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61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3.5(2.9折) 定价  ¥12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版权信息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内容简介

  创办之初的《江海学刊》,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届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当时省内乃至全国一流的学者,首任主编为著名哲学家孙叔平先生。创刊之时,将刊物命名为《江海学刊》,固然有江苏濒江临海的地域考量,但更多地展现出办刊人容大广有、兼收并蓄的超迈抱负和博大胸襟。创刊号的《征稿简约》上,办刊方针被明确界定为“进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更凸显出先贤们但求新声的学术旨趣和志存高远的理论诉求。依托江苏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学风鼎盛的优势,草创初期的《江海学刊》发表了大量熔文史哲于一炉、思想性与原创性俱佳的学术精品。汪辟疆、胡小石、吕潋、翦伯赞、周谷城、罗尔纲、唐圭璋、韩儒林、钱仲联、孙叔平、吴贻芳、陈鹤琴、陈瘦竹……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学术大师的名字被镌刻在当时还印制得略显粗糙的杂志上。高品位、高质量的办刊理念使《江海学刊》很快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受到国内学术界、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这也为日后《江海学刊》事业的成功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江海学刊》曾停刊多年。1979年,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20世纪80年代初,应学术界的共同吁求,于1982年恢复《江海学刊》名称。1985年分为文史哲版和经济社会版,1988年两版合并。自此,《江海学刊》迎来了事业发展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鼎力襄助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凭着对学术的虔敬与热忱,一代又一代的办刊人立定“办传世名刊,载精品力作”的宗旨,将繁荣学术和服务实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的办刊理念,努力实现“新颖、深邃、凝重、厚实”的办刊风格,既致力于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整理,又着眼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探求。正如当初创办者所期望的那样,《江海学刊》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容江纳海的气度和眼光,推出了一系列见解深刻、思想独到的学术精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神州学人,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中办刊历史久、影响大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之一,《江海学刊》**批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获得了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百强报刊、华东地区期刊、江苏期刊政府奖、江苏十强期刊、江苏十佳社科期刊等一系列荣誉。六十年磨砺宝剑,六十载播扬文明。《江海学刊》已成长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对话与交流的高端平台,在全国学术界、期刊界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  总结六十年来走过的办刊历程,《江海学刊》的几代编辑人默默耕耘、执著坚守自己的办刊宗旨与学术理想,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办刊之路,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形成了《江海学刊》独具的办刊风格和办刊特色。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目录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哲学卷)》:
论科学怀疑在认识中的作用
略论管理哲学的建设
论意义的评价活动机制
论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论社会规律的发生机制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人学与哲学:一个再思考
论入学模式的“创新”构架
——哲学与经济学人性模式的比较分析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恢复“爱智”本性的新世纪哲学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
论多元社会的价值整合
隐喻的语境分析
“德治”的两种维度:事功之德与人道之德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市场经济实践
本体论视域中的语言
论“形而上学”的当代视界
论社会实践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
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
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
——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求同尊异”: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可能的原则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对哲学三种范式
及其意义的批判性考察
世界历史与时代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
——从马克思到哈维
在追问自然中拷问精神
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向度
中国古代关于物的哲学
新生态哲学论纲
面向中国文化的实情: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晚霞,还是晨曦?
——对“早期启蒙说”三种质疑的回应
一种程序正义?
——罗尔斯正义原则献疑
道德转型的足迹
——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事件的评述
差异与图像
论精髓
——兼论认识论基本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
当代哲学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启示
论中国学术的理论自觉
语调哲学导论
身体认知的符号化机制
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质及其当代走向
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民国时期的文化论战与“国学”复兴
科学哲学史研究的若干突出问题
从中西哲学比较中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与精义
——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
宋明儒学的“天地之心”论及其意义
论民族文化的创新
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
从继承到建构: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革命
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精神生活的“自我治理”逻辑及其公共性追求
——思想“正当化”自身的知识论前提
作为学派的出场学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大师卷)》:
分析水经和水经注作者的纷歧问题
关于《西厢记》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十五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形势大转变时期”吗?
书艺略论
清道光年间长江水患的原因
释“兮”
因明学说在中国的*初发展
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代外交史和外交档案
关于统计学的对象
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
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
——对如何评价孔子的一个看法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
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论罗贯中的时代
也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与草英、攸全两同志商榷
黑格尔戏剧理论述评
说诗味
——钟嵘的诗歌评论及其美学理想
顾炎武与十七世纪中国社会
论否定性的辩证法
关于舜象斗争神话的演变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
试论中国古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学说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几个问题(节录)
戏剧空谈
李颀《杂兴》诗说
——《唐诗考索》之
中日友好与鉴真东渡
国民经济*优比例关系初步探索
真理的实践标准和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也论生产关系范畴的内涵
所有制二题
魏晋南北朝目录学成就概述
敦煌学在国内亟待展开第三时期
论社队企业和农工商联合企业的作用及其关系
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
曹雪芹和孔夫子
当前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中的几个问题
学词自述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
瞿秋白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贡献
市场调节和调节市场
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探讨
哲学的特点及其为现实服务的方式
共产主义道德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古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小城镇新发展
对于张謇的再认识
论主体的认知定势
政治哲学及其历史演化
论孔子的经济思想
略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制订新的国民经济计划时必须认真研究实际经济情况
论诗的设色
市场取向渐进方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
“文化中国”的范围与文化包容意识
新发展经济学的思路
人学与哲学
超越在场的东西
——兼论想象
世纪之交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文学编年史的设想
21世纪中国哲学前景展望
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论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
“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
全球创新竞争中的中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
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
文化传统和综合创新
社会转型、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马克思时空观新论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再论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原创学术卷)》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文史卷)》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社会科学卷)》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辑目总览)》
展开全部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节选

