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作者:金春平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6.2(3.8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00712
  • 条形码:9787010200712 ; 978-7-01-02007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内容简介

本著以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边地文化为研究视角,力图从地域自然、宗教文化、苦难生存、现代性焦虑等方面,探讨西部作家对边地文化因素的不同叙事策略,以及边地文化的文学书写在新时期以来所呈现出的文学史价值。本著认为,新时期西部小说的叙事特色包含了稳定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 地域自然不仅是构成西部小说的背景空间,而且在西部小说中具有了隐喻化和象征化的叙事主体角色的功能。浪漫型自然所隐喻的人格特征,对立型自然所隐喻的人的本质力量,动物形象所隐喻的人性与生命内涵,以及西部小说的生态理念,都体现出了西部小说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区别于中东部文学的独特文化思考。宗教文化之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诸多美学符号和审美意象的构建,以及新的审美空间的拓展,而且还在于宗教文化以其特殊的文化理念赋予了西部小说文化指向的特殊性,无论是心灵净化、彼岸意识,还是神圣体验、母族归根,都是西部小说独异于非宗教小说的重要文化表征。 书稿很终试图以中东部小说为坐标,在横向对比中总结和反思西部小说在曲折演进中所呈现出的文学史价值和文化启示。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目录

绪论 边地文化与中国新时期西部小说的文学本体合法性

**章 西部小说地域自然呈现的隐喻化
**节 西部作家自然审美意识的生成
一、闯入型作家对自然唯美雄壮的审美构建
二、本土型作家对自然严厉狰狞的审美构建
三、生态型作家对自然生态危机的叙事构建
四、西部作家自然意识普遍化的理念成因
第二节 西部小说自然叙事的隐喻化
一、浪漫型:自然景物叙事的隐喻之美
二、对抗型:自然景物叙事的隐喻之痛
三、西部小说自然景物叙事隐喻化的艺术成因
第三节 西部小说动物叙事的隐喻化
一、西部小说动物叙事的基本类型
二、西部小说动物叙事现象的地域成因
第四节 西部小说自然叙事的生态演变与文化自省
一、生态小说的叙事语境及其价值裂隙
二、西部生态小说叙事的类型生成和文学困境
三、西部生态小说叙事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启示

第二章 西部小说民族价值取向的宗教化
**节 宗教情怀与民族文学的叙事表征
一、宗教主题在当代文学历程中的演进流变
二、宗教文化与西部民族作家的宗教情怀
第二节 西部文学宗教叙事的民族化取向
一、以圣洁修为为本的伊斯兰文化叙事
二、以天人和谐为本的草原文化叙事
三、以悲禅慧悟为本的藏地文化叙事
四、以幽冥之思为本的神性文化叙事
第三节 宗教情怀与西部小说的美学精神构建
一、民族化品格的弘扬
二、精神性信仰的重建
三、悲剧性美学的建构

第三章 西部小说生存体验书写的苦难化
**节 本土化体验与西部小说的苦难叙事传统
一、“苦难”的文学性阐释
二、西部作家苦难主题书写的本土化成因
第二节 西部小说的底层苦难与悲情主义
一、日常生活视域下的生存性苦难
二、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历史性苦难
三、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精神性苦难
第三节 西部民族精神与苦难境遇的消解
一、刚烈与隐忍:体味苦难与信仰超越
二、善良与单纯:诗意消解与苦难审美
第四节 西部小说苦难叙事的人文关怀精神

第四章 西部小说现代性价值选择的焦虑
**节 边地文化的多维性与西部小说的现代性焦虑
一、文明形态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
二、边地文化的多维结构与西部小说的现代性焦虑
第二节 边地文化视域中的“身份认同焦虑”
一、个体自由与政治同化的“身份焦虑”
二、启蒙理性与感性解放的“身份焦虑”三、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边地文化视域中的“西部乡土焦虑”
一、本土化精神:城乡文化空间的叙事精神构建
二、本土化视野下的乡土启蒙与都市批判
三、本土化视野下的乡土浪漫与城镇诗意
四、西部小说乡土焦虑的叙事困境
第四节 边地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化焦虑”
一、趋同与自守:民族文化的生存境遇
二、顺应与抗拒:意识悖论的文化表征
三、复归与疏离:身份认同的两难抉择

第五章 西部小说的文学性意义及其反思
**节 时代喧嚣中的本土地域坚守
第二节 暖昧语境中的艺术立场坚守
第三节 消费漩涡中的人文价值坚守
第四节 文明等级中的文学民主坚守
一、文明等级的哲学批判与前现代文明的文学回溯
二、文明空间的跨界体验与西部小说精神的品格构建
三、西部小说民族性维度的深描与文学史逻辑的拓延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节选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二、西部生态小说叙事的类型生成和文学困境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发展的差异性,上述生态文学的价值指向只是一种引领、号召和预警,是一个隐藏着巨大价值悖论的文明理想主义“乌托邦”。但其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批判性、对人类生态危机的预警敏锐性却具有相当的普世性。世纪之交以来,当中东部地区的作家普遍对自然生态理念还未形成整体性自觉之时,对于身处西部边地文化空间的作家来说,生态和谐理念早已是悠久的民族集体文化伦理。边地恒久而悠远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民间伦理,早已成为边地民众规范自我与大地关系的伦理原则,早已内化为观照自我与外在的价值准则。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从新时期到二十一世纪,中国西部小说逐步显现出一种新的但还并未很成熟的生态叙事姿态——既兼顾了启蒙时代之初以“人”为价值中心的伦理观念,又延伸出人与自然平等的以“生命”为中心的自然伦理体系。由此,中国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同化”“人与自然的对立”这样的二元主导局面逐渐被打破,“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国西部小说的审美维度之一,西部小说也因而呈现出诗性园地的另类面貌,同时对“人与自然不和谐”根源的追溯,对人性、政治和文化的批判,也成为中国西部小说生态伦理的鲜明价值指向。  生态型自然叙事能够率先在西部文学中萌生,**,是与西部边地悠远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与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分不开的。游牧文化信奉自然崇拜,而西部地区的各种宗教也都蕴含着“万物有灵”的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是西部民众根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思维模式和心理积淀,而且已经融入了西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正是在“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思想的作用下,西部作家才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乃至人地神秘展示在小说文本中。第二,是源于西部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边地曾以其纯净而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但这一“世外桃源”却渐趋消失。较之于其他区域作家,生活于本土的西部作家对此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并在慨叹中怀恋着这一精神家园与生命温床的远去。随着西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部生态逐渐身陷一种生存与环保、经济与生态的二难选择当中,“这些问题迫使生态作家重新审视民族命运与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双重觉醒与矛盾是中国西部生态文学的直接动因。”①所以,西部作家诸如郭雪波、杨志军等人,都将其关注的视野投向西部的生态问题,并反思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正负作用,“西方许多环境哲学家在分析环境危机的思想和文化原因、探寻环境哲学智慧与文化传统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西方近代工业化社会主导性的价值与信念系统相比,中国历史承载着一种亲近自然的文化精神的方式”,②而自然文化精神及人地和谐精神*终使西部小说在更加广泛的生命文化视域中,树立了一种带有生态意识趋向的审美理念和价值主题,西部作家也以较之其他地域作家更为敏感的自然意识,通过文学的方式来思考人与大自然之间*深层的生命关联。  ……

边地文化与中国西部小说研究(1976-2018) 作者简介

  金春平,1983年生,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第六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国家报纸、CSSCI来源刊物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科研成果曾获江苏省委宣传部第二届紫金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完成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和省部级项目4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各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