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作者:汤逸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71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34.5(2.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9.0(5.0折)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13398
  • 条形码:9787559813398 ; 978-7-5598-133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本书特色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新潮演剧”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新潮演剧”对于反映时事非常迫切,时效性强,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事件的真实”,便容易忽略“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新潮演剧”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新潮演剧”对于反映时事很好迫切,时效性不错,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事件的真实”,便容易忽略“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目前,“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目录

一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生
关于话剧史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
正确地评估中国话剧以及戏曲和话剧的关系
新剧文献散记
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发生
陈丁沙之问终究要回应
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开端
学生演剧、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兼与傅谨先生商榷
讹错迭出规范靡遵——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一(早期新剧)》
中国话剧的发展与日本——中日戏剧交流的三次高峰
文明戏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文明戏和早期话剧、话剧的关系为主
略论文明戏对曹禺剧作的影响
中韩新潮戏剧的萌芽——玄哲与欧阳予倩
论新潮演剧中戏曲新编的现代意义及其历史缺憾
移植与改编: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重要选择
1913-1935年戏曲变与不变的历史沉思——读张聊公《听歌想影录》札记
论欧阳予倩戏曲改良理想在红楼戏中的体现
二新潮演剧与现代剧场的兴起
中国早期话剧布景体系考述
梅兰芳古装新戏与民初上海剧坛——试探新潮演剧对梅兰芳古装新戏的影响
新潮演剧与中国早期话剧的演剧观念
文化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剧场转型研究
“新的演作者——中国现代话剧演剧(导演)意识的觉醒
面向世界:清末民初上海新潮演剧场所考略
从茶资到票价:清末民初京剧演出市场化的兴起
“前经典化”到“经典化”——民国时期对莎士比亚的认知
一张珍贵的舞台剧照
南开新剧运动的社会教育意识
上海爱美剧团之先声——上海实验剧社
双城记:“隔壁戏”在杭州与成都
三中国话剧的发展
中国戏剧整合趋势相关命题辨析
中国话剧:一百一十年的回眸
城市的“密谋家”与组织者:夏衍的剧作与城市空间
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陈铨戏剧创作之检讨
戏剧批评的职能与标准
《新青年》以艺术科学精神对新派演剧文学观念的鼓吹力量
天津话剧的百年沉浮
欧阳予倩导演《日出》补证
抗战时期解放区话剧导演艺术特征探析
《台湾民报》剧作家青钊的生平、剧作及其时代
洪深·爱美剧·娜拉——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的三重历史观察
“独异个人”与“庸众”的恋情——《恋爱的犀牛》的“刻奇先锋主义”
不重故事的剧场艺术——试论“二度西潮”对中国戏剧观念与接受的影响
追寻“根本”及其限度——1980年代“戏剧观大讨论”的反思性分析
民众戏剧创作的现状及发展——以北京市东城区民众戏剧的发展为例
曹禺戏剧的改编与演出研究综述
1949一1950年上海市话剧演出情况回顾——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资料为基础
第四届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全100卷)首发式会议综述

