨钉。凡校对、写刻工匠及捐资者姓名、银两均列牌记于各卷之末。诚然若是。但*重要的恐还是“墨色漆黑光润,悦目醒神”十字,所谓“十五分钟”的光芒,尽瘁于斯。  只是,《嘉兴藏》所以为世所重,也不仅在这“十五分钟”。开雕之前,为了慎重其事,紫柏大师曾和参与其事的诸多文人、居士、学僧等商量出《检经会约》、《刻藏凡例》和《刻藏规则》等,不厌其烦地把这套经书从编辑、校对、雕刻、印刷……流程,规定得清清楚楚,甚至繁琐地步。以校对为例,“校经会期为每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的十八日,与会者提前一天到达。否则,一次不到罚银五钱,三次不到除名。有重要原因不到者须遣人送所校经卷到会讲明,方可免罚。十八日互为抽对各所校经卷并共相质正疑难。临期不完者,每卷罚银一钱。”再如刻板尺寸与刻工的薪资、管理:“梨板厚一寸以上,每块价银三分,厚不及寸并湿用干缩、节多和镶嵌补接者概不准使用。”“刻工先行刻样看选,合格方准留用。凡录用者,其刻样每刷印三分加盖印记,分别交与般若堂、刻首和本人各一分以备查核。新刻经样上好者,每页优给银二分,次好者一分,不合格者不准使用并罚赔板及赔写样字。刻经积三十页以上方准送看,支付银两。每经刻完一部结算一次,不足三十页者,随其多少结算。刻工如有打斗胡为者,刻首须劝告,重则送官,轻则革除。”──如此翔实而严格的规定,让这部藏经,历经百年烽火,人事更迭,犹能保持一定的成书品质。其珍稀可知矣。  五月里,梅雨来袭,台北盆地湿热难耐,骤雨不时而至。  许多夜里,枕畔惊聆檐滴。滴答声里,每每想起这些书,想到那“十五分钟”的光芒,进而担心有个万一了。历百劫而长存,漂洋过海到眼前,相逢三百年,那是怎样难得的一种因缘啊?如其受损或毁,哪怕是小小一纸角,终也让人扪心揪痛,生成遗哀。  只是,世缘流转,人生实难。“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不是菩萨之人,也只有让它随缘自去了。  ……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作者简介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社编辑、总编辑,书店总监。现任“扫叶工房”主持人之一,潜心砥砺编辑技艺,视为匠人修行;致力探索书籍的未来形式、各种出版可能。偶亦为文,散见网络、报纸期刊。著有《生涯一蠹鱼》《蠹鱼头旧书店地图》《天上大风》《我书》《书人行脚》《一生惟尔》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