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作者:魏坤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0
本类榜单:家庭教育销量榜
中 图 价:¥19.7(3.4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698908
  • 条形码:9787508698908 ; 978-7-5086-989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本书特色

1、魏坤琳曾担任1-4季《*强大脑》科学判官,以个性鲜明的点评广受观众喜欢。他将参加江苏卫视2019年《*强大脑》第6季,爱奇艺同步播出,腾讯视频网综《高能玩家》,多个节目播出上线时间与图书上市同期,能够有力拉动市场销售。 2、“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在“得到”的付费音频产品销售超10万份,育儿领域首部专著《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年销20万册,具有超高人气和影响力。 3、内容强调科学养育在家庭,围绕前沿脑科学+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有别于纯个人经验的分享。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内容简介

? 怎样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孩子一去幼儿园就哭闹怎么办?? 孩子会说谎,是不是学坏了?? 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手把手教你日常科学养育方法,让你的孩子早早享受前沿实用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养育,不是对孩子传统学科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孩子大脑底层能力的培养;不是发展数学思维就去报个数学班,培养创造力就去报个美术班,其实,很好的科学养育就在家里,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事中。这本书继续围绕智力脑、语言脑、情绪脑、运动脑、创意脑“五脑”养育体系,从培养提升孩子的学习力、情绪理解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创意能力等入手,从家长实际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教你在家庭场景中就能轻松把科学养育的知识用起来。让你的孩子拥有智慧健康的大脑,掌握终身受益的底层能力,在变化莫测的未来,成为更幸福的人。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目录

目录


第1部分 智力脑

有效刺激增强大脑驱动力

1 工作记忆,用好孩子大脑里的“便利贴”

2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执行功能

3 数学不只是计算,推理能力更重要

4 元认知,提高孩子学习力的关键

5 怎样加强孩子的“数感”?

6 STEM教育,在家也能进行的学习活动

7 怎样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育儿魏来答


第2部分 语言脑

语言学习要趁早

1 三个妙招,解决孩子说话晚问题

2 家长英语不好,也能培养英语小达人

3 应该让孩子读《论语》等传统典籍吗?

4 阅读是培养聪明孩子的重要窍门

5 家长会聊天,孩子记得牢

育儿魏来答


第3部分 情绪脑

情绪管理从小抓起

1 孩子一去幼儿园就哭闹怎么办?

2 走出认识误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 家庭支持是增强孩子抗压能力的关键

4 孩子说谎不一定是坏事

5 孩子争抢玩具,不要一味地教他“让”

6 提升认知灵活性,改善孩子倔脾气

育儿魏来答


第4部分 运动脑

运动有利大脑健康

1 如何解决小胖子的大麻烦

2 打打闹闹好处多

3 孩子参加团体运动该注意什么?

4 多动不是多动症,多动更要多运动

5 孩子学走路,该不该牵他的手?

育儿魏来


第5部分 创意脑

用创造力开创未来

1 怎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2 在家当“演员”,戏剧游戏培养孩子创造力

3 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

4 摆脱畏难情绪的秘诀:跳一跳,够得着

5 如何布置家庭玩具角,让孩子边玩边学?

6 带孩子逛博物馆,重点看什么?

育儿魏来答


第6 部分 育儿育己

科学的养育在家庭

1 在家就能玩的小游戏,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2 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怎么办?家长的情绪管理课

3 安全意识:安全的陌生人和漂亮的坏人

4 节日礼物爱攀比,正是教育好时机

5 爸爸带孩子:如何变“猪队友”为“育儿好帮手”