展开全部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节选

关于话剧史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 上海戏剧学院 丁罗男 这次学术会议,我们研讨的是两个主题,一个是话剧史研究,另一个是清末民初的“新潮演剧”研究。这两个主题是相关的。因为新潮演剧中包含了早期话剧的状态。新潮演剧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昨天袁国兴教授专门谈到了新潮演剧跟新文学的渊源关系。既然新潮演剧和新文学有关,当然也会和戏曲改良有关,和早期话剧有关,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昨天,我在和袁老师交流时谈到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观点。我看到好像有北京的主流媒体在批判这个观点,说其中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之类的。但我觉得这里至少存在一个误读。王德威的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而且他在那本书里,并不是用晚清来否定五四的。别的不说,这个观点至少把我们的新文化、新文学的视野进一步打开,把源头推得更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否定五四,这是没有逻辑关系的。 这次会的**个议题是新潮演剧的研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虽然也曾写过几篇有关早期话剧的文章。在这次会议上,我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袁国兴、黄爱华、王凤霞、张军等,他们真的是有研究的,而且有很多的材料。大家在讨论傅谨教授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里关于话剧诞生的问题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我自己在二十多年前,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发过一篇题为《论我国早期话剧的形成》的文章。那个年代写文章需要各处查资料。我去过中央戏剧学院的图书馆,成天在那儿吃灰,查完两手都是黑的,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完全不像现在,现在做学问,网络很发达,如今《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100卷)》出版了,一上网我们就能查到。那时候,真的是蛮辛苦的。因此,虽然那篇文章不长,我却十分珍惜,我认为这是我辛勤劳动和思考的结果。 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了两个曾经流行的观点,一个是一旦讲到“早期话剧”(文明戏),就是春柳社的演剧,而“进化团”派的情况不甚了了,至于春柳社之前的学生演剧更是不被重视。我在文章里提到了这个观点,而且用了不少我认为是新的材料。因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这些资料已经广泛被引用了。还有一个观点,有关“古话剧”的传统,认为中国古代就有话剧。这个观点牵涉到“话剧”的概念问题,即什么是话剧?是不是没有唱的“科白剧”就是话剧?当然,古话剧的概念不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我们这次会议的一个讨论焦点,还是围绕着春柳社和学生演剧的。我在那篇文章里强调学生演剧是早期话剧的一个源头,这并不是说学生演剧就是早期话剧的诞生节点。我认为如果要为早期话剧寻找一个诞生的时间节点的话,应该还是春柳社的演剧。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春柳社不是在一夜之间就演出了脱离戏曲形态的话剧,它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忽视之前的学生演剧。 关于早期话剧的起源和诞生问题,我的观点今天还是如此。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戏剧界绝大多数的人是认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可以举个例子,我做过一些电影研究,还写过一本《电影观念史》。匈牙利的电影美学家巴拉兹在他的《电影美学》里说过,电影是迄今为止我们唯一可以知道它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诞生的艺术,即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场电影。这个观点,现在学术界的大部分人是认同的。可事实上,卢米埃尔兄弟并不是突然之间就拿出了一部电影来放映的。电影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人认为电影是诞生于爱迪生的实验,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但大家不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呢?因为爱迪生只是做了一个科技的发明,他没能把电影变成一门艺术,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他们创作的短片中则有艺术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把一个科技的发明说成是电影的诞生。之所以要讲这个事情,是因为早期话剧的诞生也是相类似的。 将春柳社演剧作为早期话剧的诞生节点,赞同这一观点的人中,有些人认为是因为春柳社的演剧比较珍贵,或者它的影响比较大,又或者它有独创的剧本等等。反对这一观点的人便提出了质疑,比如原创剧本不是春柳社**个写出来的,之前就有,像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剧等。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春柳社的演剧把话剧的基本文体形式确定了下来。以前上海的学生演剧,虽然经历了一些年头,但它始终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非驴非马的、半土半洋的杂合状态。*重要的一点是,它始终是传统的戏剧观念,就是一定要唱。学生中的戏曲爱好者,演出时非得要唱,不能唱的就讲话,能唱的便一定要唱。他们那个时候没有“话剧”的概念,一律称为“新剧”,但哪怕是新剧还须有唱。因此,虽然写实的因素在学生演剧里逐渐地有了,但是*终勇敢地、完全地脱离了戏曲的那个形,靠拢了话剧的那个形的还是留日学生的演剧。所以,早期话剧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中国戏曲在自身的改革过程中,受到外来戏剧的影响,通过学生演剧这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形成的。因此,春柳社演剧应该是中国早期话剧正式诞生的标志。在春柳社之前,演剧的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戏曲的东西,只有春柳社受到了日本新派剧的影响,话剧的基本文体才确立了。当然,日本的新派剧又是受到欧洲戏剧的影响。昨天我听到有的老师说,春柳社演剧也有唱,也有皮黄,因此春柳社演剧不应该作为早期话剧诞生的标志。我认为这个质疑是有问题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春柳社的皮黄是在什么情况下唱的,那是在《黑奴吁天录》的叙事情节里。一个工厂的厂主,办了一个晚会,请了很多宾客余兴,其中有中国人唱皮黄。春柳社的那些成员里有戏曲粉丝,千方百计想要唱两句,于是他们巧妙地把唱戏放在了规定情境当中。要注意,情节中的唱戏曲和使用唱戏曲方法演情节是不能混同起来的,所以说春柳社的演出是像话剧了。

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作者简介

汤逸佩,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兼博物馆馆长,《戏剧艺术》编辑部主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曹禺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话剧和戏剧叙事学。曾发表《叙事者的出场》(第十七届田汉戏剧评论奖)等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大量的戏剧影视评论,出版专著《叙事者的舞台》(第九届上海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