  《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创刊60周年文集(哲学卷)》:  科学怀疑这个术语在哲学中主要是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一种理性思维的方法;二是指运用这种方法的一个认识阶段。  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怀疑已经不是那种稍纵即逝的闪想,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索、探究的过程。一般说来,它包括三个小阶段。**,提出问题。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面临着理论与事实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会自然地产生种种疑问,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对于科学的真正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说,真理往往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道理就在这里。第二,对于认识中矛盾的怀疑,开始总是多方面的,包含着多种发展的可能。但这些疑问之中必有主次之分,甚至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因此必须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确定一个主要的、正确性比较大的疑问。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突破口,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可能走上歧路。第三,提出假说,也就是试图着手解决问题。利用已有的理论和材料进行广泛的论证,提出对矛盾的可能解决、对事实的假定的解释。这种推测或可能的解释也就是假说。这是怀疑阶段的成果所在,新的理论已蕴含于其中。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诉诸实践,验证假说,形成科学的理论。  怀疑,无论是作为思维方法还是认识的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否认一切关于*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否认任何对教条的迷信和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而依据实践的新经验怀疑某些旧结论,从而揭示它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把认识推向前进。列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辩证法是包含怀疑论因素的。因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具体地说,怀疑还有如下特点:(1)同理论相比较,它和旧理论相联系,但又不满足于旧理论,它是旧理论的丧钟:它又和新理论相联系,但本身又不构成系统理论,它是新理论的先声。(2)同其他思维方法相比较,它具有反面性、否定性。从相反的方向、从否定方面提出问题,或“反过来”思考,这是怀疑的特点。在前人、他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它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总之,它“是安宁的反面”,“是与确认相对立的思想”。这也正是它区别于辩证法,辩证法不能归结为怀疑的根据。我们知道,辩证法讲否定,但同时讲肯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3)科学的怀疑同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怀疑相比较:它具有实践性。我们所说的怀疑是社会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主观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怀疑。它来自实践提供的新的事实、信息与旧观念的不一致,*后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实践是科学怀疑的基础。(4)同怀疑论相比较:它具有手段性。怀疑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需的条件,只是不安于某个肯定的结论。它不是世界观,不是主体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而怀疑论以怀疑为目的,始终停留在怀疑上,并且不分青红皂白地怀疑一切。正如同经验不等于经验主义,承认知识的相对性不等于相对主义的道理一样,怀疑不等于怀疑论。  根据这种理解,我认为,科学怀疑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怀疑是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本质的辩证法的一个因素,它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主客观矛盾所进行的一种从反面人手的理性思维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个认识环节和阶段。  ……

启智弘理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文集-(全六卷) 作者简介

夏锦文,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江苏宜兴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韩璞庚,男,196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二期工程第三层次、新一轮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对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