育儿魏来答


展开全部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节选

走出认识误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吗? 曾有位妈妈问我:“我家孩子3岁多了,还老是黏着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我说:“你具体说说,孩子是怎么黏你的?”她想了想,说了几件事。 ? 只要她回到家,孩子就老爱挤在她身边,总想爬到她身上。 ? 她和孩子在家,她在写文章,孩子玩小汽车。她起身去倒水,孩子就赶紧跑到她身边,抱住她的腿。 ? 周末她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玩一会儿游乐设施,就跑回来找她腻歪一阵,再去玩一会儿又跑回来找她,就不能自己独立地好好玩。 我一听,乐坏了。孩子有这些行为,就是安全感十足的表现,简直像教科书一样标准。这位妈妈完全误会孩子的安全感了。 对孩子安全感的四个认识误区 心理学家把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如果母子间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可以认为孩子是有安全感的。 科学研究发现,安全感不仅影响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家长们现在很重视孩子的安全感问题,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但是,目前网络上关于孩子安全感的说法中,存在四个认识误区,容易误导家长。 误区一:孩子黏妈妈,就是没有安全感 **个误区,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以为孩子黏妈妈就是没有安全感。可这恰恰是孩子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你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像一艘轮船,终有一天会远航。他一方面想离开基地,探索新奇的世界;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累了回来加油,受伤了回来修复。 你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要扮演这两个角色,一个是当孩子的安全基地,坚定安稳,不管他走多远,都知道你永远支持他;另一个是当孩子的安全港湾,如果他累了、怕了或伤了,随时可以回来得到你的安慰。 这下你知道了吧,孩子过一会儿就回来找妈妈,喜欢抱着妈妈、挨着妈妈,其实是把妈妈当作*信任、*可依赖的人了。他知道,妈妈爱他、支持他。当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独立探索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找妈妈的频次会渐渐减少。 误区二:孩子安全感不足,全怪妈妈 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只要孩子有安全感不足的迹象,很多人都会责怪是妈妈的问题。我得说,这锅不能都让妈妈背。 当然了,妈妈的养育质量越高,孩子越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这一点是有研究证实的。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的妈妈通常对孩子的需求敏感,而且反应迅速、一致又恰当,与孩子的情感步调也是协调一致的。 但是,母婴依恋的双方是妈妈和孩子,孩子的特征也会影响依恋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的性情是容易哭闹发脾气,那妈妈有时候生气不理他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样自然对依恋安全性有负面影响。 此外,孩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系统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爸爸和妈妈在家里整天生气吵架,对母婴关系有什么影响?如果两个家庭内部环境差不多,一个可以请靠谱的托幼机构帮助照顾孩子,另一个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对母婴关系又有什么影响? 误区三:成年人小时候与母亲依恋关系不好,养育孩子一定有问题 有些成年人会控诉自己的妈妈,说自己现在的亲子关系处理有困难,都怪小时候妈妈对自己太残忍。这个锅,不能扣在老人身上。 依恋关系的确有代际传递性,国内曾有学者做过研究,发现妈妈与孩子的依恋类型之间的对应率在60% 以上。正如你看到的,并非完全对应。西方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妈妈不管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怎么样,都能客观冷静地讨论童年,她的孩子一般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如果一个妈妈一回忆童年经历就愤恨,她的孩子常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小时候的经验,并不能决定你的养育方式,关键是怎样看待当时自己的经历。 误区四:幼儿时期安全感不足,一辈子都会缺乏安全感 有人说,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如果没有在孩子2 岁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就是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悲伤的底色,永远擦不掉。这个说法太夸张了。 的确,孩子的依恋关系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稳定的。比如,国内学者跟踪研究了100 多个孩子,发现他们1 岁多时的依恋关系类型与3 岁时的依恋关系类型大多数一致。但是,很重要的是,你还需要考虑养育行为的持续性、环境因素的稳定性。 你肯定能想到,如果一个孩子2 岁前得到疼爱的照顾,2 岁以后家中发生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发生意外事故,母婴依恋关系很有可能会出现变化。如果一个孩子2 岁前缺乏亲密关系,但后来家长的养育行为有改善,或者在家庭之外孩子还有其他情感支持,那么孩子完全可能重新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长们都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安全感到底够不够?首先你要知道,大多数孩子都有安全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分文化中孩子的安全型依恋都占主导地位,在60% 以上。 而不安全型依恋,可以分成三类:一种是回避型,这类孩子跟妈妈关系平淡,离开妈妈时不哭,妈妈回来也不理;一种是反抗型,离开妈妈时反抗得特别厉害、使劲哭,等再见到妈妈时既生气又想求安慰;还有一种是混乱型,有时候冷漠,有时候又激烈,比较矛盾。 在西方文化里,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比较多,大约有20% 的孩子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和日本,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比较多,在20% 以上。混乱型不安全依恋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比较少见。可以说,不同文化中,安全是一样的,不安全则有不一样的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学者们猜测,西方文化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强调独立,鼓励他们自主探索、表达自己,所以表现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多;东方文化中,妈妈希望跟孩子关系密切,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又不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敏感,所以孩子对妈妈有依赖,却又因为发出的情感信号得不到回应而生气,从而产生矛盾心理,因此表现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居多。 那么,你可以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吗?当然可以,记住一句话就行:敏锐地感知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及时恰当地响应孩子的需求。我举几个例子。 安静 妈妈坐在沙发上,孩子站在妈妈脚边的地板上,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前一天晚上带回家的一个玩具箱,没吭声。遇到这种情形,有的妈妈说,孩子安静地待着,挺好啊。要知道,孩子这时其实是想探索这个陌生的玩具箱,但勇气又不足。他需要鼓励和支持。这时候妈妈可以先开口:“宝宝,你想玩什么呀?去拿吧。” 哭闹 孩子跟另一个小朋友抢玩具,没抢赢,大哭大闹。有的妈妈在这个时候会拿另一个玩具哄孩子:“给,玩这个吧,这个一样好玩的,看,还闪光呢。”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要知道,孩子此时只想表达愤怒和伤心的情绪,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所以妈妈可以抱着孩子说:“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又不能玩,所以很伤心,对不对?妈妈知道。” 游戏 妈妈下班回到家,好不容易能陪孩子玩一会儿。孩子在搭积木,搭了两层的小房子,正准备搭房顶呢。妈妈拿着绘本过来,跟孩子说:“宝宝,快来,妈妈给你讲个好听的故事。”要知道,孩子需要妈妈参与他现在的活动,而不是干预和打断。你或许可以帮孩子递积木:“宝宝,你需要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积木啊?我帮你拿。” 心理学家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叫“情感舞蹈”,就是指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同步互动。 生活中不可能一直是欢声笑语,关键在于你和孩子的关系协调、节奏稳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如果累了、有压力了,不必独自硬撑,可以寻求孩子爸爸的支持,或者是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孩子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里,许多因素影响着他的成长。 安全依恋清单 心理学家沃特斯(Waters)和迪因(Deane)设计了一套卡片,通过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测量孩子的依恋类型。整套卡片的使用需要经过培训。下面列出几种典型的安全型依恋孩子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恭喜你,孩子很大概率对你是安全型依恋。 ? 孩子玩的时候,一直注意你在哪里,时不时喊你一声。 ? 孩子明显表现出把你当安全基地的行为模式,出去玩一下又回来,再出去玩一下又回来。 ? 如果孩子被吓到,或者他伤心的时候,只要被你抱在怀里,很快就不哭了,恢复正常。 ? 孩子愿意听你的话。 ? 你把孩子抱起来的时候,孩子用胳膊搂着你,或者把手搭在你的肩上。 ? 孩子一开始害怕某个东西,但你安慰他说没关系,他就敢靠近。 ? 你一回到家,孩子就给你一个大大的笑脸。

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 作者简介

魏坤琳 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 教书研究之余,致力于脑与认知科学知识传播。自从两个女儿出生后,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新型科学养育计划——爱贝睿未来脑计划。通过音频讲座、视频课程、App育儿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